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潘允中的結果 展開
- 廣東省番禺區書法家協會理事
- 中山大學中文系任語言學教研室教授
潘允中
中山大學中文系任語言學教研室教授
潘允中,1906—1996,語言學家。字尹如,別號弢庵,廣東省興寧縣人。20年代初就讀於廈門大學國文系,1926年投考黃埔軍校。大革命失敗后,出走南洋群島,曾任檳榔嶼《南洋時報》總編輯。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廣東韶關《北江日報》副社長、浙江麗水《民生日報》經理兼代總編輯等。解放戰爭時期,任廣州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解放后,任南華大學教授兼副校長。1952年院系調整,轉入中山大學中文系任語言學教研室教授直至晚年,並曾兼任函授教研室主任。先後主講過現代漢語、語法修辭、古代漢語、漢語語法史和漢語辭彙史等課程(50年代曾借調至蘭州大學中文系講授漢語史課一年)。曾任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訓詁學會理事、廣東中國語言學會顧問。
潘允中(1906—1996),字尹如,別號弢庵,廣東興寧寧中楓樹嶺人。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長期擔任古代漢語、漢語史、辭彙史、修辭學等課程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治學嚴謹,獨立編著或與中青年學者合著《毛澤東語言研究》、《漢語語法修辭》、《學點語法》、《學點修辭》、《語法修辭基礎知識》、《古代漢語》、《古漢語基礎知識》等。1983年後,雖年邁體弱,仍完成和出版了《漢語語法史概要》、《漢語辭彙史概要》等著作。
潘允中,幼年就讀私塾,後轉讀於興民師範班、梅縣東山中學高中班,接著考入廈門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不久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宣傳革命思想,次年初被逮捕,后因查無實據被釋放。此後,輾轉奔波,先到南昌,不到兩個月返回家鄉,而後到中國香港地區、馬來西亞檳榔嶼等,擔任《南洋日報》編輯、總編輯,在華僑中宣傳熱愛祖國的思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旋即回國,先後任《北江日報》副社長、《民生日報》經理兼編輯,宣傳抗日救國。抗戰勝利后,奔赴香港,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創建民盟廣東省支部。1949年5月興寧解放,他回鄉籌辦圖書供應處(后改稱為新華書店)。1950年,任興寧縣第一中學副校長。次年,調任梅縣南華學院教授、副院長。1953年,調任中山大學教授、文學院副院長。
從事教學和學術研究40多年,長期擔任古代漢語、語法史、辭彙史、修辭學等課程,治學嚴謹,誨人不倦,為國家培養大批人才。曾經擔任民盟廣東省委員會第八屆委員、廣東省政協第五屆委員、中國訓詁學會理事及顧問、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顧問、廣東省高教局嶺南叢書編委會顧問等職。編著或與中青年學者合作編著有《毛澤東語言研究》、《漢語語法修辭》、《學點語法》、《學點修辭》、《語法修辭基礎知識》、《古代漢語》、《古漢語基礎知識》等。還擅長書法,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他畢生追求進步。1978年,向學校黨組織要求審查他的歷史和黨籍問題,至1983年7月終於批准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雖年邁體弱,仍多次招收漢語史碩士生,完成和出版《漢語語法史概要》、《漢語辭彙史概要》等著作。
《漢語語法史概要》(中州書畫社,1982)全面概述漢語詞類和句法的特點及發展,廣泛吸納已有的學術成果,重視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獻材料與傳世典籍的相互證發,充分反映漢語歷史語法演變的過程,是繼王力《漢語史稿》(中冊)之後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廣為學界讚譽和徵引。
《漢語辭彙史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追源溯流”、“貫通古今”(見陸宗達《序》),描寫漢語辭彙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面貌及發展變化,敏銳地揭示出某些辭彙發展的特徵和規律,對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漢語基本辭彙的發展、古今借詞譯詞的來源、辭彙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等問題都有諸多深刻的闡述。
《學點修辭》(廣東人民出版社,1973)。《古漢語基礎知識》(合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78);主要論文有:《鴉片戰爭以前漢語中的借詞》(《中山大學學報》1957年3期)、《漢語基本辭彙的形成和發展》(《中山大學學報》1959年1、2期合刊)、《從漢語史看語言變化的成因》(《學術研究》1962年1期)、《論漢語詞序的發展》(《學術研究》1979年6期)、《漢語動補結構的發展》(《中國語文》1980年1期)、《漢語成語、典故的形成和發展》(《中山大學學報》1980年2期)、《客家話里的古音與古詞》(旅港嘉屬商會《文叢》第2輯,198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