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一首皎然所做的五、七言古體茶歌。該詩約作於公元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題中雖冠以“誚”字,微含譏嘲之意,乃為詼諧之言。其意在倡導以茶代酒,探討茗飲藝術境界。皎然在茶詩中,探索品茗意境的鮮明藝術風格,對唐代中後期中國茶文學——詠茶詩歌的創作和發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作品原文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作品註釋


詞句註釋

1.誚(qiào):原意是嘲諷。這裡的“誚”字不是貶義,而是帶有詼諧調侃之意,是調侃崔石使君飲酒不勝茶的意思。崔石約在貞元初任湖州刺史,僧皎然在湖州妙喜寺隱居。
2.越:古代紹興。
3.遺(wèi):贈送。
4.剡溪:水名,“剡(shàn)溪”位於浙江東部,又名剡江、剡川,全長二百多公里,乃千年古水。自新昌至溪口,環繞會稽、四明和天台三座名山蜿蜒而來,其間清流奔騰風光驚艷。早在秦漢置剡縣時就有“山有天台,水有剡溪”之稱。李白有詩句“送我至剡溪”;杜甫有詩句“剡溪蘊秀異”。在剡溪區域曾有四百多位唐代詩人在此留下足跡,故“剡溪”也被譽為“唐詩之路”。而剡溪茶因皎然此詩得以揚名。但此處剡溪應特指嵊州。
5.金芽:鵝黃色的嫩芽。
6.爨(cuàn):炊也,“取其進火謂之爨。”此處當燒、煮茶之意。
7.金鼎:風爐,煮茶器具。
8.素瓷雪色:白瓷碗里的茶湯。
9.縹(piāo)沫香:青色的餑沫。
10.瓊蕊:瓊樹之蕊,服之長生不老。
11.畢卓:晉朝人,是個酒徒。一天夜裡,他遁著酒香,跑去偷喝了人家的酒,醉的不省人事,被夥計們捆起放在酒瓮邊。次日掌柜的見捆的是州郡“吏部郎”,哭笑不得,此事被傳為笑談。
12.陶潛籬下:陶潛,陶淵明。籬下: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3.崔侯啜(chuò)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是說崔石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狂歌,此指放歌無節。
14.丹丘:即丹丘子,傳說中的神仙。

白話譯文

越人送給我剡溪名茶,採摘下茶葉的嫩芽,放在茶具里烹煮。白瓷碗里漂著青色的餑沫的茶湯,如長生不老的瓊樹之蕊的漿液從天而降,一飲后洗滌去昏寐,神清氣爽情思滿天地,再飲清潔我的神思,如忽然降下的飛雨落灑於輕塵中,三飲便得道全真,何須苦心費力的去破煩惱。這茶的清高世人都不知道,世人都靠喝酒來自欺欺人。愁看畢卓貪圖飲酒夜宿在酒瓮邊,笑看陶淵明在東籬下所做的飲酒詩,崔使君飲酒過多之時,還會發出驚人的狂歌。誰能知飲茶可得道,得到道的全而真?只有傳說中的仙人丹丘子了解。

創作背景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詩僧皎然同友人崔刺史共品越州茶時即興之作。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著廣泛的聯繫。崔石約在貞元(唐德宗年號,公元785—805年)初任湖州刺史,時皎然居於湖州妙喜寺,兩人同飲茶,皎然做此作品。

鑒賞評價


作品鑒賞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詩人在飲用越人贈送的剡溪茶后所作,他激情滿懷,文思似泉涌井噴,詩人從友贈送剡溪名茶開始講到茶的珍貴,讚譽剡溪茶(產於今浙江嵊縣)清郁雋永的香氣,甘露瓊漿般的滋味,在細膩地描繪茶的色、香、味形后,並生動描繪了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然後急轉到“三飲”之功能。“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
這首詩給人留下有二層意義:一是“三飲”之說。當代人品茶每每引用“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三飲便得道”的說法。“品”字由三個“口”組成,而品茶一杯須作三次,即一杯分三口品之。二是“茶道”由來緣於此詩,意義非凡。茶葉出自中國,茶道亦出中國。“茶道”之“道”非道家的“道”,而是集儒釋道三教之真諦。儒主“正”,道主“清”,佛主“和”,茶主“雅”,構成了中國茶道的重要內涵。皎然首標“茶道”,使茶道一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任何僧侶、文人所不可匹敵的。結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動,可以認為皎然是中國禪宗茶道的創立者。他認為飲茶不僅能滌昏、清神、更是修道的門徑,三飲便可得道全真。藉助於飲茶使思想升華,超越人生,棲身物外,達到羽化成仙或到達參禪修行的美妙境界,是中國古代茶道的主要類型之一。皎然的“三飲”便得道把飲茶活動作為修行悟道的一條捷徑,藉助於飲茶活動得到物我兩忘的心靈感受,達到仙人般精神境界。

名家賞析

舒曼:僧皎然這首詩即是佛家禪宗對茶作為清高之物的一種理解,也是對品茗育德的一種感悟。而禪宗歷來主張“平常心是道”的茶道之理,是對拋卻貪、嗔、痴的一種解讀,三碗得道,通過對“滌昏寐”、“清我神”、“破煩惱”的描述,揭示了禪宗茶道的修行宗旨,表達了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讚賞。
京華散人:皎然畢竟是個和尚,佛家的思想對他的影響更為深刻,由於他修習的是禪宗的“心地法門”,很講究心性的修養,故而對茶的養心作用尤為重視。這一點在他那首著名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中國茶事大典》:該詩用飲茶的好處來誚(譏嘲)崔石的飲酒,並列舉了東晉兩個著名的飲酒人物:畢卓、陶潛。皎然講述了他品飲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飲達到滌昏寐,第二飲達到清我神,第三飲達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時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飲酒則是一種自欺。該詩首次提出“茶道”兩字。

作者簡介


皎然
皎然
皎然
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詩僧。俗姓謝,字清晝。晚年以字行。湖州長城卞山(今浙江長興)人。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並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集為《吳興集》10卷。皎然是他出家為僧的法號,皎然有詩名。其詩以山水、宗教為主要題材,清淡自然,多寫幽境。也寫過一些描寫邊塞和戀情的詩。文章清麗,詩名甚著,並長於詩歌理論。著作有《儒釋交遊傳》及《內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今不見傳,另有《杼山集》十卷、《皎然集》、《詩式》五卷等傳世。他的《詩式》為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閑淡,多為贈答送別、山水游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為815-821共7卷,事見《宋高僧傳》、《唐詩紀事》卷七十三,《唐才子傳》卷四。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