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是中國的特有龜類,屬爬行綱、龜鱉目、淡水龜科、閉殼龜屬,於1981年在陝西省平利縣徐家壩被首次發現,1984年宋鳴濤先生為紀念陝西動物研究所潘忠國教授,以其姓氏命名為潘氏閉殼龜。該物種是中國三有動物,定為"極危(CR)"等級。

外形特徵


潘氏閉殼龜頭較長,淡黃色。上喙鉤形,眼後有兩條黃褐色條紋。背甲較低平,淡褐色,有明顯的脊棱,前部和後部邊緣不呈鋸齒狀。腹甲很平,呈淡黃色。盾片相連處有黑色寬條紋。背甲與腹甲間、胸盾與腹盾間臘韌帶相連。四肢褐色,較扁平,無斑紋,指、趾間有發達的蹼。尾短,圓錐狀。雌性龜吻較圓鈍,腹甲中央平坦,泄殖腔孔距腹甲邊緣較近;雄性吻較尖,腹甲中央略凹,泄殖腔孔距腹甲邊緣較遠,泄殖腔孔有交接器。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背甲長雄龜120 毫米,雌龜115 毫米。背甲扁平,中線上隱有脊棱;頸盾細小。腹甲前端圓,後端有缺刻,與背甲以韌帶聯接,胸、腹盾之間有韌帶相連,腹甲前後兩部分能完全閉合於背甲。頭大小適中,背面平滑,枕部稍粗,吻尖略突出上喙,眼徑與吻長相當,上喙微曲,下喙短於上喙。前肢背面被以覆瓦狀排列的鱗片,腹面被一橫列大鱗;後肢內側及掌部被鱗;前肢5爪,後肢4爪,指、趾之間蹼發達。尾短,圓錐狀,背面被粒鱗,腹面正中有一縱溝,被鱗成對。生活時,頭背面橄欖色,腹面稍淡;背甲淡褐色,腹甲及緣盾腹面黃色,盾片接縫伴有黑色寬紋。

生活習性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生活於丘陵區的山溪、岩石縫中。以昆蟲、小魚、小蝦等小型動物為食。根據潘氏閉殼龜的習性以及對溫度、餌料的要求,一般來說很容易飼養。溫度在20度時可正常進食,最適宜18-30度,15度左右出現停食或少食,10度以下進入冬眠狀態,冬眠期間最好將其移入室內,便可安然越冬。

生長繁殖


每年7-8月為潘氏閉殼龜產卵期,卵橢圓形,每次產1-9枚,可分批產卵。

人工繁殖

親龜鑒別
雌性野生個體重達300克性成熟,人工養殖個體5-6齡即可繁殖,腹甲平坦,尾短小,泄殖孔離腹甲后緣較近;雄性野生龜個體重達250克性成熟,腹甲略凹陷,尾較長,泄殖孔離腹甲后緣較遠。還有種鑒別方法:用手將龜的腹部朝上,將龜的四肢、頭頂觸縮入殼內,將龜的尾部擺直,若是雄性龜,用手指腹面輕輕擠壓四肢、頭頂,則可看到交接器從泄殖腔孔內翻出,呈黑色傘狀。
親龜飼養管理
選好親龜后,要經嚴格消毒處理。將親龜用20毫克/升高錳酸鉀溶液浸泡30分鐘后才能放入親龜池內飼養。親龜經過消毒后即可入池精心培育。放養密度為500克重親龜5隻/平方米左右。適當減少放養密度,有利於親龜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親龜入池的前2天不用喂飼料,從第3天開始,用少量魚蝦等新鮮的動物料來誘食,量從少到多,入池升周后親龜逐漸轉向正常取食。親龜入池后的升周內,親龜池周圍環境要保持安靜,使親龜儘早適應新環境。要保證親龜飼料蛋白質含量較高,營養成分必須更全面,以滿足親龜繁殖所需營養。每天要仔細觀察親龜活動及取食情況,繁殖季節還要注意雌龜是否產卵、產卵場內沙的濕度是否符合要求等。
交配
潘氏閉殼龜在4-11月均有交配行為。水陸均可交配,以在水中居多。交配前,雄龜追逐雌龜,咬住雌龜的脖子,前肢抓著雌龜背甲前兩側,後肢則抓著雌龜背甲的后兩側,跟著雌龜在水中翻動或在陸地升爬行。雌龜不動時,雄龜則伏在雌龜背上交配。交配時間為幾分鐘。交配時,遇到外界的驚嚇則會分開。
產卵
每年7-8月為產卵期,卵橢圓形,每次產1-9枚,可分批產卵。卵重10-20克,卵平均長徑35-45毫米,卵平均短徑18-25毫米。
產卵多在夜間或黎明。雌龜產卵前,爬進沙池中選擇位置,后即開始挖穴。前肢固定身體,兩後肢輪換挖沙,尾巴幫助掃沙。挖沙時頭頸前傾注意周圍動靜。洞穴挖好后,開始產卵。產卵時,前肢撐起,頭高昂,後肢在穴口兩側趴著不動,尾部正好對準穴口,尾巴伸入穴內。產完卵即用後肢把穴內卵排好。剛產出的卵殼較軟具彈性,隨後開始變硬。產卵時受驚亦不逃。產完卵蓋穴。蓋穴時,也是全靠後肢、尾巴協同作用,利用身體後半部的重力壓實穴口,用四肢把穴周圍爬平,然後離開。無護卵行為。
孵化
龜卵產出后2-3天,即可判斷是否受精。優質受精卵特徵明顯:卵中央有顯眼的白點或白斑,卵殼光滑。凡中央無乳白點或有白點但不明顯、色澤暗淡的卵均不能進行孵化。
採用室內常溫孵化,以保證孵化成功率。孵化室大小視需孵化的卵數量而定,一般20平方米左右即可,要求門窗完好、通風、光照足。孵化箱可用塑料箱、木板、泡沫方箱等做成,箱的規格可大可小,底部需有幾個小洞濾水。孵化時用瓦片遮住小洞,接著鋪上3厘米厚小碎石,再鋪10厘米厚濕潤細沙(濕度為7%左右,即用手捏孵化材料可成團,鬆手則散開),將龜卵一行行平放在沙上(白色圓點向上,卵問距離3厘米,行距4厘米以上),最後再往龜卵上面輕輕放上8厘米厚的濕潤細沙,用標籤註明卵的數量、產卵日期等,然後放入孵化室孵化。
曰常管理的重點是保持沙子的濕度和溫度,相對濕度在70-90%,溫度在26-33℃。根據沙子的濕度,適當往沙子表面噴乾淨的涼開水,一般每天噴1次水,每次洒水量不能太多,能保持沙子表面濕潤即可。孵化期間要嚴防老鼠、蛇、蟻等敵害生物的破壞。
不同的孵化介質,其孵化期長短不一,一般為66-82天。同時,不同的孵化介質也影響到孵化率的高低,其中孵化率高的可達90%以上。

分佈範圍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主要分佈於中國中部省份陝西,四川和湖北,呈不連續分佈的少數種 群,多見於稻田旁的水溝中,屬於中國特有種。

種群現狀


2010年前後在河南信陽發現野生潘氏閉殼龜6隻。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已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極危(CR);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極危(CR);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
已被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野生配額為0,定為"極危(CR)"等級。
,國內於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為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不含人工種群)。
建議措施
要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在產區做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認真保護潘氏閉殼龜。在稻田施用高效低毒的化肥,保護潘氏閉殼龜的生態環境,制止濫捕亂獵,確保潘氏閉殼龜的生存;要在認真查清潘氏閉殼龜動物資源的基礎上,然後確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延續物種。

飼養管理


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間,調查了6種中國特有閉殼龜的人工馴養繁育種群狀況。結果顯示,三線閉殼龜(含越南三線閉殼龜和中國三線閉殼龜)的人工馴養繁育種群數量最多,種龜8000~10000,其中30%~40%是中國三線閉殼龜;金頭閉殼龜134隻,潘氏閉殼龜49隻;百色閉殼龜39~44隻,周氏閉殼龜29隻;雲南閉殼龜最少,僅2隻。6種中國特有閉殼龜中,除中國三線閉殼龜外,其他種類人工馴養繁育種群數量均不超過50~150隻,沒有形成穩定的人工種群數量。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新建的水泥池,應先脫鹼,因水泥內含有強鹼性物質,對角有刺激性,會使龜的皮膚及口眼黏膜糜爛或引發炎症。放龜前可用過磷酸鈣泡水浸池1~2天,每立方米水池用過磷酸鈣1千克。或用10%冰醋酸洗刷水池中的 水泥面,中和鹼性,然後注滿水浸泡數天,再用清水沖洗。
要保證水質有充足的溶氧量,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pH至7~8,可採取微流水的辦法,使水質長久保持清潔新鮮。春季水位不易過深,暑天水位要適當加深,以達到降溫的目的。換水的方法是將池底的1/3-1/2髒水放出,再注入等量的新水。要定期消毒龜池保持乾淨整潔,春秋季節每月消毒一次,夏季每周消毒一次,漂白粉遍灑濃度為2-3 mg/L;高錳酸鉀則用1%的水溶液。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可喂小魚蝦、田螺、貝殼、水生昆蟲、畜禽肝臟、蚯蚓等。氣溫低或陰天時,每天上午7~8時投食1次;氣溫高或晴天時,每天上 午7~8時和下午 6~7時投食2次。投食量根據龜的攝食量的多少而酌情增減,一般以總體重量的5-7%即可,投料量以全部吃完為度。鮮活飼料和配合飼料要求新鮮、適口、營養、不霉變、不變質,投料做到“四定”,即:定位、定時、定量、定質。每日要做到清理食台,以防病菌蔓延。成龜池放養密度不宜太大,一般10隻/平方米左右。此外,還要消滅黃鼠狼、螞蟻、鼠、貓、蛇等敵害。

養殖技術

稚龜管理
培育稚龜,宜用小容器(如塑料盆、不鏽鋼箱等),放養密度為30隻/平方米。餌料以肉類為主,如小魚、蝦、瘦肉碎、禽類肝臟等。選擇稚龜餌料,以易消化、蛋白質含量高為原則,以滿足稚龜階段營養的要求。每天投喂飼料量約佔龜體重的3-5%,分早上9點和傍晚5點各投喂一次。越冬前,稚龜應投喂高蛋白的動物性餌料以及適量的複合維生素,以增加龜體內脂肪的積累,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利於龜順利越冬。
幼龜管理
越冬后的幼龜可在龜池中養殖,龜池水深30厘米左右,水中放置水浮蓮,有利於凈化水質,也可供龜隱蔽和夏季降溫。按不同規格分級飼養,將個體大小基本一致的龜放到同一個池內飼養,以免造成強者以強欺弱,爭搶食物傷及弱小者,從而有利於較小幼龜的健康生長。幼龜放養密度約為40隻/平方米,以後隨龜體重的增加而逐漸降低放養密度。入池時用升1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浸浴5分鐘,進行體表消毒。幼龜飼養池面積一般為2-4平方米,陸地面積佔40%。
飼料以動物性鉺料為主,輔以部分植物性餌料,建議動物性飼料與植物性飼料的比例為7:3。平時要勤觀察,如觀察龜的攝食、排便及活動等情況,發現異常必須及時處理;勤動手,如調節水質、保證龜池環境衛生等工作,攝食完畢必須及時取出殘餌,定期對龜及環境進行消毒。
亞成體及成龜管理
飼養池設計應視飼養規模而定,以大型養龜場為例,養殖池的形狀一般以長方形為好。一般是水泥磚石結構,池的周圍要有高50厘米左右且有檐的防逃牆,以防龜往上爬走;基腳要深達50-70厘米,以防龜打洞逃走;池底面呈一定斜度以方便排灌水。水池三面為陡牆,另一面以一定斜坡向岸邊的陸地延伸,並於淺水處設食台。陸地上設置產卵場,放厚約40厘米的泥土,以便龜挖穴產卵。也可以因地制宜直接在家中建成一個“水陸兩便式”的庭院養殖池,也有的採用不鏽鋼箱、塑料盆、水族箱等一些簡易工具作飼養池。無論採取何種方式,必須做好防盜工作。
亞成體和成龜具有一定的抗病、抗寒能力及對外界的適應能力。投食時注意動植物性食物搭配,並補充一定量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或直接投喂配合飼料。在5-10月,氣溫、水溫較高,陽光充足,龜代謝旺盛,應適當增加投喂量,通常每天餵食1次。若遇連續雨天導致水溫下降時,應減少投喂量或不喂,待天晴后水溫回升時再恢復。越冬前儘可能多投喂一些蛋白質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使龜體內貯存一定量的營養物質,如魚肉、蝦肉、動物內臟、蚯蚓、蠶蛹等。
餌料投喂要做到“四定”,即定時、定位、定質、定量;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嚴格衛生防疫制度,入口處要有防疫消毒池,養殖池及養殖用具定期消毒,,飼料中定期添加抗菌素,有條件的養殖場還可以給龜注射相關疫苗以提高其免疫力。
平徠時要做好養殖記錄,對氣溫、水溫、進食、活動情況、交配情況及產卵情況等情況進行記錄。也要做好巡池工作,一般每天2次巡池,觀察水質、敵害及龜健康狀況,並及時將有患病徵兆的龜分隔分開,單獨進行治療,防止其病害傳染。
越冬管理
11月至翌年3月底,是龜的冬眠期。當溫度低於18℃時,龜停食;當氣溫下降到10℃左右,龜進入完成冬眠期。冬眠時,喜躲在水底、洞穴、樹枝堆或在較厚的枯萎草層下,且大多在向陽、背風處。當氣溫在13℃時,龜又蘇醒。
稚龜越冬:因當年稚龜個體小,體內貯存物質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在自然溫度降到20℃時,就要準備越冬防凍工作,主要在室內塑料箱中自然越冬,塑料箱中鋪一層30厘米左右的細沙,經常向沙中噴水,保持沙子潮濕。同時室內封閉要好,防止老鼠進入,並使室內溫度保持在10℃以上以免凍傷稚龜。也可以選擇在室內溫室越冬,水溫控制在26-30℃。加溫的方式有多種,如溫泉水或工廠餘熱水加溫、鍋爐加溫、電熱棒加溫、空調等。加溫飼養期間,正常投喂,投喂方法與過冬前一致。因加溫池的面積較小,飼養密度大,水位淺,水溫高,水質極易惡化,造成水體缺氧、H2S和NH3等有害氣體增多,容易引起稚龜中毒。高溫、高濕環境也容易引起疾病的發生。因此水質管理是溫室養殖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幼龜和成龜越冬:幼龜和成龜在養殖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其肥滿度高、體質好,一般在室外冬眠池越冬,水位在30厘米左右,池底鋪25厘米左右的細沙,這樣的越冬方式在中國南方地區即可,但在北方較為寒冷的地區,池子上面應覆蓋上塑料薄膜,上面再堆放雜草等保暖材料。到了冬眠後期,可逐漸減少雜草的厚度。另外,不健康的龜不要室外越冬,應在室內保溫越冬。

相關知識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
潘氏閉殼龜是中國閉殼龜屬中分佈最北的種,於1981年在陝西省平利縣徐家壩海拔420m的稻田旁水溝中被首次發現。為紀念陝西動物研究所前所長潘忠國教授,1984年宋鳴濤將其命名為潘氏閉殼龜,因相貌平平,所以,一直未受到人們的關注。1995年左右,潘氏閉殼龜才有極少部分人飼養。1998年前後,國內外的龜類市場颳起一股收集、養殖稀有閉殼龜類的熱潮,因潘氏閉殼龜稀有程度僅次於金頭閉殼龜和周氏閉殼龜,號稱“龜中貴族”,其市場價格一路攀升。2018年15克左右的龜苗價高達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