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創刊於2006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生態毒理學類學術期刊

辦刊歷史


2006年,《生態毒理學報》創刊,為季刊。
2008年,該刊由季刊改為雙月刊。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原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報道內容
《生態毒理學報》主要報道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對個體、種群和生態系統的致毒效應,在環境中的歸宿(遷移、轉化和降解),以及對整個環境(人體和生態系統)可能產生的危害和風險研究。
主要欄目
《生態毒理學報》主要欄目有生態毒理研究新方法/技術、污染物化學轉化過程與其生物有效性關係、污染物對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態毒性、毒理變化及其風險評價。

人員編製

據2018年9月《生態毒理學報》編輯部官網顯示,《生態毒理學報》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編委有62人。
《生態毒理學報》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編委
刁曉平於紅霞馬義兵馬梅王玉秋王克堅王效科王菊石利利呂永龍
朱麗岩朱琳朱魯生劉樹深劉薇江敏汝少國任明忠許宜平麥碧嫻
應光國李發生楊中藝楊維東宋金明張勇張干陳吉平陳會明陳怡平
陳家長陳彬羅義金小偉周東美周岩民周炳升周軍英林玉鎖孟紫強
胡建英柯才煥查金苗祝凌燕駱永明秦占芬高愈希聶湘平賈永鋒賈曉平
徐順清郭良宏殷浩文黃清輝黃益宗彭雙清彭曉春董四君韓博平熊治廷
蔡磊明戴家銀

資源保障

《生態毒理學報》以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為依託,據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官網顯示,生態環境中心共有12個實驗室,其中有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水質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模擬與污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環境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飲用水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2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環境納米技術與健康效應重點實驗室;大氣環境科學實驗室、水污染控制實驗室、土壤環境科學實驗室、環境納米材料實驗室、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室、大氣污染控制中心等7個實驗室。

學術交流

2018年4月,“第五屆生態毒理學學術研討會”將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行,會議由大連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生態毒理學報》編輯部共同主辦。會議主題是“化學品環境風險評價及防控新技術、新原理”,將根據本領域的最新進展設置多個議題展開討論。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8年9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生態毒理學報》共出版文獻2033篇。
據2018年9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生態毒理學報》載文量為2388篇。

收錄情況

《生態毒理學報》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化學會化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美國生物學文摘、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英國動物學記錄、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2014)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18年9月17日中國知網顯示,《生態毒理學報》總被下載469946次、總被引14568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939、(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654。
據2018年9月1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生態毒理學報》被引量為11168次,下載量為82150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生態毒理學報》影響因子為0.8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219種)中排第1019名,在環境科學與安全科學、生物科學、基礎科學(931種)中排第197名。
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2014版)》統計,《生態毒理學報》影響因子為1.518。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
圖中文字為該刊的中文名,英文是該刊的英文名。

辦刊宗旨

力求及時報導中國國內生態毒理學、環境風險研究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跟蹤最新學術進展,推動中國環境科學事業的蓬勃發展。

現任領導


《生態毒理學報》第三屆編輯委員會領導
職務姓名
主編王子健
副主編於雲江、王春霞、王文雄尹大強、馮新斌、朱永官、劉維屏李建中楊旭陳呂軍陳景文陳春英吳豐昌張效偉周啟星單正軍趙宇亮陶澍、高志賢、襲著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