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土
水成土
水成土,指低平或低洼地區受地下水或地表積水浸潤,具有明顯生物積累及潛育化特徵的土壤。
目錄
包括兼受地表積水和地下水浸潤的土壤,如沼澤土、泥炭土;只受地下水浸潤的土壤,如草甸土、潮土(可稱半水成土);以及受灌溉水或有地下水共同影響所形成的人工水成土──水稻土。目前,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對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水成土,稱為有機土或沼澤土,對沒有明顯有機質積累的土壤,美國按土壤形成環境的水熱狀況、主要診斷層及屬性,分別列入相應土綱內受潮濕影響的亞綱中。
沼澤土 由沼澤植被和地表積水、地下水浸潤共同作用發育而成。中國以東北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的松潘草地較為集中。多見於低平原、溝谷盆地、湖濱地區等低洼區。母質多為河湖相沉積物,質地粘重,托水、滯水能力強,土壤水分經常處於飽和狀態,有機質和礦物質均處於嫌氣條件下,使表層有機質大量積累,形成較厚的有機質層或泥炭層。心土部位因氧化鐵、錳的還原作用,形成灰或藍灰色的潛育層。
草甸土 由草甸植被和地下水直接浸潤共同作用發育而成。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河流的泛濫地、沖積平原、三角洲及濱湖、濱海低平地區。中國各地均有分佈,以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面積較大。草甸土隨地下潛水位季節性升降,土體中氧化、還原過程交替進行,部分次生的鐵錳氧化物及可溶性鹽,也隨之遷移和聚集。除腐殖質層外,心土部位出現銹色斑紋層或鐵錳結核等特徵,或地表出現積鹽層。
水稻土 由一些地帶性土壤及非地帶性土壤中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經過水耕熟化培育而成。中國主要分佈於長江流域和華南一帶。在形成過程中以還原淋溶和氧化澱積為主導過程,由此引起土體中有機質的合成和分解、復鹽基和鹽基的淋溶以及粘粒、鐵錳等元素的聚積和淋失,使剖面發生明顯分異,改變了原來土壤的剖面特性,形成由耕作層、犁底層及滲育層等組成的特有剖面形態,及其相應的屬性。按其受水分作用的強弱劃分為淹育、瀦育和潛育水稻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