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維法則

布拉維法則

早在1855年,法國結晶學家布拉維(A.Bravis)從晶體具有空間格子構造的幾何概念出發,論述了實際晶面與空間格子構造中面網之間的關係,即實際晶體的晶面常常平行網面結點密度最大的面網,這就是布拉維法則。

目錄

正文


布拉維的這一結論系根據晶體上不同晶面的相對生長速度與網面上結點的密度成反比的推論引導而出的。所謂晶面生長速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晶面在其垂直方向上增長的厚度。晶面AB的網面上結點的密度最大,網面間距也最大,網面對外來質點的引力小,生長速度慢,晶面橫向擴展,最終保留在晶體上;CD晶面次之;BC晶面的網面上結點密度最小,網面間距也就小,網面對外來質點引力大,生長速度最快,橫向逐漸縮小以致晶面最終消失;因此,實際晶體上的晶面常是網面上結點密度較大的面。
總體看來,布拉維法則闡明了晶面發育的基本規律。但由於當時晶體中質點的具體排列尚屬未知,布拉維所依據的僅是由抽象的結點所組成的空間格子,而非真實的晶體結構。因此,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與實際情況產生一些偏離。1937年美國結晶學家唐內—哈克(Donnay-Harker)進一步考慮了晶體構造中周期性平移(體現為空間格子)以外的其他對稱要素(如螺旋軸、滑移面)對某些方向面網上結點密度的影響,從而擴大了布拉維法則的適用範圍。
布拉維法則的另一不足之處是,只考慮了晶體的本身,而忽略了生長晶體的介質條件。
由液相變為固相 由氣相變為固相 由固相再結晶為固相
晶體是在物相轉變的情況下形成的。物相有三種,即氣相、液相和固相。只有晶體才是真正的固體。由氣相、液相轉變成固相時形成晶體,固相之間也可以直接產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