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

簡介


山西原平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

造型


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余者均勻分佈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浮雕均典雅古樸,寓意深遠,造型優美,精巧別緻。遠望普濟橋,五道券眉錯落有序,一道伏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石曲線稱平,柱、欄、板齊整參差,細看橋壁上彼凸此凹,或進或出,橋面上柱立板卧,時起時伏,真乃莊重古樸,建造奇特。

歷史


山西原平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 和瑰麗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普濟橋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以後歷代曾予補修。至今仍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雄姿和瑰麗藝術。

所在地區


普濟橋俗稱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里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
崞縣,1958年12月7日,改名為原平縣。縣級機關由崞縣城遷至原平鎮。崞縣始置於秦,屬雁門郡西漢元鼎三年置原平縣,西晉未年復置雲中縣北魏永興二年置石城縣,隋開皇十年改為平寇縣,大業二年復稱崞縣。《水經注》:崞川水出崞山縣故城南,西流出山,謂之崞口,故崞縣亦有崞口之名。

見證歷史


山西原平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崞陽鎮是崞縣的舊縣城,今天,這座集人文奇景、儒家理念、報國 情懷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它的古老歷史,已經漸漸被人遺忘。即使是那些並不很遙遠的人和事,也已很少被人提及:“崞縣慘案”記錄了日本侵華的暴行;徐永昌、續范亭,更是兩位從崞縣走出去的民國風雲人物。僅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崞縣就有30餘人. 崞陽雖不是邊塞重鎮,卻是交通要道,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有近1700年歷史的邊陲重鎮——崞陽在《讀史方輿紀要》中這樣記載:“大同有事,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也。”公元615年,隋煬帝北狩雁門,遭遇突厥大軍,雁門郡的41城被突厥攻破了39座,隋煬帝自己也被圍困在代縣,岌岌可危。只是靠著崞縣的固守,隋軍才爭取到援軍而解代縣之圍;北宋,這裡靠近宋、遼戰場;到了明代,為了防備蒙古,崞縣又增築了邏城和衛城一共三重城牆。
山西原平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今天,古老的城牆已經十不存一,但是崞陽城這城中有城,城廓相連的格 局仍然依稀可見。高大、雄偉的景明門是崞陽現存唯一完好的明代城門。走進城去,小街蜿蜒曲折,沒有什麼市面,既冷清又蕭索。老街上看不到太多的新房子,但也找不到可以讓人駐足細看的老建築。和山西其它許多古老的縣城一樣,崞陽也飽受日本侵略者的浩劫:1937年10月8日,侵華日軍佔領了晉北重地崞縣),緊接著便開始了抗戰初期著名的忻口戰役
日寇侵佔崞縣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僅崞縣城被殺的群眾即約有2500人;南懷化村原有204戶1020人,被日寇殺絕百餘戶、殺死700多人、牛羊豬等牲畜全被宰殺,房子被燒1000多間;閆庄村一天內被日寇殺死七八百人、被姦淫的婦女有四五十人,大半個村子被燒成灰燼……僅在1937年10月間,崞縣被日寇殺死的無辜群眾竟達萬人之多。城市化作瓦礫,昔日的繁華成為過眼煙雲,而且再也沒有恢復元氣。1937年9月,中國軍隊面對優勢的日軍,據守崞陽,血戰七晝夜,這是抗戰初期山西最為慘烈和激壯的一仗。中國軍隊最終從東門突圍而去,崞陽的商民為躲避殺戮,在商會會長的帶領下,打著日本旗,跪倒在西城門口迎接日軍,表示願做順民。300多年前,揚州人也是如此這般的迎接多爾袞入城的。歷史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跪接日軍入城的崞陽商民幾乎全部被殺,隨之而來的是更加血腥的屠城。據記載,日軍屠殺了崞陽近一半的人口,燒毀房屋、廟宇2000多間。遺憾的是,在今天的崞陽城裡,我們很少能看到對這一慘案的紀念。據考,在崞縣歷史上,僅明清兩代,考中進士、舉人、諸貢的就有2000餘人。一個曾經人文薈萃的地方,而如今落得如此殘破的光景,真是令人扼腕。登上文廟邊只剩下夯土的古城牆,舉目四望,黃昏中的崞陽寧靜而又蒼涼;曾經拱衛崞陽千百年的城牆,如今只是幾個高大的土崗,依然圍繞著市鎮。一個有著一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她的輝煌和滄桑,她的歷史和傳統,她的興衰和榮辱,還有多少能夠延續另一個一千七百年。

附近景點


山西原平普濟橋
山西原平普濟橋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台、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 總體平面為長方形。現戲台、西配房已無存,余其皆完整。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台,四周有石質欄桿,欄桿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台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台階八級,並有磚鋪平台,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現存建築具有古建築及藝術價值,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岱山廟:現存正殿一座,東西廡各五間。前廳為四柱三間,直曲翹角歇山頂,屋脊雕花,兩端有獸頭。前後廳連接緊湊,渾然一體,其造型精妙獨特、灑脫靈逸。殿頂除青灰瓦蓋頂外,還有綠、黃琉璃瓦拼成裝飾圖案。殿前築有寬闊的月台,青磚鋪地,石欄桿、石欄板相圍,中間築有石條台階。據《崞縣誌》載:“岱山廟創建於元至治三年,明成化中知縣徐壽、縣丞閻庄率耆老杜風捐資重修,體制完備”。對於岱山廟的創建年代一直只見記載,不見實證,最近吉祥寺在整修大殿時拆出一根梁,上面記有“明成化十八年更修”字樣。另外還從坍塌的山牆裡挖出許多已破碎的壁畫殘片,依然可見色彩艷麗、線條流暢的特點,一方“天狗吠月”的圖畫還很完整。在整修院落時,還出土一尊高1.5米的青石獅子和兩塊一米見方的絞龍碑頭。
原平大營溫泉:原平溫泉療養院,位於崞陽鎮北5公里的大營村。據測定,水溫44℃,水中含有氟、硼酸鹽硅酸鹽氡氣等。其中硼酸鹽水可以治療皮膚病、粘膜傷口和潰瘍等;硅酸鹽水可治療牛皮癬濕疹痒疹炎症等。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泉水含氟,對銀屑病療效頗佳,高氟地下熱水可以使人體某些免疫能力增強。根據不同人的需求,這裡分別建有男女大小池塘和部分基本設施。
忻州市林泉寺:舊名土聖寺。在山西原平縣城西南15公里水油溝村北。山岩聳立,豁如畫屏,林木遍野,環境幽靜。古塔峙其左,清流環其右,前有渡仙橋。寺始建於宋,明嘉靖時重建,隆慶萬曆間重修。寺基甚高,門前台階六十餘級,階上為五間二層藏經閣,閣身圍廊,上層設有平座,供人賃依遠眺。寺內大殿殘壞,東西配殿完好。寺前有古塔,平面八角形,高約15米,基座高如塔身,約佔塔高的五分之三,其間束腰兩道,雕仰覆蓮瓣及人物花卉;上部塔檐四層,出檐甚塔,收剎甚急,極頂安珠一枚。根據雕刻圖案與手法,應是宋構。形制奇特,為我國塔式建築中所少見。寺側東山之巔,鐘樓宏敞,內懸巨鍾一口,風吹飛砂走石,據傳不擊自鳴。
忻州宋氏牌樓:俗稱陽武石坊。在山西原平縣城西18公里陽武村,清威豐五年(1855年)中議大夫,陝西延榆綏道鹽運使銜武芳疇為母朱氏所雕造。石坊兩座,村外道旁為陪坊,雕工簡略。宅前西向為主坊,即朱氏牌樓,高10米,寬9.6米,正近方形,比例適度,開制壯觀,雕造瑰麗。坊為重檐樓閣式,基座上雕力土四軀,四周雕勾欄望柱,柱礎為石獅,柱身盤龍纏繞,額枋上滿布人物,花卉,流雲,行龍等圖案,檐下雕斗拱櫞飛,檐上雕瓦壠脊獸,坊前有旗杆石獅一對,坊後有巨石屏風,剔地突起,雕福祿壽三星。圖案精緻,刀法洗鍊,時代雖晚,工藝頗佳,為我國清代石雕藝術的精品。
忻州五峰山:距原平市區26公里,舊為著名的八景之一,稱“地角枕流”。建在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山門懸匾“五峰聖境”。接官廳面寬三間,內部陳設唐代以來各種佛像45尊。聖母殿亦為三間,有聖母等塑像六尊。傳說,此聖母由原來民間賢淑善良的線姑娘坐化,主管風調雨順,座下一眼山泉,歷史上原平境內逢有大旱,鄉民多來此處祈雨,流傳眾多美妙的故事。而令,這裡風景優雅,成為人們欣賞大好河山的旅遊聖地。壽寧寺內,還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筆“五峰化宇”真跡。
忻州天涯山:從原平市驅車東行十餘里,過滹沱河大橋,即是天涯山風景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奇峰怪石,峭壁聳峙。山尖似箭,直插雲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蓮花,稱蓮花山。蓮花山東南有一奇石,稱石鼓。縣誌記載:“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以成器,惟應觀而像園,鼓非革生音,從石中發清虛之雅奏,超塵溘似和鳴。”詩人無好問詩讚其曰:“煥起山靈槌石鼓,漢女湘妃出歌舞。”
忻州壽寧寺:位於原平市城東北26公里的五峰山上。五峰山因有五峰而得名,原壽寧寺聖母廟在中峰,東峰有漱玉泉,南峰有冥府殿,西峰有梵玉宮,北峰有水草廟。每年四月初八日致祭。五峰山山水秀麗,風景優美,舊稱“地角枕流”,為崞縣八景之一。建於中峰之上的壽寧寺,原為五台山壽寧寺下院,俗稱小五台。原有上、下佛殿,娘娘殿、羅漢殿、地藏殿,牌樓、僧房等。現存建築有宮廳和部分僧房,還有新建聖母殿一座,木牌樓、照壁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