稜鏡門

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監控醜聞

稜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2007年小布希時期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號為“US-984XN”。

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2013年6月6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和聯邦調查局(FBI)於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稜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伺服器里挖掘數據、收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國際網路巨頭皆參與其中。

監聽事件


稜鏡門
稜鏡門
2021年5月30日,丹麥媒體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同丹麥情報部門的合作關係,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盟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

事件背景


稜鏡計劃(PRISM):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該計劃的正式名號為“US-984XN”。
根據報道,泄露的文件中描述PRISM計劃能夠對即時通信和既存資料進行深度的監聽。許可的監聽對象包括任何在美國以外地區使用參與計劃公司服務的客戶,或是任何與國外人士通信的美國公民。國家安全局在PRISM計劃中可以獲得的數據電子郵件、視頻和語音交談、影片、照片、VoIP交談內容、檔案傳輸、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網路細節。綜合情報文件“總統每日簡報”中在2012年內在1,477個計劃使用了來自PRISM計劃的資料。
根據斯諾登披露的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誌、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路數據。美國政府證實,它確實要求美國公司威瑞森(Verizon)提供數百萬私人電話記錄,其中包括個人電話的時長、通話地點、通話雙方的電話號碼。
關於PRISM的報道是在美國政府持續秘密地要求威訊(Verizon)向國家安全局提供所有客戶每日電話記錄的消息曝光後不久出現的。泄露這些絕密文件的是國家安全局合約外判商的員工愛德華·斯諾登。他原本在夏威夷的國家安全局辦公室工作,在2013年5月將文件複製后前往香港將文件公開。
華盛頓郵報報道,"稜鏡"項目2007年啟動。參議員范士丹證實,國安局的電話記錄資料庫至少已有7年。項目年度成本2000萬美元,自奧巴馬上任後日益受重視。2012年,作為總統每日簡報的一部分,項目數據被引用1477次,國安局至少有1/7的報告使用項目數據。
監控類型
受到美國國安局信息監視項目-"稜鏡"監控的主要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社交網路資料的細節都被政府監控。通過稜鏡項目,國安局甚至可以實時監控一個人正在進行的網路搜索內容。
涉及公司
華盛頓郵報報道,Facebook、谷歌、微軟、蘋果、雅虎已通過媒體斷然否認為政府提供秘密服務。Twitter令人矚目地沒有出現在被監控的公司列表中。Twitter曾表示要特別重視保護用戶個人數據。報道稱,Dropbox下一步也將可能被納入"稜鏡"監視範圍中。
美國時代周刊報道,美國政府對公眾隱私的監控可能比媒體報道的更深入。"稜鏡"項目監視範圍很廣,包括美國人每天都在使用的網路服務。FBI和NSA正在挖掘各大技術公司的數據。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YouTube、Skype、AOL、蘋果都在其中。
法律問題
各國就數據保護制訂有不同法律,但這些法律傾向於規範公司可以保存何種客戶數據、拿這些數據做什麼、能保存多長時間,而不是管理政府活動。大多數公司的隱私政策包括一個條款,該條款稱在收到合法請求的情況下,它們將會共享信息,以及有關其它監控的細心措詞。
官員們通常會辯稱,阻止恐怖主義高於保護隱私權。奧巴馬9日在對美國的監視方法進行辯護時稱:“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英國的守法公民永遠不會知道政府部門為了阻止你的身份被盜或者挫敗恐怖襲擊所作的一切事情。
用戶數據(例如電子郵件和社交媒體活動)並不總是存儲在用戶自身所在的國家裡。例如,Facebook在其隱私條款中稱,所有用戶必須同意他們的數據“被轉送和存儲在美國”。美國2001年的愛國者法案給予美國政府在使用按這種方式存儲的歐洲數據新的權力。
“隱私國際”認為:“由於世界主要技術公司的總部都在美國,那些參與我們互聯世界、使用谷歌或者SKYPE的人士的隱私都可能被稜鏡項目所侵犯。美國政府可能接觸到世界的大部分數據。”斯諾登稱,他是出於對隱私權的擔心才採取報料行為的。他對英國衛報稱:“我不想生活在一個做那些事情的社會裡,我不想生活在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里。”

事件起因


披露給媒體
2013年6月,前中情局(CIA)職員愛德華·斯諾登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按照設定的計劃,2013年6月5日,英國《衛報》先扔出了第一顆輿論炸彈:美國國家安全局有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要求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披露稱,過去6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路巨頭的伺服器,監控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秘密資料。美國輿論隨之嘩然。
美國決策者意識到,網際網路在越來越多的國際事件上可以成為達到美國政治目的、塑造美國全球領導力的有效工具。2011年,以“臉譜網”(facebook)和“推特”(twitter)為代表的新媒體,貫穿埃及危機從醞釀、爆發、升級到轉折的全過程,成為事件發展的“催化劑”及反對派力量的“放大器”。同樣,類似的事件也在突尼西亞和伊朗等國都上演過。如今,以谷歌為首的美國IT巨頭一方面標榜網路自由,反對其他國家的政府監管本國的網際網路;另一方面又與美國政府負責監聽的機構結盟,這無形之中就把自己獻到祭壇上去了。
這項代號為“稜鏡”(PRISM)的高度機密行動此前從未對外公開。《華盛頓郵報》獲得的文件顯示,美國總統的日常簡報內容部分來源於此項目,該工具被稱作是獲得此類信息的最全面方式。一份文件指出,“國家安全局的報告越來越依賴‘稜鏡’項目。該項目是其原始材料的主要來源。報道刊出后外界嘩然。保護公民隱私組織予以強烈譴責,表示不管奧巴馬政府如何以反恐之名進行申辯,不管多少國會議員或政府部門支持監視民眾,這些項目都侵犯了公民基本權利。
這是一起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監控事件,其侵犯的人群之廣、程度之深讓人咋舌。
曝光身份
在秘密項目披露之前,斯諾登已經離開美國,悄悄來到中國香港。昨天(10日),英國《衛報》在他的授權下公布了一段事先錄製好的視頻專訪。在這段12分鐘的視頻里,斯諾登不僅公布了個人信息,還告訴全世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斯諾登:我叫愛德華·斯諾登,29歲,我曾經在美國中央情報局擔任過技術助理職位。
泄密者在秘密披露五天之後主動公布自己的身份,這需要勇氣和謀略。視頻里,戴著半框眼鏡、面容消瘦的斯諾登,神情略微有點不自然,但幾秒鐘后,他便恢復了常態。他說,過去四年,他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的軍事承包商工作,因此有機會接觸到安全局的秘密項目。他將兩份絕密資料交給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並告之媒體何時發表。
斯諾登收入穩定,生活富足。他為什麼要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秘密項目,把自己置於危險境地呢?
斯諾登:你什麼錯都沒有,但你卻可能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也許只是因為一次撥錯了的電話。他們就可以用這個項目仔細調查你過去的所有決定,審查所有跟你交談過的朋友。一旦你連上網路,就能驗證你的機器。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事件發展


英國政府通信總部【GCHQ,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對應的信號情報(SIGINT)機構】最早從2010年6月起就能訪問PRISM系統,並在2012年使用該計劃的數據撰寫了197份報告。PRISM讓GCHQ 得以繞過正式法律手續來取得所需的個人資料。
6月5日《衛報》刊登的法院密令顯示,從2013年4月25日至5月19日,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Verizon)須每日向美國國家安全局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涉及通話次數、通話時長、通話時間等內容,但不包括通話內容。
2013年6月6日美國《華盛頓郵報》又曝光政府機密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直接接入微軟、谷歌、蘋果、Facebook、雅虎等9家網路巨頭的中心伺服器,可以實時跟蹤用戶電郵、聊天記錄、視頻、音頻、文件、照片等上網信息,全面監控特定目標及其聯繫人的一舉一動。
《紐約時報》則指出,兩大項目的曝光打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窗口,使人們看到政府監控強度的增加,布希政府在“9·11”恐怖襲擊之後開始採取監控舉措,奧巴馬政府明顯非常支持這種舉措,其監控範圍甚至還有所擴大。該報分析說,這種接連出現的大曝光還說明,由於信息泄露的相關調查引發眾怒,很可能知曉高級情報秘密的人員決定揭露真相。
2013年6月7日,在加州聖何塞視察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回應,公開承認該計劃。他強調說,這一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或在美國的人,目的在於反恐和保障美國人安全,而且經過國會授權,並置於美國外國情報監視法庭的監管之下。
2013年6月9日英國《衛報》拋出專訪,應“告密者”本人要求公布其身份。現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是美國防務承包商博思艾倫諮詢公司的一名僱員,過去4年內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他在專訪中說,自己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以及網際網路自由。自9日至10日下午2時,白宮請願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條目已迅速搜集到兩萬個簽名.
2013年6月10日白宮發言人卡尼在例行記者會上說,白宮高級官員已將此事最新進展向奧巴馬做了彙報,但鑒於調查仍在進行中,他不會評論事件中的個人以及調查工作,也不會轉述奧巴馬的觀點。
過去四年在諸多議題上與奧巴馬政府“過不去”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2013年6月11日加入對美國政府“稜鏡”計劃揭密者斯諾登(EdwardSnowden)進行譴責的行列,指責其為“叛國者”。共和黨籍的眾議院國土安全小組主席金(PeterKing)和民主黨籍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Feinstein)也指責斯諾登是一個“叛徒”。
2013年6月11日,泄露美國監測項目的愛德華·斯諾登離開他居住的香港酒店後去向不明。
事件升溫
2013年6月13日,《衛報》和《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羅伯特·米勒13日表示,FBI已經開始對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稜鏡”計劃的斯諾登展開刑事調查,這是美國官方首次證實已對斯諾登採取行動。
2013年6月19日,維基解密發言人克里斯丁·拉芬森在冰島報紙的一個專欄中說,一名中間人接觸他,請他告訴冰島政府斯諾登尋求庇護。拉芬森沒有透露這名中間人的姓名。冰島政府隨後證實了這一消息,但並未透露是否會同意斯諾登避難。冰島政府發言人說,拉芬森通過非正式渠道和兩個政府部門取得聯繫,此事中未牽扯正式請求。斯諾登在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稜鏡”項目後身處香港,他曾稱讚冰島非常重視保護網際網路自由,希望自己最終在冰島落腳。
2013年6月23日,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就斯諾登事件發表聲明,稱斯諾登已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徑,離開中國香港,前往第三國。 《南華早報》證實,斯諾登23日上午10時55分左右離開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飛往莫斯科。而莫斯科並不是斯諾登的最終目的地,他可能由該地繼續前往冰島或厄瓜多。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沒有對這一消息進行證實,而俄在香港的領事館則拒絕發表評論。據俄媒援引機場內部人士的消息,斯諾登的飛行路線是今天從香港乘坐俄航su213航班飛抵莫斯科,明天中午乘坐su150飛往古巴的哈瓦那,當天再飛往委內瑞拉的加拉加斯。俄羅斯航空已確認斯諾登飛往古巴哈瓦那的行程。
事件發酵
2013年6月24日,據外媒報導,美國國安網路竊聽行為泄密者斯諾登正式向拉丁美洲國家厄瓜多尋求庇護。厄瓜多外交部部長在社交網站推特(Twitter)上證實,美國國家安全局前僱員斯諾登向該國尋求政治庇護。
2013年6月24日,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斯諾登24日並未出現在由莫斯科飛往哈瓦那的飛機上,下落成迷。抵達莫斯科后未露面。斯諾登訂購了飛往古巴航班,但本人沒有如約登上飛往古巴的航機。“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表示他知曉斯諾登藏身地點,但不會透露。
據美國媒體2013年6月25日報導,最早與“稜鏡”計劃泄密者斯諾登接觸的《衛報》記者格林沃爾德透露,在美國政府對俄羅斯施壓要求引渡斯諾登之際,斯諾登已制定了B計劃,已將包含美國國家安全局秘密檔案的編碼文件交給了幾個人。如果他出了什麼事,這些文件都將被公布。
事件近況
2013年7月1日,設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的俄羅斯外交部領事機構證實,美國“稜鏡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已通過該機構向俄羅斯提出政治避難請求。
2013年7月12日,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與多名人權組織代表會談,並向俄提出庇護申請。他稱,不認為自己做出了“傷害美國的行為”。克里姆林宮當日回應稱,如果斯諾登停止對美國造成傷害的泄密行為,他將可以繼續留在俄羅斯。之後,與會代表舉行了簡短的發布會。代表之一、人權觀察組織俄羅斯代表處負責人洛克申娜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斯諾登精神狀態很好,身體也很健康,在中轉區的生活一切正常,只是他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活動空間。洛克申娜介紹,斯諾登主要談及4個方面內容:控訴美國監視行為是對法律的嚴重侵犯,美國試圖用“追捕”來警告其他可能的泄密者;感謝願向他提供政治庇護的拉丁美洲國家,希望能最終到達這些國家;歐洲和北美一些國家試圖阻撓其離開俄羅斯,因此他只能就地申請臨時避難;願意遵循此前普京的要求,不再曝光“抹黑”美國的信息。
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普什科夫12日對本報記者表示,俄方在斯諾登問題上的立場與西方國家“保持一致”。
2013年8月1日,據路透社報道,俄羅斯律師透露,斯諾登已經獲得允許其離開莫斯科機場的文件。莫斯科機場代表稱其已經離開莫斯科機場,進入俄羅斯境內。
2013年9月28日,美國“稜鏡”項目揭秘者斯諾登提供的文件讓美國國安局活動再度曝光。據外媒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2010年起即用收集到的資料,分析部分美國公民的“社交連結,辨識他們來往對象、某個特定時間的所在地點、與誰出遊等私人信息”。該文件顯示,“國安局官員解禁之後,2010年11月起開始准許以海外情報意圖來分析電話以及電郵記錄,監視美國公民交友網路”。根據美國國安局2011年1月的備忘錄,政策轉向目的是在幫助該局“發現並追蹤”海外情報目標和美國人民之間的關聯。該文件指出,美國國安局獲得授權,可在不檢查每個電郵地址、電話號碼或任何指針的“外來性”情況下,“大規模以圖表分析通訊原數據”。
為了避免侵犯美國公民隱私,過去只允許針對外國人士進行這類計算機分析。該文件稱,美國國安局可從公共、商業等來源擴大通訊數據,來源包括銀行代碼、保險信息、社交網路“臉譜”檔案、乘客名單、選舉名冊、GPS坐標信息,也包括財產記錄和未具體說明的稅務資料。
報道指出,美國國安局所有的監控行為都是暗中操作,而政府也是秘密決定放開對監控的限制,並未通過國家情報法院的審定或者公開的討論。根據2006年美國司法部的備忘錄,該部曾對濫用情報監控進行過警告。該局官員婉拒說明此作法影響到多少美國人,還說文件也沒說明這項監督作業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監督作業把“電話號碼和電郵地址鏈接成聯絡鏈,此鏈直接或間接連結到與海外情報有利害關係的個人或機構”。
對此,美國民權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官員嚴責美國國安局稱,該局越權監控私人訊息,侵犯“美國人民生活的每個層面”。
斯諾登離開莫斯科機場 獲俄羅斯一年臨時難民身份
據法新社報道,美國“稜鏡門”項目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的律師周四(1日)表示,斯諾登當前已經離開了莫斯科機場,此前他剛剛獲得了有限期為一年的俄羅斯臨時難民身份。斯諾登6月23日由香港飛抵莫斯科,隨後便滯留在謝列梅捷沃機場中轉區。此間美方持續向俄方施壓,要求交出受到間諜罪指控的斯諾登,但遭俄方多次拒絕。
俄律師稱斯諾登將在安全問題解決后和記者見面
外媒報道,美國“稜鏡”項目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律師庫齊利納2013年7月31日在接受俄媒體採訪時表示,已經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滯留了一個多月的斯諾登準備在自己的安全問題和在俄身份問題解決后和記者見面。
美國被迫解密與斯諾登泄露的“稜鏡”計劃相關文件
中新社華盛頓2013年7月31日電 (記者吳慶才)在斯諾登持續曝出猛料以及美國國內對監控計劃出現越來越多質疑聲之際,美國政府2013年7月31日被迫主動解密了與斯諾登泄露的“稜鏡”網路監控計劃及電話監聽計劃這兩大秘密情報監控項目相關的三份文件。
未透露信息
“稜鏡門”曝光者愛德華·斯諾登日前接受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獨家採訪。斯諾登就在俄羅斯申請政治避難給出回應,稱自己並未受俄羅斯政府指使,並且在1年的避難期間沒有向俄當局提供過任何情報信息。

各方反應


俄羅斯
普京:斯諾登或可留下 前提是停止對美造成損失
人民網北京2013年7月2日電:據俄新網消息,俄總統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表示,美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如有意或可留在俄羅斯,但必須滿足一個條件--他必須停止對美國造成損失。
“如果他想去哪兒並且有人接手的話,那麼請。如果他想留在這裡——有一個條件:或許這話從我口中說出有些奇怪--他應當停止目前所從事的對我們的美國夥伴造成損失的活動。”
普京指出,由於斯諾登感覺自己是維權人士和人權鬥士,多半不打算中止所進行的活動。
普京表示,他對斯諾登可能與某個前來莫斯科參加第二屆天然氣輸出國論壇峰會的代表團離開的情況毫不知情。
普京在天然氣輸出國論壇(GECF)第二次峰會結束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對於斯諾登先生或隨某個代表團離開俄羅斯的問題毫不知情。”
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言人比斯科夫(DmitryPeskov)則透過法新社表示,若斯諾登提出相關申請,俄羅斯政府會考慮向其提供政治庇護,而在2013年8月,俄羅斯正式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
在俄方看來,斯諾登事件在兩國面臨的其他緊要問題面前不值一提。俄羅斯科學院美國和加拿大研究所副所長加爾布佐夫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斯諾登和美俄關係兩個命題擺在美國政府面前的時候,明智的人都會選擇後者。
加爾布佐夫表示,美國要求遣返斯諾登的立場從未改變,當前俄羅斯在這個問題上已經陷入兩難的境地,既不能為此與美國“翻臉”,也不能不顧斯諾登個人的安危。對於俄羅斯來說,如果斯諾登離開則可以視為卸下了“重擔”,但最終斯諾登做出怎樣的選擇是他自己的權利,俄羅斯還需要隨機應變。
俄羅斯政治信息中心主任穆欣認為,一年後俄羅斯將不會交出斯諾登。他說:“我認為,未來斯諾登也註定了要在俄羅斯境內生活,因為對他來說去任何其他地方都是致命的。”
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師蘇什措夫指出,取消雙邊會見是兩國關係長期淤積癥結的爆發,顯然會對俄美關係產生負面影響,但並不會使俄美關係雪上加霜或抑制兩國關係發展。
莫斯科國立大學政治系副系主任西多羅夫則認為,俄美關係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共同利益。他表示,俄羅斯在雙邊關係中首要關注的是經濟合作、貿易關係和投資活動,而奧巴馬則希望與普京探討無核化、削減戰略核武器等。雙方主要的利益著眼點不同,這才是制約兩國關係發展的瓶頸。
美國
美國務卿克里:監控“盟國”沒有什麼不尋常
在外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克里1日分別就有關監控事件作了辯解,稱對“盟國”進行監控在國際關係領域“並沒有什麼不尋常”。
奧巴馬辯稱,情報機構的工作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世界”;克里則辯稱,監控是出於國家利益考慮,“各種各樣的情報對維護國家安全都有好處”。
奧巴馬和克里的上述表態,似乎是在默認美國對歐盟的監控,並繼續維護監控行為的正當性,令外界議論紛紛。有分析認為,美國的國際形象可能因此受到新的打擊。
隨著“監控門”的更多細節被曝光,美國勢必加緊對揭密者斯諾登的追捕。奧巴馬錶示,美國和俄羅斯的執法部門仍在就引渡斯諾登回美國的問題進行磋商。奧巴馬重申,希望俄羅斯方面在斯諾登問題上做出“正確的決定”
據BBC報道,美國國會眾院情報委員會主席、密歇根州共和黨眾議員麥克·羅傑斯對記者說,從電信公司Verizon收集美國電話通話記錄的做法是合法的,得到了國會的授權,而不是奧巴馬政府在濫用權力。他還說,這一做法在過去幾年間有效防止了對美國的“重大”恐怖襲擊。不過他拒絕就此透露更多的信息。
白宮新聞發言人喬舒亞·歐內斯特表示,這種備受爭議的監控舉措“是讓國家免受恐怖威脅的重要手段,因為這會促使反恐人員察覺已知的或者有嫌疑的恐怖分子是否與其他可能參與恐怖行動的人有聯繫,特別是那些在美國定居的人”。他補充說,“總統歡迎對安全和公民自由的取捨展開討論。”
美國國家安全局局長詹姆斯·R·克拉珀則在一份聲明中說,“只有在美國以外的非美國人”才是監視的對象。他補充道,監視行動曾接受嚴格的法律審查,為的是“將意外得到的美國人信息的獲取、保留和傳播最小化。”
《華盛頓郵報》稱,公眾需要合理的解釋,該項目為美國國家安全帶來的收穫是否值得侵犯個人隱私。《舊金山紀事報》表示,該行動“幾乎沒有法律監督”,“這位總統因為承諾消除13年前的襲擊給美國人帶來的恐慌走進白宮,卻再次讓民眾失望”。
奧巴馬在2013年8月6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對俄方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的決定表示“失望”,此舉反映出兩國間存在的“潛在挑戰”。他說:“有時候,俄羅斯會陷入冷戰思維。”但他同時表示,沒有任何因素能夠干擾美俄兩國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斯諾登事件已經過去,兩國領導人應當向前看。
美國國務院新聞發言人普薩基6日早些時候宣布,美俄“2+2”部長會談將如期在華盛頓舉行。他表示,雙方將就敘利亞、伊朗、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等議題進行討論,並將就斯諾登事件交換意見。而俄羅斯外交部在7日早些時候發布的公告中表示,會談將按照兩國元首達成的共識於8月9日舉行,會議日程將主要討論戰略穩定和國際安全的問題,而對於斯諾登事件卻隻字未提。
2013年8月,奧巴馬宣布將參加在聖彼得堡舉行的20國峰會,但取消與普京的一對一會晤。美俄外長和防長“2+2”會晤本周末將如期在華盛頓舉行。奧巴馬雖為斯諾登事件“報復”普京一下,但發力非常克制。總體看,美國顯然準備咽下俄羅斯收留斯諾登這口氣,它在找台階。世界輿論仍對莫斯科刮目相看,紛紛視克里姆林宮為“徹底的贏家”,而白宮則是“徹底的輸家”。
歐盟
美國“監控門”風波愈演愈烈,歐盟國家2013年7月1日就美國監控歐盟的報道加強了抨擊美國的調門;而美方的表態也毫不示弱,竭力維護監控的正當性,無疑更加激化美歐關係。與此同時,在揭密者斯諾登的去留方面,美俄則繼續進行博弈。
“監控門”事件進入了新高潮,引發歐盟方面對美國的極大不滿。歐盟消息人士1日說,美國對歐盟的監控是“背信行為”,並警告有可能引發“嚴重政治危機”。
歐盟官員7月1日透露,歐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阿什頓已要求美方就監控事件立即進行澄清。歐盟兩個重要國家法國和德國當天加重了指責美國的火藥味。德國政府發言人稱美國的行徑是“冷戰”時期行為;法國總統奧朗德要求美國立即停止監控歐盟,並威脅中止和美國的貿易談判。
消息曝光后,英國在野黨工黨稱其令人“寒心”。在野黨影子內閣內務大臣要求政府調查英國同美國稜鏡項目的關係並給出一個全面的解釋。
德國《明鏡周刊》報道,德國人德國總理默克爾昨天通過一位發言人證實,她計劃在奧巴馬下周訪德時討論可能影響了數百萬德國人的“稜鏡”項目。德司法部發言人稱,兩國政府正在討論該項目對德國的影響。德消費者保護部部長也要求涉事美國公司給予明確回復。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駐英國記者張哲:黑格表示,他很了解政府通信總部的工作,說他們與別國的情報機構合作,逃避英國法律監管的說法很可笑,是無中生有。他也否認他本人批准過英國情報機構與"稜鏡"項目展開合作。但是對於政府通信總部與"稜鏡"項目的關係,黑格既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只是說英國民眾沒有什麼好害怕的。
歐盟司法委員維維亞娜·雷丁10日致信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稱,“‘稜鏡’這類項目以及授權此類項目所依據的法律可能會給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中國
斯諾登向德國《明鏡》周刊提供的文件表明:美國針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網路進攻,並把中國領導人和華為公司列為目標。攻擊的目標還包括商務部、外交部、銀行和電信公司等。
美國國家安全局對部分中國企業進行攻擊和監聽。例如為了追蹤中國軍方,美國國家安全局入侵了中國兩家大型移動通信網路公司。因為擔心華為在其設備中植入後門,美國國家安全局攻擊並監聽了華為公司網路,獲得了客戶資料、內部培訓文件、內部電子郵件、甚至還有個別產品源代碼。
美國國家安全局還對中國頂尖高等學府清華大學的主幹網路發起大規模的黑客攻擊。其中2013年1月的一次攻擊中,至少63部電腦和伺服器被黑。中國六大骨幹網之一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就設在清華大學,清華的主幹網路被黑,意味著數百萬中國公民的網路數據可能失竊。
2013年6月的7日和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舉行“莊園會晤”,“習奧會”的重點之一便是網路安全問題。有觀點認為,“稜鏡門”在這個時間點上被曝光,使中國在最近的中美網路安全爭端中掌握更多主動權。
“‘稜鏡’項目的曝光,對於中國是有利的,中方將佔據更多主動權。”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周永生認為,多年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一直指責中國發動網路攻擊,這個信息的披露證明,實施網路攻擊規模最大的其實是美國。
中國不與美國正面衝突,但已有能力與一條限制美國濫用權力的陣線融為一體,中國對美國的意見至少在斯諾登事件中轉化成全球的聲音,雖然這不如直接頂撞美國,與它在斯諾登問題上挽起袖子“掰手腕”來得痛快,但這樣做更合乎中國外交的長遠利益。
斯諾登
斯諾登發表新聲明抨擊奧巴馬 威脅披露更多機密
美國“監控門”事件揭秘者斯諾登在2013年7月1日發表新聲明,抨擊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和美國政府,並威脅向外界披露更多機密。
斯諾登當天晚些時候通過“維基解密”網站發表聲明,稱“始終信任家人、新老朋友甚至素未謀面的人為維護他的自由”所作的努力。
斯諾登在聲明中猛烈批評奧巴馬。他說,奧巴馬曾表示不會為引渡自己“不擇手段”,但奧巴馬隨後卻“命令副總統拜登向厄瓜多施壓,要求厄方拒絕他的避難申請”。
斯諾登形容奧巴馬的“欺騙”手段是“不公正”的。他說,奧巴馬政府“已經把公民身份作為武器”,通過吊銷其護照,“將他變為無國籍人士”。斯諾登說,美國政府正全力試圖“剝奪他尋求庇護的權利”。
斯諾登在聲明最後說,美國政府並不懼怕他本人以及其他揭秘者;美國政府“真正懼怕的是民眾”。
這是斯諾登沉默數天後對外發表的最新聲明,迅即引發外界關注。斯諾登在發表該聲明數分鐘前,還同時披露了他寫給厄瓜多總統科雷亞的信件。
斯諾登的這封信是用西班牙文寫的,由路透社披露。斯諾登重申美國對他的追捕“非法”。他同時感謝厄瓜多對他的幫助。
斯諾登在信中稱,自己依然自由,可以“繼續發表公眾感興趣的信息”。俄羅斯總統普京稍早前曾呼籲斯諾登不要再對外披露美國的機密信息。斯諾登將上述言論公開,似乎也可被看作是對普京的回應。
斯諾登是上月23日乘坐俄航航班到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的,據信一直在該機場滯留。

事件影響


美國壓力
2013年6月,美國國家安全局進行的電話和網路秘密監控項目在美各界及國際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其中以代號為“稜鏡”的網路監控項目牽涉面最廣,內容最新,也最具爭議。“稜鏡”項目不僅給奧巴馬政府擺上一連串棘手難題,也給國際社會帶來巨大衝擊。
反恐是“硬道理”?
連日來,美國總統奧巴馬及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等高官紛紛出面為此事“滅火”。他們提出的三大辯解理由是:第一,“稜鏡”項目不針對美國公民;第二,該項目已得到立法、司法、行政三大機構的授權及監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稜鏡”對反恐有功。
反恐是動用一切情報監控手段的“硬道理”?顯然不是人人對此認同,美國會一些議員直言,尚無證據能證明“稜鏡”項目在挫敗恐怖圖謀上起到作用。
國內湧現出兩種聲音
告密者系29歲的美國防務承包商僱員愛德華·斯諾登。斯諾登究竟是叛徒,還是英雄?美國國內湧現出兩種聲音。一些官員指責斯諾登泄密行為損害國家利益,甚至將其定義為叛國行為。另一方面,有關此類項目嚴重侵犯個人隱私的看法也得到不少民眾認同。自9日至10日下午2時,白宮請願網頁上要求赦免斯諾登的簽名已達到約兩萬個。
對斯諾登定性之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安全與個人隱私關係的爭議。據美國民調機構蓋洛普公司12日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受訪民眾中53%不支持聯邦政府以反恐之名獲取電話和網路記錄,37%持支持態度,還有10%不持任何觀點。其中,30%的受訪者認為,無論加上怎樣的前提條件,這類監控項目都不正確。
連鎖反應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的辯解重點以及美國內的關注焦點在於,美公民是否淪為電話和網路監控對象。言下之意,針對美國以外目標的監控屬於“另一碼事”。這種內外有別的立場無法迴避一個事實:“稜鏡”風波已波及包括美國歐洲盟友在內的國際社會。
分析人士指出,“稜鏡門”給美國帶來的內外壓力巨大,所引發的衝擊波短期內難以平息,或迫使美國重新審視其安全策略。
首先,斯諾登本身是一個“燙手山芋”。米勒13日在聽證會上說,“將採取各種必要手段將這名泄密者繩之以法”。不過,倘若斯諾登回國受審,這起備受關注的公案難保不將更多機密牽扯出來。
第二,美國情報體系可能進行內部檢討。“9·11”事件后,美國在安全領域投入大增,不斷招兵買馬,但安全漏洞隨之增多。作為一個等級並不高的防務承包商僱員,斯諾登為何有權接觸到機密,還有機會將其泄漏給媒體?面對疑問,亞歷山大坦言,國家安全局需要重新審視工作人員的許可權以及招募工作流程。
據美國媒體報道,斯諾登的泄密行為已在美國情報系統引起震動,可能導致國家安全局、中央情報局等情報機構對內部進行全面審查。
第三,奧巴馬政府施政步調被打亂。從美稅收部門區別對待保守派組織、司法部秘密獲取美聯社記者電話記錄,再到影響更廣的“稜鏡門”,奧巴馬政府接連陷入醜聞,形象受損,也使其在推動移民改革、控槍等重要議題上的步調被打亂。
重創美情
美國政府因“稜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曝光而承受外部壓力之際,發起一項內部調查,評估這一泄密事件導致的國家安全潛在損失。國會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約翰·博納2013年6月11日把泄密者愛德華·斯諾登稱為“叛國者”。
一名美國情報機構高級官員說,聯邦政府正展開的內部調查有別於美國司法部對斯諾登的刑事調查,預計評估“稜鏡”曝光是否危及“線人”或情報獲取渠道,可能會調查那些情報目標之間的交談內容,以查明泄密是否促使他們改變聯絡方式。這一調查主要在美國情報系統內部進行。按照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的說法,泄密給美國情報搜集能力造成“巨大且嚴重損失”。
美國眾議院議長博納11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斯諾登為“叛國者”,說泄密“把美國人置於危險境地,向我們的對手展示我們有哪些能力”,系嚴重違法行為。白宮發言人卡尼拒絕談論總統奧巴馬是否把斯諾登視為“叛國者”。
斯諾登10日從中國香港九龍區一家豪華酒店退房後去向不明。各路媒體連日來全城搜尋他的下落。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說,如果斯諾登向俄方提出政治避難申請,“我們會予以考慮”。
“稜鏡”曝光在大西洋彼岸引發嘩然。一些歐洲議會議員警告,如果美方用這些秘密項目監視歐盟成員國公民,將重新審查歐美之間關於數據共享的協議。
歐洲擔憂
2013年6月,“稜鏡”秘密情報監視項目風波不僅在美國國內愈演愈烈,在歐洲也引發不小震動。歐盟官員表示,美國此舉可能侵害歐洲公民的基本權利,並影響到未來美歐合作。
雷丁在信中就“稜鏡”項目提出7個具體問題,並表示“鋻於問題的嚴重性”,希望霍爾德在雙方14日於都柏林會談時做出答覆。雷丁的問題包括歐洲公民是否是美國“稜鏡”項目的對象;歐洲人是否能夠發現他們的數據被獲取;歐洲人是否和美國人獲得類似的對待等。
雷丁提醒霍爾德,歐洲議會可能將根據他的回復來評估跨大西洋關係。由於美國和歐洲正在討論啟動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區談判,因此媒體猜測,“稜鏡”項目可能會給談判帶來新的困難。
雷丁還批評據信參與“稜鏡”項目的包括谷歌、“臉譜”(facebook)和蘋果在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稱由於這些美國公司優先考慮美國法律而非歐盟基本權利,歐洲公民權利可能受到損害。
11日,“稜鏡”項目成為歐洲議會全會的辯論主題和議員炮轟的對象。歐盟負責衛生和消費者事務的委員托尼奧·博格說,類似“稜鏡”的項目“可能會危及歐盟公民基本的隱私權和數據安全”。
歐洲議會自由黨團主席、比利時前首相伏思達說,美國必須解釋如何使用“稜鏡”項目獲得數據,是否違反歐盟數據保護政策。還有議員表示,希望歐洲各國政府公開有關“稜鏡”項目的信息,包括是否知曉、是否參與等。
據了解,出於打擊恐怖主義等安全考慮,歐洲國家“監控公民網上活動的能力”雖然顯著增強,但不僅在規模上遠遠不及“稜鏡”項目,而且受制於嚴格的規定。
2006年,歐盟通過法令規定,通信運營商和網際網路提供商要將用戶電話和網路記錄保存至少6個月,如有必要,安全部門可以獲取有關通話對象、時間、地點等信息,但無法獲得通話內容。根據這一法令,政府只能在有充足理由懷疑一些行為涉及恐怖主義或有組織犯罪時才可以請求獲得這些信息。當然,歐盟各成員國還有本國的法律,在具體規定上有所不同。
由於在數據保護和隱私權方面存在分歧,歐盟和美國之前曾出現過矛盾,但歐盟出於反恐需要,還是做了一些讓步,包括在2010年讓美國獲取歐洲銀行數據、2012年向美國提供跨大西洋航班的乘客信息等。
但這次“稜鏡”項目曝光卻讓不少歐洲官員感到失望。來自英國的歐洲議會議員克洛德·莫拉說,美國此舉顯然破壞了雙方之間的信任,“美國政府必須按照歐盟的標準來處理歐盟公民的數據”。
面對這種尷尬局面,美國國會部分議員13日拋出毫無根據的陰謀論,懷疑斯諾登可能受他國指使。
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邁克羅傑斯和委員會資深成員、民主黨籍眾議員達奇魯珀斯伯格13日與國家安全局局長亞歷山大舉行3小時閉門會談。羅傑斯會後暗示,斯諾登可能與中國政府“合作”。
2013年6月5日和6日,《衛報》和《華盛頓郵報》曝光了“稜鏡”項目,前美國中情局僱員斯諾登稱,美國國安局主導的“稜鏡”項目,在過去6年中,通過9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中“監控”用戶信息電郵,即時消息等十種數據,消息傳出后,引發全球輿論的關注。
美國情報機構2013年10月24日被爆曾經監聽至少35名國際政要的電話。在美國“監控門”又趨升級的背景下,這一消息無疑再度令世界矚目。上述消息最先由英國《衛報》24日報道。《衛報》的主要消息來源據信仍是“監控門”揭秘者斯諾登。根據當天被披露的有關機密文件,美國國家安全局(NSA)鼓勵白宮、美國國務院、美國國防部等核心部門官員“分享通訊錄”,以便NSA能夠將外國政治和軍事要員的電話納入監聽系統。這份標註日期為“2006年10月”的文件指,有一位未具名的美國官員向NSA提供了200多個電話號碼,其中包括35名國際政要的號碼。NSA立即展開了監控工作。
NSA的備忘錄顯示有關的監控“並非孤立事件”,備忘錄同時承認,監控外國政要的工作“並沒有提供多少可供報告的情報”,但仍表示歡迎繼續提供有關“聯繫信息”。
這35名國際政要的身份尚未曝光,也還不清楚這其中是否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巴西總統羅塞夫等人。
訴美違憲
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11日正式起訴聯邦政府,指認後者開展秘密情報監視項目“稜鏡”侵犯言論自由和公民隱私權,違反憲法,請求聯邦法院下令中止這一監視項目。
《華盛頓郵報》本月初報道,美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正開展代號“稜鏡”的秘密情報監視項目,直接接入9家美國網際網路公司中心伺服器,挖掘數據以搜集情報,引起國內外嘩然。美政府官員事後承認,作為監視項目一部分,外國情報調查法院要求韋里孫通信公司等數據運營商提供為期3個月的通信元數據。
作為韋里孫通信公司的用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以原告身份指控聯邦政府“搜盡美國國內、來自或打往美國的每個電話的信息”,請求聯邦法院立即中止監視項目,宣布項目非法,並且下令政府清除所有來源於監視項目的數據。
針對美國公民自由聯盟的訴狀,美國司法部拒絕置評,稱需要時間研究有關指控並作出回應。
取消會晤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本·羅茲表示,俄羅斯2013年8月1日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的決定激化了本已緊張的雙邊關係。當前幾乎沒有跡象顯示,在二十國集團峰會期間,雙方會在其他事務上有所推進,奧巴馬總統也不會與普京會晤。
本·羅茲說:“我們仍會與俄方在有共同立場的事務方面進行合作,但總統本人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在目前的環境下,舉行雙邊峰會沒有意義。”
俄羅斯總統外交事務助理烏沙科夫說,“我們對美國政府決定取消普京與奧巴馬的會見計劃表示失望。很明顯這個決定與美國國家安全局前僱員斯諾登事件有關。”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卡拉什尼科夫表示,白宮宣布這樣的決定是因為奧巴馬承受了巨大的壓力,這一決定是為滿足某些希望誇大斯諾登事件影響力的利益集團的要求。其實美國在這一問題上的損失遠大於俄羅斯。
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巴久科認為,斯諾登事件只是取消會見的一個借口,奧巴馬不打算與俄羅斯領導人見面的原因是雙方尚未就一些問題達成協議。“如果俄美關係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信斯諾登事件決不可能成為干擾兩國會談的因素。”
奧巴馬原定於2013年9月5日和6日前往俄羅斯聖彼得堡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並會見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輿論此前認為,2013年8月即將舉行的美俄“2+2”部長會談的進展將決定“奧普會”的命運。雙方面臨的最棘手問題,就是俄羅斯拒絕將斯諾登引渡回美國,並給予斯諾登臨時避難身份。
美國美俄關係委員會主席德瑞克·諾伯格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奧巴馬做出取消“奧普會”的決定是“不幸的”,但他強調,美俄在其他層面的合作,特別是在經貿方面進展順利。即將舉行的美俄部長會談,以及由他本人主持參與的,將於2013年9月17至18日在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俄美太平洋合作夥伴論壇”,都說明雙方有著較為廣泛的接觸。
歐盟討說法
“稜鏡”事件在大西洋彼岸引發嘩然。
德國綠黨籍議員菲利普·阿爾布雷希特主持一個旨在全面修訂歐盟數據保護法的小組委員會,告訴記者:“我們需要退一步,明確地說:我們不要大規模監視。”
歐盟委員會分管司法的副主席維維亞娜·雷丁11日說,14日舉行歐美部長級會談時,她將向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提及泄密事件,要求美方承諾尊重歐盟成員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保護他們的個人信息。
德國內政部長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當天說,德方將要求美國政府澄清一系列疑問,包括監視活動的範圍、動機,隨後“可能”會公之於眾。弗里德里希說,美方先前向德方提供“非常不錯、非常可靠的情報”,幫助德國阻止恐怖襲擊,只是,他不知道那些情報是否包含藉助“稜鏡”截取的信息。
引發眾怒
2013年10月23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賽伯特稱,德國政府已得到情報,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手機可能被美國情報機關監聽。德方已向美方緊急質詢,要求美方立即全面地給予澄清,並警告美國此舉會損害兩國互信。同一天,義大利總理萊塔在會晤正在歐洲訪問的美國國務卿克里時,也向他當面要求解釋美國監控義大利公民的問題。而此前一天,墨西哥外長表示,美國情報部門對墨西哥總統潘尼亞尼托和前總統卡德隆進行了監聽,這種間諜行為違反了基本原則,踐踏了雙邊夥伴國家間的互信,墨西哥外交部將召見美國駐墨西哥大使;法國外交部在21日就有關美國國家安全局在法國境內進行監聽的報道緊急召見了美國駐法大使里弗津。接連三天,拉美和歐盟國家領導人對美國的監控行為集體發難,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用“完全不可接受”等罕見強硬的措辭,表達了被傳統盟友監聽的憤怒。上個月,巴西總統在有關美國情報機構監控她與助手的通訊的新聞曝出后,也選擇通過推遲國事訪問向美國表達抗議。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國際社會對美國政府公信力的質疑聲驟然加劇。從歐洲到拉美,從傳統盟友到合作夥伴,從國家元首通話到日常會議記錄;美國驚人規模的海外監聽計劃在前中情局僱員斯諾登的揭露下,有引發美國外交地震的趨勢。

報料人


誰告密
曾為中情局和國防承包商工作
2013年6月9日,愛德華·斯諾登主動聯繫媒體,接受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視頻採訪,向全球公開自己的告密者身份。他是美國中情局的前技術助理,曾為國防承包商NSA工作。
29歲的斯諾登出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後來搬到馬里蘭州。他高中沒畢業,曾到當地的社區學校學習計算機來獲得必要的學分,最終沒獲得高中文憑。2003年,他加入美國陸軍特種部隊,但因在訓練中受傷離開部隊。退役后,他被安排在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當技術助理。2007年,作為中情局信息技術員,他被派駐瑞士日內瓦工作,曾在那裡接觸到一些機密文件。2009年,斯諾登離開中情局,開始為NSA承包商工作。隨後,他作為博斯公司僱員在國安局工作4年,開始接觸並複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
在得到監聽計劃的機密材料后,斯諾登向國安局主管請假,他稱需要離開幾周治療癲癇病。當他收拾行囊時,他告訴女友要離開幾個星期,但對離開的原因卻含糊其辭。5月20日,斯諾頓放棄年薪20萬美元的工作,拋下在夏威夷的同居女友和父母,只身前往香港。
藏在香港酒店不敢出門
斯諾登公開材料后藏身酒店內。他說:“我已經在酒店藏了3個星期,總共也就出去了三次。這是一家豪華酒店,可以在房間里吃飯,但現在酒店的大筆賬單我也快負擔不起了。”
在香港的酒店,斯諾登擔心被窺探,他用枕頭堵著酒店房間的門縫以防止被竊聽。他還把一個大紅色的罩子罩在他的頭和筆記本電腦上,然後再輸入自己的密碼,以防止任何隱藏的攝像頭檢測到他。他表示有些焦慮不安,甚至酒店的火災報警響了,他都躲在房間不敢出去,怕這是抓他的人製造的陷阱伎倆。
採訪對話
“良知不容美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愛德華·斯諾登斯諾登在香港接受了《衛報》記者的採訪。斯諾登說:“我願意犧牲一切的原因是,良心上無法允許美國政府侵犯全球民眾隱私、網際網路自由……我的唯一動機是告知公眾以保護他們的名義所做的事以及針對他們所做的事情。
談動機
問:你為什麼決定成為告密者?
斯諾登:美國國家安全局已搭建一套基礎系統,能截獲幾乎任何通信數據。憑藉這樣的能力,大部分通信數據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如果我希望查看你的電子郵件或你妻子的手機信息,所要做的就是使用截獲的數據。我可以獲得你的電子郵件、密碼、通話記錄和信用卡信息。
當看到一切時,我意識到其中一些事是在濫用職權。我不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社會中,也不希望生活在一個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里。我不願意為其提供支持,或接受這樣的情況。
問:你是否將自己視作另一個布拉德利·曼寧?(註:維基解密泄密事件中的告密者)
斯諾登:曼寧是一名典型的告密者,他的動機是為了維護公眾利益。
談黑客
問:奧巴馬政府指責中國黑客的攻擊,你對此怎麼看?
斯諾登:我們對所有地方的所有人採取黑客行動,但我們希望讓自己和其他人顯得有些區別。我們存在於全球的幾乎每個國家,但我們並沒有與這些國家發生戰爭。
奧巴馬於周五對這起信息泄露事件表示譴責,我的第一反應是,他在為自己辯護時遇到了困難。他試圖為一些不合理的事辯護,而他也清楚這一點。
談保護
任何措施都不能保證你的安全
問:是否有可能採取一些安全措施,從而避免遭到政府監控?
斯諾登:你甚至還不清楚有什麼樣的可能性,他們的能力之大令人震驚。我們可以在機器中植入漏洞,一旦你連上網路,我就能驗證你的機器。無論採用什麼樣的保護措施,你都不可能安全。
問:為了減少類似波士頓爆炸案這類恐怖活動的幾率,難道不需要進行監控?
斯諾登:恐怖主義一直存在,波士頓發生的事是犯罪行為。但這與監控無關,而是與傳統的警察工作有關。
談未來
問:你現在有沒有什麼計劃?
斯諾登:我無意隱瞞自己的身份,因為我知道自己沒有做錯。我不後悔我所做的事情,我甘願放棄這一切,是因為我的良知不容美國政府侵犯隱私。我無悔背井離鄉,逃出來就沒打算回去。”我唯一可做的就是坐在這裡,希望香港政府不要將我驅逐出境。我希望冰島可以為我提供政治庇護,他們支持保護網際網路自由的人們。我不清楚我的未來在何方。他們可能會發出國際刑警召回,但我並不認為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有過犯罪行為。我認為,這很明顯是政治事件。
問:家人是否知道你計劃這樣做?
斯諾登:不,我的家人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擔心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他們找上我的家人、朋友和夥伴,以及任何與我有關的人。我在餘生中都將面臨這樣的情況。我將無法與他們聯繫。政府將對任何認識我的人採取措施,讓我生活在黑夜裡。我並不指望再回到家鄉,儘管這是我想要的。
問:你是否認為,最終你有可能被送進監獄?
斯諾登:政府可能會以叛國罪起訴我,不過,我不畏懼,不後悔。我不可能不冒著被關進監獄的風險。你不可能在對抗全球最強大情報機構的同時不接受這樣的風險,如果他們希望抓到你,那麼只是時間問題。

大事記


●2013年6月9日
《衛報》刊登“稜鏡門”泄密者斯諾登採訪,他過去4年一直為美國國家安全局工作。
●2013年6月11日
斯諾登離開在香港居住的酒店去向不明,美多名政府高官譴責斯諾登為“叛國者”。
●2013年6月11日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正式起訴美國政府,認為“稜鏡”項目侵犯言論自由違憲。
●2013年6月13日
斯諾登表示,美國一直從事針對中國個人和機構的網路攻擊。FBI開始就斯諾登展開刑事調查。
●2013年6月14日
英國政府警告全球的航空公司不要讓斯諾登乘坐他們的班機前往英國。
●2013年6月15日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在斯諾登事件上,特區政府將按香港的法律和既定程序處理。
●2013年6月16日
《衛報》再發斯諾登的文件,曝光英國情報機構曾監聽2009年G20峰會。
●2013年6月20日
美國人事監督機構總監說,一家2011年受雇對斯諾登實施背景審查的公司正受到調查。
●2013年6月21日
美國地區聯邦法院2013年6月21日晚解密一份訴狀,顯示聯邦檢察官已正式指控斯諾登,其中包括根據美國反間諜法提出的刑事指控。
●2013年6月23日
斯諾登自行循合法和正常途徑,離開香港前往莫斯科。據悉,斯諾登不打算在莫斯科長待,他可能會去往冰島、厄瓜多或古巴等地。
●2013年6月25日
在2013年6月24日斯諾登據稱將乘搭的飛機起飛后,機艙內並沒有發現斯諾登的身影。在2013年6月25日斯諾登的下落不明。
●2013年7月1日
斯諾登已向俄羅斯遞交避難申請。
●2013年7月3日
斯諾登求避難 21國無一首肯
●2013年7月10日
斯諾登向委內瑞拉遞交避難申請。
●2013年8月1日
斯諾登離開莫斯科機場,獲得了有限期為一年的俄羅斯臨時難民身份。
●2013年8月25日
斯諾登獲諾貝爾提名。
●2013年10月8日
斯諾登在俄購物照曝光。這是斯諾登8月離開首都莫斯科機場以來首次出現在公眾視線。
●2013年10月12日
斯諾登律師稱其在俄交女友 外媒聯想到查普曼。這名律師並未透露斯諾登女友的身份和國籍,但有外媒立即 聯想到一個“最有可能的人選”——俄羅斯前潛伏美國的女間諜查普曼。
●2013年11月03日
德國拒絕為斯諾登提供避難。德國政府發言人斯特芬·賽貝特4日說,美國“稜鏡”監聽項目曝光者愛德華·斯諾登在德國境內不會得到庇護,跨大西洋關係對德國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