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存在與虛無的結果 展開

存在與虛無

1943年《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繫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對象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的存在、與自在即與處境的具體關係,從而論證了人的自由,並且最終以現象學的“存在精神分析”的方法描述了自由的倫理意義,這也是“現象學本體論”的落腳點。

目錄

正文


作者簡介
薩特(1905~1980)是法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哲學家、文學家及社會活動家。以他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思潮曾風靡歐美,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存在與虛無》的發表標誌著薩特獨特的哲學大廈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觀點都已包容在這部洋洋洒洒,既天才橫溢又有些冗長的著作中。這部書提出的新穎觀點使薩特的存在主義學說與海德格爾、尼采、基爾凱郭爾迥然有別。這是一部具有原創價值的著作,與1960年發表的《辯證理性批判》一起組成薩特哲學體系的兩大柱石。
法國的哲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它和德國嚴謹、重思辨的學風截然不同。法國的哲學著作更帶有藝術氣息,它們往往十分浪漫和抒情。大哲學家如柏格森和薩特就因其文學成就而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特其它的文學創作有:《牆》、《蒼蠅》、《自由之路》、《魔鬼與上帝》。
薩特是個具有強烈個性的思想家,從小由於失去父親的慈愛,變得性格孤僻。他其貌不揚,目光斜視,但是頗受女性的仰慕。他和波伏娃及奧爾加一起組成三角形的新式家庭,常被後人談論。他治學無比勤奮,為了保持創造力,他不惜損害健康,經常口含興奮劑而從事寫作。從30年代起,薩特一直就是一個社會的反抗者,因而被西方人士稱為一個“不斷地以個人的名義和人們自由的名義向現代世界提出抗議,想恢復人的價值”的哲學家。1964年薩特拒絕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說,這沒有什麼奇怪的,我一向拒絕官方的任何獎勵。很有意思的是,這麼一個逆潮流的人,在其死後,竟然被稱為“他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榜樣”。法國前總統德斯坦曾說:“薩特的逝世使我們感到人類智慧的一盞明燈熄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