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嵐村

浙江省餘姚市大嵐鎮下轄村

浙江省餘姚市大嵐鎮南嵐村,南嵐村位於鎮南部,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丹山赤水旅遊區的進口處。在33省道69至70K路旁,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全村佔地總面積5平方公里,境域四至,東至大路下、柿林村,南至大俞、華山村,西至黃家莊村,北至戴米、丁家畈村。全村有耕地1530畝,林地3400畝,茶園3500畝。有6個自然村,分4個片,14個村民小組,現有1470人口,476戶人家。有黨員67名,下設4個黨小組,46年村民代表。2005年,全年工農業總產值2400.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038元,村級集體收入169.69萬元,可用資金32萬元,人均集體收入779元,村級固定資產235.6萬元。村屬高山平原,以黃坭土為主、有香灰土、沙質土,適宜種植茶樹、花卉。

大嵐鎮下轄村


村史沿革
南嵐村
南嵐村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由蜻蜓崗、西嶺下、陶家坑、石鼓四個村合併,為南嵐村。蜻蜓崗因山形象蜻蜓,又在山崗上而得名,1943年三五支隊蜻蜓崗後背建造了東、西兩炮台,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浙東的戰略要地。石鼓村因原有兩個五尺六寸穿心的石鼓而得名,相傳在北宋時候,該村出了一個姓沈的縣太爺所雕。1956年成立低級五星合作社到1962年的五星高級社,由石鼓、蜻蜓崗、西嶺下、陶家坑四個村合併,轉入公社化後分散,分別為石鼓村、陶家坑村、西嶺下村、蜻蜓崗村。文化大革命開始,1966年,蜻蜓崗、西嶺下、陶家坑三村合併,取名為西崗大隊、蜻蜓崗大隊和東方紅大隊。1971年陶家坑村歸填茶場所管,蜻蜓崗與西嶺下兩村一直到1983年,取名為蜻蜓崗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分別為蜻崗村、西嶺下村、陶家坑村、石鼓村。
產業經濟
農業以水稻茶葉為主,而茶葉是主產業,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戶以種、管、制、銷一條龍自產自銷經營方式。種茶歷史較早,早在30年代已有茶農進行以茶兌米、兌鹽等的交易活動,至1957年,開始興建初制茶廠,當年,蜻蜓崗創辦的茶園受到了中央婦聯頒發的(七組妹茶園)扁額,后中央出口處處長親自到蜻蜓崗考察驗收。2005年底,村擁有集體茶廠3家,個體茶廠10家,引入精製茶廠1家,茶葉年產值達300多萬元,人均2500元左右,花卉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年收入達70萬元左右。村級電站3座500千瓦,入股電站2座80千瓦。礦泉水廠1家,投資100餘萬元新建丹山赤綠色土特產市場。
村鎮建設
解放初期,村民住宅多為平房和草房,目前大多為二至三層樓房,按照新農村建設要求,在2001年對全村400多隻露天糞缸進行了拆除,新建垃圾箱20餘只,配備保潔員三名。對農電網進行改造,新安裝路燈40餘只,開通了自然村之間的夜間照明。2002年建造了石鼓通西嵐自然村長1.9公里的四級公路,2003年開通和改裝了西嵐、陶家坑兩自然村的有線電視,做到了戶戶能看有線電視、家家能通電話的良好現狀。2004年對全村村莊道路進行全面硬化(除二個小自然村)。2005年對陶家坑、西嵐兩自然村安裝了環保形的自來水。2006年對西嶺下至石鼓、西嶺下至陶家自然村的通村公路4.4公路長的路面進行全面硬化。同時,對西嶺下、石鼓、蜻蜓崗三自然村的自來水進行擴建改造。
社會事業
1993年建立小學,面積1500餘平方米,到200 年全鎮教育網點調整,小學撤銷,只剩幼兒班,到2006年鎮新建中心幼兒園,幼兒班撤消。2000年創建了老年活動室,2005年建成了村落文化宮。建造一所村衛生室,年推行新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發展特色
丹山綠色農副產品市場的建成,是帶動農副產品變成旅遊商品的基地,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途徑。茶葉。全村有茶園3500畝,茶廠13家,形成了一定的茶葉生產規模。
發展目標
建設新農村,發展南嵐村、建設南嵐村,共奔小康路,進一步完善南嵐村基礎實施建設,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工作,優化村容村貌,向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