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崞縣的結果 展開

崞縣

崞縣

崞縣指當下的崞陽鎮,1958年崞縣政府搬至現在的原平,政府為了更好的發展區域,故把崞縣舊址撤縣為鎮,在原平申請改為縣,1993年6月7日經山西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稱原平市(省直轄,忻州代管)。其地形地貌酷肖山西全境,東西兩面是山,兩山之間夾平川,一條滹沱河徠由北向南流經平原,古人說此地“千萬桑田總戰場,百二河山盡赤土”,歷來為兵家所必爭,故又有“三晉之鎖鑰”之稱。

歷史沿革


歷史上的崞縣
歷史上的崞縣
歷史上的崞(guo)縣名稱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崞縣曾經治在今天山西渾源麻庄(西晉前)和山西原平崞陽(隋至解放后1958年,長達1350年)。崞縣最早置於戰國時的趙國,據史料記載,戰國中期,趙國漸強,武靈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北破林胡、婁煩,括地千里,始置崞縣,屬趙國。秦時,舊崞縣境內置有二縣:一是在境內的西北面置崞縣,屬雁門郡;另一是在境內的東南面置平舒縣,屬代郡。西漢時依舊置崞縣、繁峙縣,俱屬雁門郡。(其時崞縣故治在今渾源縣西二十里麻庄,繁峙縣故治在今渾源縣北二十里)。西末王莽改制新,改崞縣為崞張縣,屬常山郡。東漢時,光武帝建武年間,因邊關不寧,遷吏民於內地,置常山關於蜚狐岌,崞張縣廢。后又設置。東漢末又廢。三國曹魏時,又立崞縣,屬魏國。西晉時,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由於鮮卑拓跋猗盧助劉琨大破白部劉虎,而恃功求以陘(音刑)北之地為其封地。劉琨無奈,將雁門郡的樓煩、馬邑、陰館、繁峙、崞縣(其時在今山西渾源)等五縣人民遷徙於南(而騰空的五縣劃歸拓跋猗盧,原崞縣或稱崞縣不久至北魏時改為崞山縣),部分置於今山西原平崞陽,在崞陽立城邑但未命縣名(此後崞縣縣名消失一段時間至隋時正式將現原平的崞陽治為崞縣)。崞陽(後來的崞縣),十六國前期屬雁門郡原平縣境地,東晉元興二年(410)置為石城縣,隸屬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為廓州,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齊時為北顯州屬并州省,北周又復石城縣屬并州總管府。隋開皇五年(585)為石城縣屬代州,十年(591)改為平寇縣屬代州,屬雁門郡,至大業二年(606)正式將崞陽改為崞縣。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五代后一直沿襲崞縣至金初為河東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崞縣為崞山軍。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崞縣為崞州,屬冀寧路。至元三年(1266)屬太原府。明,洪武二年(1369)又復改為崞縣,洪武八年(1375)屬太原府代州管。清,雍正二年(1724)時,崞縣直隸代州。民國時,崞縣屬雁門道。抗戰時期,崞縣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為東西崞縣,1946年合併回稱崞縣,解放后至1958年12月崞縣仍治於今原平崞陽,后因地震毀壞,縣政府遷於今天山西原平,原平縣后改稱原平市,崞縣縣名消失。
1959年12月,縣級機關由崞縣城遷至原平鎮。1993年6月7日經山西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稱原平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崞陽鎮位於原平市區北18公里處,東臨滹沱河,南接大林鄉,北與沿溝接壤,西北與段家堡鄉為界。區位優越,京原鐵路、大運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崞水公路和崞大公路貫穿東西,屬原平市北中部中心城鎮。全鄉20個自然村,2600戶,7700口人,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0200畝,其中水地3587畝。正常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無霜期150天左右,最高海拔2500米,屬半濕潤高原性氣候。

地形地貌

全鄉境內坡梁起伏,溝壑縱橫,鄉內有西溝、北溝兩條大溝,為永興河發源地,河水清澈,水流不息,在樓板寨村匯合為永興河。流入原平重點工程,風景優美的觀上水庫。兩條河上游為石山區,其他為丘陵區。

自然資源

樓板寨鄉境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兩條清水河長流,環境優美,整個樓板寨境內山高險峻,山清水秀,溝內有著名的,崞縣“八景”之一的“水繞龍門”;有觀上水庫;有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晉察冀邊區六地委辦公地點;有劉少奇等領導同志的住地;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滴水崖;還有老君洞、石佛寺、玉皇卯、二郎擔山、石人崖、王家營水磨等都是當地有名的旅遊點。

行政區劃


名稱簡介
璜珥村璜珥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北部,全村總面積4.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450畝。全村人口908人,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4693元。
上吉村上吉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北1公里處,全村共226戶,有624人,現有耕地900多畝,有黨員28人,2009年人均收入4614元。
上合河村上合河村是崞陽46村之一,該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東南4.5公里處,全村共有168戶人家,有536口人,有耕地面積2260畝。
白彪村白彪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南一公里處,108國道東側,交通便利,全村共239戶,共有687人,現有耕地2482多畝,其中水澆地2440畝,有黨員17人。
小關村小關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南108國道一公里處,全村總戶數210戶,總人口645人,土地910畝,人均收入3450元。
南關村南關村位於崞陽鎮古城南,緊鄰著名普濟橋,人文歷史、文化底蘊豐厚。全村總耕地856畝,其中水地400畝,總戶數205戶,總人口546人。
平定街村平定街,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城南部,因居於城南關,高級社時曾名南關大隊。
城西村城西村位於停陽鎮鎮區中心,佔地10餘畝,全村267戶,總人694人。土地面積1050畝,其中水澆地800多畝。人均收入3800元。
名稱簡介
倉街村倉街村位於崞陽鎮古城正北。全村現有240戶,680人,有勞力216人,耕地924畝,人均純收入達4024元。
白村村白村位於崞陽鎮鎮西北4公里處、東距108國道2公里,全村總面積2.87平方公里。
中石寺村中石寺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以西5.5公里處,東距大運高速公路0.5公里,南距崞寧線1.5公里。
曹家莊村曹家莊位於崞陽鎮以北2.5里處,全村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1525畝。總人口550人。2009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黨員28人。其中女黨員3人。
下王村崞陽鎮下王村坐落在鎮政府北一公里處,東緊靠108國道,西鄰新原高速路,交通便利。
上王村上王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西一公里,北臨崞寧公路,230戶,耕地2000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年產值上升。
西街村西街村位於原平市王家莊鄉南一公里處,交通便利、土地平坦、水源充足、發展農業條件優越。
東關村東關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東北部,面積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56畝,均為水澆地。
南村村南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7.5公里處,北臨崞水線,東距大運高速3.5公里。
上石寺村上石寺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西7.5公里處,東距大運高速公道4公里,南距崞武線3公里。
庄頭村庄頭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東北2.5公里處,全村總面積3.7平方公里,總人口1077人,總戶數有372戶,耕地面積2946畝。
下合河村下合河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東南5公里處,西距108國道2公里出,陽武河與滹沱河交匯處。
鄭家營村鄭家營村位於崞陽鎮北5公里處,108國道東側。全村總人口1469人,耕地3850畝。
北街村北街村位於原平市南部,距市區11公里,靠近大運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167戶,人口483人,擁有勞動力240人,土地面積896畝。
香煙村香煙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15公里處,總面積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660畝,全村總人口389人,戶數134戶。2009年人均純收入3781元。
平山樑村平山樑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北約15公里處,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1400畝。全村共有76戶,240人,有黨員19人,其中女黨員2人。
天晃村天晃村地處原平市崞陽鎮西北部,全村共八十七戶,總人口二百八十七人,總面積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15畝,其中水澆地160畝。
杜家口村杜家口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南15公里處,西臨段家堡鄉。全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耕地1450畝,總人口274人,2009年人均純收入4583元。
上韓村上韓村位於崞陽鎮西北四公里處,南傍崞寧公共路。全村村莊建築總用地60畝,共有103戶,289人,總土地792畝。
白家灣村白家灣村位於哼陽鎮東北方向2公里處,全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土地面積670畝,總戶數89戶,總人口273人;2009年人均純收入3473元。
東橋村東橋村位於諄陽鎮北門外,全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耕地43o畝,總戶數90戶,總人口數205A,2009年人均純收入3576元;全村共有黨員l3人。
西橋村西橋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北,佔地面積100畝,共90戶,總人口255人,耕地面積487畝,人均收入3389元。全村共有11名黨員。
大樂溝村大樂溝村位於崞陽鎮北一公里處,東靠京原鐵路,西鄰大運高速。
泊子村泊子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南部,全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00畝,總人口267人。
唐昌村唐昌村地處崞陽鎮西北,面積2.5平方公里,全村總人口七百人,戶數200戶,人均純收入4257元,耕地三千餘畝。
沙河村沙河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北方向,總面積1.1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076畝,總人口271人,共95戶,勞動力120人。
南韓村南韓村全村共有209戶,人口653人,總土地面積1968畝,耕地1568畝,其中保澆地1280畝,林地232畝。全村共有黨員19名,其中女黨員1名。
大道口村大道口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北角,全村總面積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080畝,人口313人,2009年人均純收入4007元。
峪口村峪口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部,崞水線13公里處,全村總人口448人,共有黨員19人,耕地總面積1630畝,全部為旱地。
上豐窪村上豐窪村位於崞陽鎮崞寧線7公里處,全村總面積3平方公里,共有123戶,總人口358人,勞力255人。耕地面積1790畝。
下石寺村下石寺村位於山西省原平市崞陽鎮西北,全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總戶數130戶。
下韓村崞陽鎮下韓地處崞陽鎮西北崞寧公路邊。全村180戶,總人口465人,總面積32公里,種地面積1125畝,其中水澆地810畝,剩餘旱地。
卜家溝村卜家溝村位於崞陽鎮西北方位,崞五公路1公里處,東臨崞陽中水庫。全村占土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00餘畝。
太平庄村太平庄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東南部,全村版圖總面積2.5平方公里,耕地1800畝,全村共有180戶,總人口461人,人均純收入4000元。
下豐窪村下豐窪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6公里處,東距大運高速公路2公里。
黑溝堰村黑溝堰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北部,全村擁有土地面積2.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55畝。人均耕地面積3.8畝,人口258人,以種植業為主。
樊家莊村樊家莊村位於原平市崞陽鎮西南部,全村總面積1平方公里,全村共88戶,有245人,現有耕地750多畝,2009年人均收入4016元。

現代人物

趙爾陸上將
趙爾陸上將
崞縣近代歷史名人晉綏軍李服膺;早期黨員李興唐(黎玉)、趙正楹(1910——1940);開國將軍趙爾陸、張廷楨;國民黨國防部長徐永昌;國民黨軍事將領張培梅;愛國將領續范亭等;當代名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傅全有;原北京軍區政委成都軍區政委張工等。
張廷楨少將
張廷楨少將
張培梅
張培梅

獲得榮譽


原平徠市(崞縣)屬於晉西北革命老區,特別是樓板寨鄉,在抗日戰爭時期是我黨晉察冀邊區第六地區委員會所在地,我黨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朱德、王震等同志在該鄉的屯瓦村居住和工作過。當地的居民也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過重大的貢獻。
樓板寨鄉一直是原平市(崞縣)的貧困鄉鎮之一,也是省定的貧困鄉。2013年,荒坡、荒山大部分還沒有得到治理。

抗日


民國初期

早在辛亥革命時期,崞縣人續桐溪、續范亭、弓富魁等同盟會員便率眾響應,應命組成“忻代寧公團”,北伐大同,為辛核革命的勝利貢獻了力量。1923年溝北村人劉仲華在北平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崞縣的第一個共產黨員。1926年,崞縣中學劉葆粹、李興唐、李三樓、李毓珍等九名窮學生(自稱“九窮”)先後組織進步學生,走上革命道路。1930年,李志敏等共產黨員從太原回到崞縣,在農村秘密發展黨員。星星之火在崞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燃燒了起來。

抗戰時期

1937年,“七·七事變”后,9月底,日寇侵略的戰火燒進了崞縣。10月,在這塊土地上進行了“崞縣城保衛戰”“原平鎮保衛戰”和“忻口戰役”三次大拼殺。中國軍隊在共產黨、八路軍的配合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10月18日,駐紮在崞縣老窩村的三五九旅七一六團,設伏雁門關,炸毀敵人由大同開往忻口的輜重汽車三百多輛。10月19日,駐紮在崞縣蘇龍口村的一二九師七六九團三營,在當地群眾的嚮導下,夜襲了陽明堡飛機場,炸毀敵機24架。整個忻口戰役期間,駐紮在崞縣西山地區的一二0師不斷襲擊雁門關通往大同的要道,多次佔領雁門關,收復寧武、陽方口等地,截斷敵人的後方聯繫,有力地支援了在忻口正面戰場作戰的中國軍隊。
就在戰鬥激烈之時,原平人民揭竿而起,施家野庄人、共產黨員邢志尚振臂一呼,組建起第一支抗日義勇軍,殺向敵人,拉開了人民抗戰的序幕。忻口戰役后,為了適應鬥爭形勢的需要,上級決定以太同公路為界,將崞縣一分為二:東崞縣為晉察冀邊區,西崞縣晉綏邊區領導。在八路軍的宣傳組織下,全縣人民迅速行動,動委會、犧盟會、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各階層、各行業的抗日救國會紛紛成立,民兵、武工隊、游擊隊、地方部隊都英勇投入戰鬥網路。八年中,全縣先後有三萬多青年入伍參軍,走上殺敵的戰場。八年中,為了反擊侵略者,全縣大約有二萬多人死於敵人的刀槍下,在這片257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乎每一寸土地灑有戰鬥者流下的鮮血。八年中,敵人進行了無數次掃蕩,但共產黨東、西崞縣縣委和他領導的十幾支地方部隊,一步也沒有離開始終戰鬥著的崞縣人民。八年抗戰,崞縣始終是牢固的敵後根據地,英雄的崞縣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讓世刮目相看的貢獻。

解放戰爭

1945年,日寇投降后,英雄的崞縣人民又立即投入到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中,於1946年7月全境解放。
1949年6月,崞縣人民又選送200多名優秀幹部,隨軍南下,為解放全中國繼續戰鬥。
崞縣(原平),古老的土地,英雄的人民,當前正在英明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向現代化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