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

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五律

《徠江上》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此詩首聯謂秋風遠自三峽呼嘯而來,詩人正登江樓而北望故鄉;頷聯謂浮雲向北移動,月照楚地城鄉,時值清秋,詩人仍在江鄉漂泊;頸聯謂投靠無門,無所適從,歸路迢遙,道途多阻;尾聯謂前途茫茫,道路淹滯不通。全詩寓寫悲涼之情,意境凄楚,於感嘆中又包含憤慨。

作品原文


江上
萬里風來地,清江北望樓。
雲通梁苑路,月帶楚城秋。
刺字從漫滅,歸途尚阻修。
徠前程更煙水,吾道豈淹留。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梁苑:一名粱園,西漢梁孝王劉武所建園圍,故址在今開封市東南。此指河南鄉園。
2.楚城:指楚地。馮浩箋註:“江鄉固皆楚境。”
3.刺字:刺(於名帖)上的字(官職、姓字)。《後漢書·禰衡傳》:“禰衡避難荊州,來游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
4.阻修:既阻隔,又遙遠。道阻且長。
5.道:指仕途。淹留:羈留;逗留。語出《楚辭·離騷》:“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白話譯文

無邊無際的茫茫曠野,陣陣秋風正席捲大地。我獨自站在青江北望樓上,心中滿懷著憂戚。
北去的那一片雲彩,好象和家鄉的路相通。但眼前的淡淡月色,還帶著楚地蕭瑟秋意。
名片上的字跡,早已經模糊不清。那回歸的路途,仍然是處處布滿荊棘。
放眼望前方,只能見一片茫茫煙水。我的道路啊,竟這般坎坷艱危。

創作背景


大中二年(848年)秋,李商隱欲入蜀依杜悰,行至巫峽、夔州之地,又折回江陵,途中登江樓而作此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詩人跋涉旅途上抒發愁思之作。全詩著意表現前路茫茫的悲涼之情,意境凄楚。
首聯寫登樓遠望景色,此處萬里清江,言已出峽,點明地點與位置。且此地無邊曠野,秋風卷地而來。故而一開篇就充溢著凄愴氣氛。
頷聯寫仰望景色以借景抒情。三句向北之路,借“雲通”寄意;四句身在夢境,借“望月”思親。飄動的雲象是要通向家園,但月色卻仍帶楚城秋意,含蓄地抒發有家難歸的鬱悶之情。企盼回鄉只能托雲寄意,而自身卻滯留荊楚,難以脫離。
頸聯寫坎坷失意,無人知遇。那清托的名片字跡已經模糊,卻找不到可托靠的人,想回北方京都的路上阻礙重重,這是失職以後輾轉求告卻一直失意的真實描寫。
結聯以煙水茫茫象徵自己前程渺茫,吾“道”不知所向:是繼續“淹留”,或者是“陸發荊南”而返,詩人無法明確。此處以慨嘆句直寫詩人自己遭際不順,情緒的低沉苦悶,溢於字裡行間。

名家點評

清·程夢星:此亦桂嶺府罷北歸道中時作,曰“萬里”,曰“北望”可見。(《重訂李義山詩集箋注》卷中)
清·姜炳璋:此亦不得志於時之作。觀落句,猶有餘望。(《選玉溪生詩補說》)
清·馮浩:江程寓懷之作。三、四左右顧望,下言無所遇合,更向客途,而意在急歸也。(《玉谿生詩集箋注》卷二)
清·何焯:(三、四)好句。(《沈輯評本》)
清·屈復:前景后情;杜詩多如此。一、二高亮有神。(《玉溪生詩意》卷五)
清·陸鳴皋:第七句因上有“歸途”句,故下一“更”字,兩意一串矣。“煙水”二字,仍滯江景,正法之緊密處。(《李義山詩疏》卷上)
清·姚培謙:此東行在道之詞。三、四承東來,五、六承北望。七句言從此更前往也。(分體箋注《李義山詩集》卷五)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