睦州四韻

睦州四韻

《睦州四韻》是唐朝文學家杜牧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總領全詩,介紹了睦州的位置並對睦州山水做出了評價“實可憐”,讚賞有佳;頷聯、頸聯便細說睦州的山山水水,鳥樹風光;尾聯“殘春”“落花”,透露出傷春之感。詩人借景抒情,採用對偶的手法將睦州殘春時節的風光描繪的盡善盡美。

作品賞析


此詩寫睦州風光,頗令人喜愛。
首聯“州在釣台邊,溪山實可憐。”總領全詩,介紹了睦州的位置並對睦州山水做出了評價“實可憐”,讚賞有佳。
中間兩聯“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湲。好樹鳴幽鳥,晴樓入野煙。”便細說睦州的山山水水,鳥樹風光。睦州山水在詩人的詩句中是秀麗的,由景見情,可見當時杜牧心境還是輕鬆的。詩人按照自然語言規則,選用平字,“好樹”“幽鳥”“晴樓”“野煙”都是靜態意象,中間加上“鳴”字“入”字則使這些不同的意象連接並生動起來,意即:鳥兒在樹上發出悅耳的叫聲,更顯出樹木的幽深、寂靜;裊裊的炊煙,使日光照射下的小樓似乎被浸在其中,若隱若現。有力的傳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實際上睦州是一個遠僻小郡。詩人後來在描述這裡的環境時寫道 :“萬山環合,才千餘家,夜有哭鳥,晝有毒霧。”詩人離家愈來愈遠,思鄉之情愈來愈濃。
尾聯“殘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殘春”“落花”,透露出傷春之感;“杜陵客”反映出詩人的思鄉之情。結合詩人此時外遷的經歷,詩人內心苦悶,對仕途坎坷無奈之情溢於言表。
整首詩表達了詩人思鄉懷人之情,同時表現了對仕途坎坷的無奈。

創作背景


會昌二年(842),杜牧受當時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被外放為黃州刺史,其後又轉池州、睦州等地。詩人外放,遠離家鄉親人,此詩便是杜牧任睦州刺史時所作。

作者簡介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詠史抒懷。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稱“杜樊川”。
杜牧“小杜”,杜甫“大杜”。杜牧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天病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