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土

水成土

水成土,指低平或低洼地區受地下水或地表積水浸潤,具有明顯生物積累及潛育化特徵的土壤。

詳情介紹


包括兼受地表積水和地下水浸潤的土壤,如沼澤土、泥炭土;只受地下水浸潤的土壤,如草甸土、潮土(可稱半水成土);以及受灌溉水或有地下水共同影響所形成的人工水成土──水稻土。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對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水成土,稱為有機土或沼澤土,對沒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土壤,美國按土壤形成環境的水熱狀況、主要診斷層及屬性,分別列入相應土綱內受潮濕影響的亞綱中。
沼澤土沼澤植被和地表積水、地下水浸潤共同作用發育而成。中國以東北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松潘草地較為集中。多見於低平原、溝谷盆地、湖濱地區等低洼區。母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質地粘重,托水、滯水能力強,土壤水分經常處於飽和狀態,有機質和礦物質均處於嫌氣條件下,使表層有機質大量積累,形成較厚的有機質層或泥炭層。心土部位因氧化鐵、錳的還原作用,形成灰或藍灰色的潛育層。
草甸土 由草甸植被和地下水直接浸潤共同作用發育而成。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濫地、沖積平原三角洲及濱湖、濱海低平地區。中國各地均有分佈,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面積較大。草甸土隨地下潛水位季節性升降,土體中氧化、還原過程交替進行,部分次生的鐵錳氧化物及可溶性鹽,也隨之遷移和聚集。除腐殖質層外,心土部位出現銹色斑紋層或鐵錳結核等特徵,或地表出現積鹽層。
水稻土 由一些地帶性土壤及非地帶性土壤中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過水耕熟化培育而成。中國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在形成過程中以還原淋溶和氧化澱積為主導過程,由此引起土體中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復鹽基和鹽基的淋溶以及粘粒、鐵錳等元素的聚積和淋失,使剖面發生明顯分異,改變了原來土壤的剖面特性,形成由耕作層、犁底層及滲育層等組成的特有剖面形態,及其相應的屬性。按其受水分作用的強弱劃分為淹育、瀦育和潛育水稻土。
水成土隨著土壤侵蝕基準面的上升和下降,沼澤和草甸化成土過程可相互演替,或向鹽漬土和地帶性土壤方向發展,形成一系列過渡性土壤類型。水成土壤性質主要受水文或水文地質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但由於分佈範圍廣,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地帶性烙印,如:高原及溫帶地區沼澤土中的泥炭層可厚達3~6米,有機質含量在60%以上;熱帶、亞熱帶地區則很少見泥炭層,有機質含量也低。熱帶及亞熱帶濕潤地區的水成土常呈酸性反應,無鹽漬化;乾旱及半乾旱地區則相反。
水成土富含有機質和礦質養分,自然肥力較高,墾殖條件及其生產能力因土而異。沼澤土水分過多,通氣不良,土壤養分有效性低,主要採取排水、改良土壤冷濕性能、伏耕、培肥等措施,可種植水稻或闢為天然牧場。草甸土水肥條件好,是優先墾殖對象,但部分草甸土仍受洪泛、乾旱及鹽鹼危害,對不同性質的草甸土應注意採取防洪、排澇、施肥、防鹽漬化等改良措施。水稻土是產糧的基本農田,完善排灌渠系、實行水旱輪作和合理用肥是提高作物產量的基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