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型航空母艦
1123型航空母艦
1123型航空母艦(蘇聯代號:1123型反潛巡洋艦,英文:1123 / Moskva class Aviation Cruiser ,北約:Moskva-class helicopter carrier ,譯文: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是蘇聯海軍隸下的一型直升機母艦,是蘇聯第一代載機母艦。
1123型航空母艦主要用來應對美國出現的北極星彈道導彈核潛艇。採用法國和義大利首先開創的混合式艦型,艦前半部為典型的巡洋艦布置,艦後半部則為寬敞的直升機飛行甲板。
1123型航空母艦首艦於1962年12月15日在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1965年1月14日下水,1968年1月10日服役,共建造了2艘,部署於黑海艦隊,已全部退出現役。
早期發展
卡-15
1941年時,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擁有1500架飛機,但在二戰時,蘇聯海軍的這些飛機只能由陸地起飛,1941年8月,還曾以少數轟炸機空襲柏林。二戰結束后,蘇聯海軍航空兵力已有了長足的成長,單是太平洋艦隊就的超過1500架的飛機,不過因為當時蘇聯還沒有航空母艦,因此這些飛機仍以陸上為基地。縱使蘇聯已擁有令人畏懼的航空武力,卻不減其發展航空母艦的雄心,只是因為技術上的不成熟,蘇聯始終無法建造出期待中的航母。
特色直升機
卡-25
1950年,卡莫夫設計局完成了第一種艦載直升機卡-10,並於同年12月在“高爾基”號巡洋艦上成功進行了起降測試。與此同時,1950年代庫茲涅佐夫向斯大林提議建造航空母艦,斯大林接受了建議並著手開建。然而斯大林1953年去世,繼任的赫魯曉夫認為發展核武和導彈比發展海軍要更有前途,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在核導彈面前不過是活靶。便以此停止並撤銷了所有與航母相關的一切研發和製造工作;把堅持發展海軍的庫茲涅佐夫撤職,由原來的元帥降至中將。
1953年,卡-15直升機研製成功,並於1957年正式進入海軍服役,部署在57型“卡寧”級驅逐艦上。1961年,更成熟的卡-25直升機通過了國家驗收,並且同時批量生產反潛型、救上援型和目標指示型。當時卡-25直升機部署在61型“卡辛”級驅逐艦上,但各艦隊都反映每艘驅逐艦隻能搭載一架卡-25,數量嚴重不足,應當建造一級專門搭載卡-25直升機的反潛航空母艦。
反潛巡洋艦
1956年,赫魯曉夫任命謝爾蓋·戈爾什科夫代替庫茲涅佐夫出任海軍總司令。赫魯曉夫對海軍不重視,然而他親手挑選的海軍總司令戈爾什科夫與他本人的看法卻並不一致,甚至可以說大相徑庭。只不過為了能坐穩海軍總司令的座椅,為了蘇聯國防建設的需要,戈爾什科夫才將自己的觀點深埋在心中。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國建成了多艘彈道導彈核潛艇直接威脅到蘇聯的內陸腹地,為了對付來犯的美國和北約,蘇聯海軍迫切需要大型反潛艇艇作為威懾力量。
“莫斯科”號
“列寧格勒”號
1962年12月15日,1123型首艦“莫斯科”號在第444造船廠(現為尼古拉耶夫造船廠)開工,1965年1月14日下水,1967年6月開始試航,1967年12月25日完成國家驗收。按照北約對艦艇的命名原則,一般稱1123型為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
1965年1月15日,1123型二號艦“列寧格勒”號(後來易名為“聖彼得堡”號)也在第444造船廠動工,1966年7月31日下水。
“列寧格勒”號
1976年,“莫斯科”號加入第30反潛艦師,負責在地中海跟蹤美國戰略導彈核潛艇和美國第6艦隊的航空母艦。此後“莫斯科”號一直活躍在地中海。
蘇聯解體后,“莫斯科”號仍然隸屬於黑海艦隊,但是俄羅斯和烏克蘭在黑海艦隊歸屬上發生了爭執,導致黑海艦隊既無軍餉又無燃料。“莫斯科”號只得長期停泊在塞瓦斯托波爾。1995年4月27日俄羅斯海軍將該艦編入預備役,不久后其艦名被註銷,而“光榮”號導彈巡洋艦改名為“莫斯科”號。
1996年11月7日“莫斯科”號航空母艦正式退役並作為廢鋼鐵賣到印度。
列寧格勒號
1968年12月15日,“列寧格勒”號交付海軍,1969年4月通過國家驗收。“列寧格勒”號服役後主要負責地中海地區的戰備巡邏。1985年起該艦進行了2年之久的維修。按計劃“列寧格勒”號應當在1990年進行現代化改裝,但是由於經費不足,只得於1991年6月24日退役,1995年8月該艦作為廢鋼鐵出售到印度解體。
1123型側視圖
“列寧格勒”號
1123型航空母艦裝備有4台鍋爐,2台蒸汽輪機,功率9000-100000馬力(73.5兆瓦)。
反潛
“列寧格勒”號
載機
1123型共搭載14架卡-25反潛直升機,雖然曾有雅克-38戰鬥機在艦上進行測試,不過卻從末用於正式任務上。在特殊情況下,亦可搭載米爾(Mil)設計局的Mi-14薄霧B式掃雷直升機,不過由於該機體形過於龐大,無法經由升降機進入機庫,因此只能安裝在甲板上。
艦體參數 | |
艦長 | 189米 |
艦寬 | 23/34.1米 |
吃水線長 | 182米 |
吃水線寬 | / |
吃水深度 | 7.6/13米 |
標準排水量 | 14600/14950噸 |
滿載排水量 | 17500/19200噸 |
飛行甲板 | 81米×34米 |
機庫面積 | / |
航速 | 29-31節 |
續航力 | 6000海里/18節 14000海里/12節 |
續航時間 | / |
艦員編製 | 850名 |
傳動 | 雙軸雙槳 |
動力系統 | 2台蒸汽輪機,4台鍋爐,功率9000-100000馬力(73.5兆瓦) |
莫斯科號和美國P-3A
1972年2月24日,蘇聯海軍K-19號核潛艇發生火災事故,造成28人死亡,這是世界上非沉沒核潛艇事故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當時K-19號已經緊急上浮,但是由於處在風暴中心,救援船隻無法接近。“列寧格勒”號緊急前往救援,該艦的卡-25直升機在風暴中成功救出了12名被困艇員,並將28名救援人員運送到K-19號上。最後K-19號成功地倖存下來,被拖回北方艦隊的北莫爾斯克基地。
1972年11月18日,一架雅克-36M戰鬥機成功地在“莫斯科”號進行了垂直降落試驗。11月22日雅克-36M在“莫斯科”號進行了垂直起飛—垂直降落試驗。這次試驗標誌著蘇聯海軍終於擁有了固定翼艦載機,這一天也被“莫斯科”號航海日誌記載為“蘇聯海軍艦載機誕生日”。
“列寧格勒”號
1975年2月2日,“莫斯科”號發生了其服役生涯中最嚴重的事故——存放防空導彈的彈倉起火。大火迅速蔓延到鍋爐艙而導致軍艦停電。在消防船的幫助下,大火燃燒了7小時后被撲滅,共造成3人死亡,26人受傷。這次大火使得“莫斯科”號進行了長達1年半的維修。
1980年起,“列寧格勒”號前往波羅的海執行戰備任務,並參加了1981年的波羅的海艦隊大演習。
1982年,“列寧格勒”號返回母港塞瓦斯托波爾。
1984年,“列寧格勒”號遠航到古巴哈瓦那進行訪問,並與古巴海軍進行了聯合反潛演習。
1991年,“莫斯科”號在訪問敘利亞途中曾跟蹤一艘美國核潛艇達77小時。
莫斯科號
作為蘇聯海軍航母的開山之作,“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硬傷。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介紹,一旦遭遇惡劣海況,“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會出現嚴重的艦艏上浪現象。同時,由於該型艦的排水量相對較小且艦橋及其上層建築較高,在惡劣海況下的搖晃現象也很明顯。另外,“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無法搭載固定翼艦載機,也沒有制空能力,實際上並不適用於遠洋反潛作戰。
雖然“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存在一些問題,但其對蘇聯海軍仍具有重要的“探路”意義。為蘇聯設計並建造第二代的“基輔”級航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除此之外,“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還曾充當雅克-38型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的早期海上訓練平台,為促進蘇聯海軍航空兵建設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正是通過設計和製造“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蘇聯海軍才開始走上獨具特色的航母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