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

出自《法華文句》的佛教術語

意指周遍圓通。又譯無量門。天台宗將實相圓法周遍一切稱為“普”,實相(即中道)無所蔽塞稱為“門”。即謂《法華經》所說中道實相之理,遍通一切,無所壅塞,故諸佛菩薩乘此理,能開無量門,示現種種身,以拔除一切眾生之苦,令成就菩提。

簡介


《法華文句》卷十(下)雲(大正34·145b):
“普者,周遍也。諸法無量,若不得普,則是偏法,若得普者,則是圓法。(中略)門者,從假入空,空通而假壅,從空入假,假通而空壅。偏通則非普,壅故非門。中道非空非假,正通實相,雙照二諦,故名普,正通故名門。”

詳細介紹


對此,智顗謂普門圓通,義則無量,略舉則有十類,而立十普門之說。十普門,謂:
(1)慈悲普:眾生緣、法緣及無緣等三慈中,唯無緣慈悲與實相同體,其理已圓,普遍一切,任運相應,故以無緣為慈悲普。
(2)弘誓普:弘誓系約四諦而起者,有有作、無生、無量及無作之別。就中前三種攝法不盡,唯無作四諦能收一切法,故約之而以發弘誓為弘誓普。
(3)修行普:凡所修不與理合,稱為偏;觸事即理,理智曆法而修者,無行而不普,稱為修行普。
(4)斷惑普:一切種智能除五住之惑,故以之為斷惑普;一切智道種智唯斷四住之惑,故不名為普。
(5)入法門普:二乘歷別諸地之定有淺深差別,不得稱為普;唯入中道王三昧不起滅定,現諸威儀,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稱入法門普。
(6)神通普:羅漢、辟支佛、菩薩之神通,其緣境偏狹;若緣實相而修者,即是真神通,一發則一切發,廣遍十法界之境,故稱神通普。
(7)方便普:方便有道前、道后二種,道前方便不普;唯道后化用之方便能逗機利物,一時圓遍,故稱方便普。
(8)說法普:能以一妙音應十法界之機,隨其宜而令解脫。
(9)成就眾生普:一切世間及出世間所有事業,鑿井造舟等,悉皆利益眾生,示教利喜,令入三菩提者,故稱之為成就眾生普。
(10)供養諸佛普:內外理事之供養能資圓智,圓智即佛,故稱之為供養普。
此中,前五普為自行,次三普為化他,后二普總結自行、化他兩意。

由來


普門之說,亦為華嚴及密教等宗所用。華嚴宗認為,圓教所說重重無盡主伴具足之理,於一之中即攝一切法,亦即一門攝一切門,故立普門之稱。《華嚴經探玄記》卷二雲(大正35·138b):“入緣起陀羅尼,一門中即攝圓融法界,故云普門也。”
在密教大曼荼羅中,表一德一智之諸尊稱為一門,而總該諸尊之德用的中台大日稱為普門。隨而,以大日如來為中心而諸佛、菩薩、諸天等聚會的胎、金兩部曼荼羅,稱為普門曼荼羅;又建立此曼荼羅壇,稱為普門壇;悉誦持此等海會諸尊之真言,稱為普門持誦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