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千佛岩,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夾江,於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93年)建縣。2006年,夾江千佛岩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歷史沿革


夾江於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93年)建縣,因城西北有“兩山對峙,一水中流”的自然形勝而得名,而夾江千佛岩景區正是位於夾江縣城西3公里“兩山對峙,一水中流”的青衣江畔,東起聚賢橋,西至金像寺,北抵大觀山,南達依鳳寺。景區依山傍水,海拔高度為380至820米,屬亞熱帶溫潤氣候,面積約4.5平方公里。
2006年,夾江千佛岩石窟作為唐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千佛岩牌坊
千佛岩牌坊

主要景觀


夾江千佛岩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文物風景區。主要文物景觀有:省級重點文物唐代摩崖造像、金像寺、宋代紫府洞題刻,全國首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古棧道遺址,點將台遺址,聚賢街民居,關帝廟,金龍寺等。

摩崖造像

所謂千佛岩的千佛,就密集分佈在鐵石關下棧道右邊臨江陡峭的崖壁上。據了解,這裡的162窟石刻造像共2470多尊,所以稱作“千佛岩”。這些摩崖造像略早於樂山大佛,開鑿於隋,興盛於唐,延及明、清。但與樂山大佛不同的是,千佛岩的這些摩崖造像基本上是由民間自發鐫造的,因而內容更加豐富多樣,藝術形象也更加多姿多彩。造像中最大的彌勒像龕,佛高2.7米,造型優美,比例適度,姿態與樂山大佛相似。二脅侍菩薩服飾華美,衣紋流暢,肌肉豐碩,體積感很強。
彌勒像龕
彌勒像龕
這些佛像像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佔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其中的彌勒坐佛、凈土變(指展現彌勒凈土相狀之圖畫或雕刻)龕、天王龕及多窟觀音像龕,都是盛唐造像的精品。
鐫造至今1300多年來,千佛岩佛像歷經滄桑:明代以前兩次塌方損毀了部分佛像,長期的風雨剝蝕使許多佛像表層脫落,“文革”時期開山打石竟使100餘窟(1000餘尊)精美的佛像蕩然無存……
然而,對千佛岩佛像的保護也從未停止:宋明兩代多次建造佛像保護亭;清代縣令在千佛岩鐫刻了“禁止上下一帶開廠打石如違嚴究”的文物保護禁令,這是千佛岩最早的文物保護官方告示;民國時期主持修建“穿山堰”的胡疆容縣長,為了不損壞佛像,不畏艱險,開鑿山洞,讓堰水沿岩腳穿山而過……

聚賢街

聚賢街
聚賢街
穿過夾江千佛岩牌坊,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聚賢街。據說,歷史上的聚賢街是哲人賢士聚會之所,它北靠青山,南瀕綠水,幾十戶人家多為明清風格的傳統民居。史料記,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滅蜀,建立秦國統轄之蜀郡。蜀亡過後7年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軍大敗丹犁小國於此設置南安縣。《史記》所記漢高祖劉邦封功臣宣虎為庄侯“食邑南安”就在這裡。聚賢街往前,是一座千佛勝景坊。過千佛勝景坊,就到了“青衣絕佳處”。右邊山壁上,就有一些摩崖造像。

大成殿

再往前,走到西城樓,往上,是大成殿,也叫千佛寺。大成殿始建於隋朝,明末被毀,清乾隆十一年重建,原來是在夾江縣城文廟,1986年遷建於此。
大成殿上,是丹崖坪,丹崖之上,有許多題刻。
千佛岩
千佛岩
題刻中有蘇東坡先生的《題儋耳山》詩: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君看道旁石,儘是補天余。儋耳山叫松林嶺,在海南儋州,這首詩是蘇軾被貶到儋州時寫的。據說,地處儋州西北部的儋耳山孤山一秀,傲視群嶺,夾江人把蘇軾的這首詩鐫刻在這裡,大概此山給人的觀感跟儋耳山相似吧。
丹崖坪附近有靈崖洞、秀落天半亭、雲門坊。
丹崖坪上面,是大觀絕頂。本來可以從這裡到佩玉亭再到天生橋,但道路不通,只有折轉回到西城樓。

龍腦石

沿江前行,有望龍坪,臨江下望,但見急流江水之中,一座龍腦奇石兀自巍然不動。明代嘉定知州郭衛宸有詩讚曰:江頭一塊石,獨立不能移。相彼波流者,誰將砥柱之。而漁綱競急,以濟舟難遲。
望龍坪前,是一座“鐵石關隘”坊。牌坊南臨百尺深淵,北依千仞絕壁,所在位置是古代的鐵石關遺址。鐵石關古棧道不僅是陸路要塞,且憑仗其險要地形,與江對岸的陡峭岩壁隔河對峙,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扼守著一江青流。《三國志》和《華陽國志》上記敘的南安峽口伐黃元之戰,就發生在這裡。
龍腦石
龍腦石

棧道遺址

千佛岩
千佛岩
經關口往下走,是秦漢古棧道遺址。石級直接開鑿在岩基上,從關口到城下共108步,它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保存著原有的風貌,那被往來行人踩塌磨損塌陷的痕迹向人們展示著它的古老,這段沿江道路是歷史上有名的“南安平鄉明亭大道”。

古涇口

萬象亭傍山一側的石壁上,鐫刻著“古涇口”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莊重古樸,這是明代張庭的題刻。據說,張庭別號五兀山人,曾做到吏部郎中,他持正秉公,選賢任能,革新吏治,后遭到誣陷中傷,罷職回鄉,辦有“五兀書院”。
月浪廠
月浪廠
“古涇口”就是“涇口”,“涇口”之名始於秦。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兵滅蜀,接著“移秦民萬家實之”,以鞏固其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實(充實)蜀秦民主要來自陝西省關中平原的涇水流域,他們雖已徙居蜀地,但仍然念念不忘故土,遷入夾江境內的“秦民”常常思念家鄉“涇水”,並視青衣江水如涇河之水,因而以“涇口”之名來稱其新居之地,只是後人加了個“古”字。
古涇口坡下,一處山岩前伸突出,宛如棚蓋,棚蓋之下,岩腔寬闊,這種地貌俗稱“窪岩腔”,被古人命名為“月浪廠”,並刻了三個大字於此。據說,這裡的“廠”字應讀“hàn”,是指山邊岩石突出覆蓋處,人可居住的地方。

萬詠崖

古涇口
古涇口
在佛廊西端的“萬詠崖”上,有琳琅滿目的歷史題刻,或贊山水並秀,或抒攬勝情懷,不乏辭美意雅、雄渾秀麗之作。

優惠政策

全國(含港澳台地區)所有醫務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或其他有效醫務工作證件)自恢復運營之日起一年內免費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