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村

山東省煙台市海陽發城鎮下轄村

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于姓由多英村遷來建村。因曾有人在此開採過鐵礦,故命名礦山村。礦山村位於海陽市西北部,發城鎮東部,地處東經121°02′,北緯36°58′。東與煙鳳公路相接,西與上屋庄交界,北與長宇村相連,南與南柳村相鄰。隸屬發城鎮。距市政府駐地30公里。

基本概況


全村轄區面積約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7.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大豆、蘋果、大櫻桃、大姜、花生、芋頭等。 2002年,全村120戶,351人。有於、王、高等3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于姓。

大事記


1939年日軍進村掃蕩。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86年村集體建鋁製品加工廠。
1987年整修村西邊大道。
1989年安裝上自來水,結束了世代挑水吃的歷史。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30公斤,總產7.28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80公斤,總產15.68萬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達到500公斤,比1978年增長了22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提高到590公斤,總產11.62萬公斤。 1985年,調整土地,栽植蘋果6.7公頃。2000年,蘋果收入達30萬元。 1991年,調整土地和原來的老果園,開發山嵐,承包期為20年。2000年,有干雜果4公頃,大櫻桃1公頃,姜3.3公頃,總收入45萬元。 2002年,第一產業收入186萬元,其中農業136萬元,畜牧養殖業5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改革開放以來,第二、三產業得到發展。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32人,收入184萬元,其中工業94萬元,建築業20萬元,運輸業20萬元,商飲業20萬元,服務業30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29年建村小學,有學生16人。改革開放后,教育條件改善,小學、初中教育得到普及。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1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吃不飽,穿不暖。建國后,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溫飽問題。2002年,人均存款餘額2600元,全村有各種運輸車70多輛、摩托車30多輛、電話50多部、彩電86台、電冰箱36台。人均住房面積由建國前的不足6平方米,擴大到21平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1941年,於開春、於洪全、於成寬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1年,成立黨支部,於成寬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參加解放戰爭。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於成寬、於成敬、於文勝、於文柏、於明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3個,黨員30人。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2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於忠春、於為春、於成敬、於成寬、於桂春、於文海、於學春、王風明、於文柏、於明高、於文建。本村曾被評為海陽市文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