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共和國國旗

印度共和國國旗

印徠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白色長方形中心繪有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對於印度人而言,它是神聖之輪、真理之輪、向著進步轉動之輪,永遠輪迴蒼穹之輪。

印度共和國國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6年;1921年產生了印度國旗圖案的基本設計;1930年,印度國大黨正式通過旗幟為印度的標誌;1947年7月22日,正式成為印度國旗;1950年1月26日,印度成為共和國,仍沿用此旗幟為國旗。

印度共和國國旗中的橙色象徵勇敢、獻身精神,白色象徵純潔和真理,綠色表示生命和信心。中間由24根軸條組成的法輪,代表神聖、真理和進步。

簡介


印度共和國國旗
印度共和國國旗
橙色象徵勇敢和自我犧牲精神,也是教士法衣的顏色,捨身為國的英雄們的顏色;白色象徵純潔的真理;綠色表示信心,代表人類生命所依存的生產力。

確立歷程


1906年,孟加拉分割運動中,在加爾各答巴爾舍種植園廣場的一次大會上,升起了一面三色的旗幟,從此開始了印度的國旗史。
1徠907年,由戛馬夫人和與僑居德國的印度革命者,在柏林(一說在巴黎)製作了第二面國旗圖案。(存疑)同時,在印度,艾尼 貝森特博士和民族運動領袖提拉克共同提出了印度的第三面國旗圖案。
1921年,國大黨在貝賈瓦拉(今維賈伊瓦拉)舉行年會,會上一面有甘地印記的三色旗誕生,成為國大黨的黨旗。
1930年,印度國大黨正式通過國大黨的黨旗為印度的標誌。
1931年,全印國大黨委員會會議在卡拉奇舉行。會議提議任命一個七人委員會來提供國旗的設計圖案。同時,首次正式批准把三色旗作為印度的旗幟,這面旗以說是現國旗的前身。
1947年7月2日,印度制憲會議討論國旗圖案,最後通過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提出的以三色旗為底色,用阿育王時代的法輪代替手紡車地位的國旗圖案的議案;同年8月15日上午零時,在制憲會議會堂,英國末代總督蒙巴頓勛爵代表英王正式宣布印度為自治領、印度制憲會議宣布收回權力后,印度的國旗由婦女代表敬獻給了制憲會議;同年8月15日下午五時三十分,在印度國會附近的 廣場上,舉行了升旗典禮。印度國旗首次升起在印度上空。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為共和國,仍用此旗為國旗。

設計要素


旗幟圖案
印度共和國國旗的顏色是深藏紅花的水平三色,上部是橙色,中部是白色,底部是深綠色,其比例相等。國旗的寬度與其長度之比為二比三。

象徵意義


印度共和國國旗上的3種顏色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橙色是印度教士的法衣(又說藏紅花)顏色,象徵無私、勇敢和自我犧牲;白色象徵純潔、真理與和平;綠色象徵希望與信心,也代表人類的生產力。國旗的直徑近似於白色帶的寬度,並且具有24個輻條。
中間的法輪是孔雀王朝的鼎盛時期阿育王時代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既代表了印度的古老文明,又象徵著神聖與真理。24根軸條代表一天的24個小時,象徵著國家永遠向前邁進,時時向著勝利轉動。

使用原則


法律法規

印度共和國國旗適用印度共和國《國旗法》等法律法規。

使用場景

印度共和國政府機構和高級領導人出席的場合可以懸掛國旗,普通百姓在共和國日、獨立日等幾個重大節日才能懸掛國旗。

文化特色


節日活動

獨立日在每年8月15日舉行,是印度共和國為慶祝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獨立而確立的法定節日。節日這天,印度總理在德里紅堡城樓向全國人民致辭並主持升國旗儀式。全國各地懸掛國旗,舉行慶祝集會和遊行等活動。

名人軼事

1947年,政府任命羅家倫為首任駐印度大使。當時,印度國旗本想以甘地革命時期紡織土布的紡紗機做圖案,但羅家倫建議去掉木頭架子,只剩一個圓輪,表示生生不息之義。羅家倫因此提出印度國旗”應易仿製、易標準化“的建議,印度在國旗的制定上接受了羅家倫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