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荷蘭鹿特丹徠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鹿特丹國際電影在電影界深獲好評的國際電影節,展出約200多部非商業電影與紀錄片作品,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將於1月舉行。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被稱為“世界新銳導演的最重要舞台”,而CineMart則是全球首個提供“電影投資會”性質的平台,旨在為具有潛質的電影人提供尋求融資途徑及支援,CineMart在推動國際電影合拍、合資及投資方面已有二十五年的歷史。
鹿特丹電影節(IFFR)是對中國電影,確切說是對中國獨立電影最重要的一個西方電影節,卻很少被這個行業之外的人所了解。當年王小帥、張元、何建軍等人剛起步的時候,他們那幾部等於是開啟了中國獨立電影時代的作品都曾在這裡展示過;1994年,電影局下文封殺田壯壯,王小帥,張元,吳文光等七個導演的“七君子事件”就是他們“私自”參加這個電影節的直接後果。電影節有一個HBF基金,專門資助發展中國家的電影製作,中國那些為人所知的獨立電影導演們,幾乎每一個都得到過它的資助,從張元,何建軍,王小帥,丁建成到賈樟柯,幾乎是一個可以貫穿起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的名單。鹿特丹在荷蘭西部,一個在二戰的廢墟上重建起來的港口城市。它以現代建築設計聞名,大概因為整個城市提供了這樣一個巨大的實驗場。但街上所見更多還是高層玻璃幕牆和公寓式住宅,這樣的景觀,若不是電影節,平時很難聚集如此多的人到這裡來。但這些每年一月末二月初聚到一起來的人,其實也只需在一個小的區域里活動
1972年夏,資深影迷和影展策劃休伯·巴爾斯(HUBERT BALS)在自己的家鄉鹿特丹城組織了一場被媒體評論為“相當先鋒”的電影展映活動,選映的作品多是歐美獨立製作和先鋒作品,觀眾不過寥寥十數人——這就是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ROTTERDAM,簡稱IFFR)的前身。
鹿特丹電影節的掌門人自休伯·巴爾斯1988年去世之後,經歷了馬可·穆勒(MARCO MULLER,現任威尼斯影展主席)和女掌門人珊德拉等的不同時期,在08年走馬上任的魯格·沃夫森(RUTGER WOLFSON)領導下影展不但對其長期使用的“老虎”標誌重新設計,替換為一個憨態可掬的圓形虎頭(被人戲稱為“乖寶寶”老虎),更加對影展固有的單元設置做出重要調整,依據時態化繁為簡為三大部分:分別是“光明未來”(BRIGHT FUTURE)、“幽靈重現”(SPECTRUM)和“訊號”(SIGNAL),各單元都可包括長短片、影像裝置展及現場表演。 “幽靈重現”主推資深影人和大師的新作和回顧作品,其中也包括鹿特丹曾經熱切關注的青年導演最近一個時期的實力作品,如中國導演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何建軍的《水上人家》和應亮的徠《好貓》都進入了這個單元。有趣的是同樣被視作“幽靈”的作品還包括侯孝賢1980年首執導筒的作品《就是溜溜的她》——影片最終以團圓收場的夢幻橋段貼近瓊瑤的愛情故事,卻已經呈現對鄉土的迷戀。
38年以來,IFFR依舊能夠走在全球視覺工業的風口浪尖,憑藉的正是對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新晉青年導演的關注和扶持。而鹿特丹毫不妥協的選片標準和對全球獨立影業視覺語彙變化的關注非但未令電影節成為曲高和寡的小眾事件,反而成就了每年伊始鹿特丹城乃至荷蘭全國引以為傲的電影盛事;IFFR也與戛納、柏林、威尼斯、洛加諾(瑞士)一起被譽為歐洲五大電影節之一,在主要來自於鹿特丹市政府與贊助商的資金支持下,每屆的鹿特丹影展都不斷做出自我革新,對以青年人為創作主體的獨立電影和視覺實驗始終不離不棄。影展本身因為它選片的視野、展映影片質素和先鋒精神培養了一批自己的忠實影迷,而各國青年導演也把鹿特丹視作他們與世界尤其是歐洲對話的前沿陣地。
電影節照片
電影節圖標
Gerwin Tamsma
“選片人和選片顧問還有片探會和電影節主席一道為電影節選擇影片。鹿特丹的6位選片人每個人都會負責特定的區域,但是當然絕不會僅僅局限於自己的單元,比如這次我也同時會負責短片單元”。厄文說,對於類似於多倫多電影節和鹿特丹電影節這樣的影展來說,選片人的作用非常重要,且這種趨勢會保持下去。對於電影節來說,慣例一般是主席負責選片(儘管其實通常他們並不會真的負責全部單元),但眾所周知,鹿特丹的規矩是幾位選片人與主席密切合作選片。
電影節圖片
1972 年6月第一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開幕的時候,只有17位觀眾參加了這個簇新影展的首場放映,儘管開幕儀式因為現場冷清而被迫取消,這卻絲毫沒有影響到當時的影展策劃人休伯·伯斯(HUUB BALS)的鬥志,他認為如果假以時日,誕生之初就被貼上“非常具有實驗精神”標籤的鹿特丹電影節不但會成為鹿特丹這個歐洲首位海港重鎮的文化坐標,也會以絕世獨立的姿態為世界電影文化揚起一面旗幟……時至今日,後來 移期在陰鬱冬日舉辦的鹿特丹電影節已經成為 世界上觀眾人數第2 位的頂級影展,07年(1月24日到2月4日之間舉辦)的觀眾人數就已經達到36.7萬—— 鹿特丹電影節也成長為形式多元的高素質獨立製作、藝術電影和實驗電影面向世界最重要的展映和交易平台之一,它尤其偏愛來自“南方”即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亞洲的獨立新人新作(同時也有若干單元專門展映歐美藝術影片)——這種固執不從眾的口味堅持37年來似乎未曾動搖過,甚至逐年膨脹的觀眾數會令前任主席不無擔心,認為過分的大眾化會影響電影節本身自我標榜的另類口味。
何建軍: 《懸戀》1994年獲鹿特丹電影節影評人獎。
《郵差》1995年獲最佳影片和影評人獎。
張 元: 《北京雜種》1993年獲鹿特丹電影節“最有希望導演獎”。
《兒子》1996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婁 燁: 《蘇州河》2000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新銳導演獎
李康生: 《不見》2004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韓 傑: 《賴小子》2006年獲得鹿特丹電影節金虎獎。
禾家:《大地》2009年獲得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蔡成傑:《北方一片蒼茫》2018年獲得第47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金虎獎。
中國電影人鹿特丹獲獎作品海報
2021年,第5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IFFR)將採取線上線下混合的方式分兩階段舉行,2月1日至7日,與6月2日至6日。電影節二月部分包含金虎獎競賽單元、大銀幕競賽單元、Ammodo金虎獎短片競賽單元與Limelight展映單元。
獲獎名單
老虎獎 | 鵝卵石 |
特別榮譽 | 科西嘉的夏天、尋找韋內拉 |
觀眾獎 | 艾達怎麼了 |
老虎短片獎 | Maat Means Land /日落,每天、Terranova |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 黎明破曉時分 |
KNF獎 | Manifes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