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何振亞的結果 展開
- 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 開國少將
- 兼焦作市華盛實業總公司副總經理
- 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
- 烈士
何振亞
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何徠振亞,男,1922年7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市,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IEEE Life FeIlow(終身會士),於2010年10月10日逝世。
人物關係
何振亞,生卒年:1922-2010年,出生地:江蘇鹽城。電子信息學家、教育家、IEEE終身會士。
何振亞[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我國著名電子學家、教育家,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何振亞教授,博士生導師,不幸於2010年10月10日 20時 30分因病逝世,享年88歲。
何振亞[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何振亞,1922年7月2日出生於江蘇省鹽城縣西鄉,自幼隨父兄務農,僅在農閑時斷續就讀村塾,直至1936年才正式上小學,他發憤學習,一年後考入中學再過一年又考上省第三臨時中學,1941年畢業於上海的江蘇省立聯合中學后,於1942年春考入英士大學,及夏,又赴福建考入國立東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3年夏又考入國立北洋工學院機電工程系,1947年7月畢業於國立北洋大學電機系,獲工學學士。
是年8月,何振亞,在中央廣播電台擴充工程處中波機房任工務員,1949年6月在重慶中央電波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11月調任西南廣播器材廠設計科科長兼電工車間主任,他響應西南局人民政府恢復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號召,設計了一種插入功率分配因子的有線廣播輸出變壓器,成功地設計改進了擴音機與電動機的增容等問題,因而被任命為工廠管理委員會生產部部長。
1950年冬何振亞回到江蘇,入國立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系任助教,從此與這個繫結下了不解之緣,五十餘年如一日,他始終在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研教育才。開始時他擔任吳大榕教授和錢鳳章教授的助教,並任有線電實驗室副主任,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立南京工學院,他在南工電信系任教,1953年初晉陞為講師,是年夏再次院系調整,集華東地區所有高校的無線電師生、設備組建成南工無線電系,他主講“無線電基礎”課程;同年經陳章等介紹參加了九三學社。1956年他擔任無線電基礎教研組主任兼系主任助理,協助系主任陳章、副系主任陸鍾祚處理日常系務,並協助組織全系教師開展教學改革,推出變蘇聯以設備為綱的課程體系為科技為綱的課程體系。繼而按教改新方案率先自編講義開出“脈衝技術”新課。
至1981年,當了長達28年講師並一直擔任南工無線電系403教研室主任的何振亞,以其豐碩的教學和科研成果經評審直接晉陞為教授,同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審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85年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信與電子系統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檢查專家組華東分組組長。1988年南京工學院復更名為東南大學后,何振亞任東大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中心主任,他是東大信號與信息處理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始人,首位博士生導師和學科帶頭人,博士后流動站專家組組長。
1992年何振亞被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代表政府聘為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認知科學”的首席科學家,主持由清華、北大、東大、南開、天大、復旦、上海交大、華南理工等12所重點大學的112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參加的“神經網路理論與應用基礎問題”的研究項目,取得了許多重要的創新成果,其中不少是具有突破性的,因而榮獲國際神經網路研究領導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個獎項。1994年11月國際組織IEEE授予何振亞Fellow這一最高榮譽稱號,於1995年在美國Seattle召開的ISCAS’95國際學術會議上,會議主席向出席會議的2000餘位世界著名教授介紹了他的先進業績並授獎。
何振亞是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神經網路委員會副主席、信號處理學會副主任,他還兼任五個國內學報的編委、常務編務和主編,兩個國際學報的副主編。近20年來,他每年都出國參加本學科的國際學術會議,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訪問了國外幾十所大學並作學術報告,他先後在各種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30餘篇,受到國際同行學者的推重。他指導培養的博士后、博士、碩士共計達135人,他的許多學生已擔任院士、大學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院長、系主任,其中不乏承擔國家重要工程項目研究的帥才。何振亞素有“四多教授”的美稱,即著作多、論文多、獲獎多、培養的高層次人才多,2002年科學出版社還出版了何振亞的第15本專著《自適應信號處理》。
2002年2月何振亞被IEEE特聘為IEEE CAS Shanghai Chapter主席,以指導我國華東地區電子學與信息科學的學術交流活動,可謂給這位從放牛娃到國家首席科學家的八旬壽翁送了一份厚禮,並讓他老驥伏櫪,與時俱進,為振興中華作出更多的貢獻。
2003年11月他在南京主持召開了IEEE國際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會議,參加會議的海外教授學者逾百人,會議開得非常成功,兩大本會議論文集的400餘篇論文,全部被ISTP收錄,影響巨大。
五十年辛勤耕耘 精心培育科技人才
何振亞[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1953年起,他主講“無線電基礎”課程,他經常是每學期講授兩門課程,每年指導畢業設計5~8人,經常是同時講兩個大班(每個大班學生約130人)的“無線電基礎”課,一個大班的“脈衝技術”課。因而每周上課18學時,還要親自批改各個大班中一個小班的作業、實驗指導和輔導答疑,即使勞累得引發氣管炎而咯血時他也堅持邊咯邊講課,從不耽誤上課。何振亞無論上新課或老課,總是認真備課,自編講義,精寫教案,以致把全部內容吃透到滾瓜爛熟的程度,因而形成了他講課的獨特風格,就是從不帶書本和講稿上課堂,一支粉筆在手,邊講邊寫,嚴謹流暢,誘導生動,包括冗長的數學公式推導,電路圖、波形圖的分析,都是信手寫來,思絡清晰,聲音洪亮,板書清整,全體學生在驚讚之餘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地邊聽邊記,課堂效率很高,受到歷屆受業學生的崇敬,同時以此身教言傳,大大激勵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精益求精、力求融會貫通的學習積極性。何振亞長期研究教學法,堅持嚴謹治學,教書育才,培養出了大量的高水平人才,桃李滿天下,都在祖國電子事業建設中作出了貢獻,其中已當選為院士的有劉盛綱,倪光南,張乃通,李幼平,李德毅,孫忠良等。
1955年,他結合教學實踐編著了《高頻阻抗匹配網路設計》(人民郵電出版社,1956年)。1960年,何振亞在其自編講義基礎上,與管致中等編寫了《無線電技術基礎》全國統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為各兄弟院校廣泛使用。1961年何振亞即為南工無線電系首批研究生指導教師,開始投入國防和民用項目的科學研究工作。
1981年起,他先後為研究生講授過“網路理論”、“振蕩理論”、“數字信號處理”、“圖像數字處理”、“模式識別”、“多維數字信號處理”及“自適應信號處理”等課程,他總是認真負責,緊跟學科前沿,注重以科研帶動教學,自編教材並不斷更新內容,狠抓教學質量,全面關心研究生教育,潛心培養中青年教師。20年來,已培養出了博士后20名、博士50名、碩士65名,堪稱我國電子學界培育高層次人才的一位高產優秀導師。2000年何振亞榮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委員會頒發的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及優秀博士生導師稱號。前後有五位博士生學位論文獲國家級和省級優秀學位論文獎。
何振亞培養研究生,以自適應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為研究方向,並側重於基礎性研究,以使學生能獲得知識創新。他提出“苦思冥想、連續作戰”八字箴言,鼓勵學生“不怕困難、勇攀高峰”;宣講為人要以“忍、讓、誠、和”為準則,十分重視素質教育,所以,他培養出來的博士生均深得國內外同行學者的好評,不少人已擔任大學校長、學院院長、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
何振亞勤於總結教學經驗,以供同行學者參考交流,已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學報》、《電氣電子教學學報》等全國性刊物上發表了多篇介紹研究生培養的教學學術論文。
何振亞長期為博士生講授“數字信號處理”、“多維數字信號處理”、“自適應信號處理”這三門課程,並與研究生開展課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先後綜合集成而編寫出版了《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人民郵電出版社,1983)、《多維數字信號處理》(國防工業出版社,1995)、《自適應信號處理》(科學出版社,2002)三本專著,其中:《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一書先後榮獲國家優秀教材獎、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電子工業部優秀教材特等獎;《多維信號處理》獲江蘇省優秀教材一等獎、教育部2001的優秀教材一等獎。同時還被多次授予教學成果獎,主要內容:江蘇省優秀教學質量一等獎(1991),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和2002),東南大學教學優秀特等獎(2001)、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2001)、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2001)、省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2002)等。
堅持學科前沿性課題研究,開創性成果豐碩
何振亞長期以來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了自適應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從一維到多維,從線性到非線性、從經典自適應到神經智能自適應,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論和新技術,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
1、線性自適應濾波理論
對於演演算法這個關鍵問題,何振亞率領的梯隊首次解決了“遞歸最小二乘(RLS)自適應濾波理論中數值長期穩定性”和“二維聯立自回歸(SAR)模型參數的RLS估計方法”這兩個國際難題,還提出了新的二維數字濾波器和三維球對稱數字濾波理論及設計方法,因而獲得國家教委1989年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神經智能自適應信息處理
何振亞於1992年受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聘為國家攀登計劃重大項目“認知科學中神經網路理論及應用基礎”的首席科學家,他所主持的這項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鑒於神經網路本身具有自學習、自適應、自組織等功能,擴大了智能自適應信號處理的含義和研究內容,並結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重點項目研究了混沌神經網路模型、自適應動態混沌同步控制方法、自適應混沌演化計算方法以及自適應盲信號處理等課題。在他們取得的許多創新成果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首次突破了神經元激活函數是連續可導的非線性函數的常規要求,且帶來動態參數範圍大等特點,因屬國際上原創性和奠基性工作,於1995年美國華盛頓的國際神經網路學會授予何振亞個人“神經網路研究領導獎”。
(2)提出了一種胃平滑肌電活動的動態神經模型,發現胃電的混沌動態特性及其時空特性,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頒發的200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和優秀博士生導師稱號以及國際胃腸學會優秀論文獎。這項成果特寫一章發表在1999年IEEE出版社出版的《Nonlinear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一書中,書的封面還顯示了該新模型的動力學行為慢波和快波圖形。
(3)提出了多個神經元的自治和非自治細胞神經網路中混沌的控制方法。在理論上更正了連續驅動混沌同步觀測器的穩定條件,給出了漸進穩定性定理,提出混沌同步的子系統分離法,解決了著名的PC方法的局限性,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方法之一。
(4)提出了離散耦合混沌保密通信方案,這是國際上有效抵禦攻擊的一種方案。
(5)構建了一種可以大大減少偽吸引子和提高聯想成功率的“混沌動態聯想理論模型”。它是海量存貯器的奠基性成果。
(6)提出了一種大規模通信網通道分配的最佳方法——自組織混沌神經網路方法;採用態混沌神經網路求解優化方法,首次將智能混沌神經網路優化計算方法應用於CDMA多用戶檢測,使其性能逼近於最佳檢測器;提出時變增益動態混沌神經網路優化方法,對求解O/I背包問題提出新思想與新途徑,並用於機械手控制及逆運動求解、波束形成等。
3、盲信號處理
盲信號處理是國際上研究的熱門課題,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何振亞課題組對盲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的研究成果曾獲江蘇省2000年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
(1)基於多變數密度估計和聚類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可自適應修正非線性函數的Infomax方法、累積量展開的代數法和自適應方法,提出了盲源分離的多種新方法和四個新標準則函數。
(2)對於盲參數估計及盲系統辨識研究了多通道系統的盲辨識問題,提出了新的可辨識判據的兩種演演算法,給出了兩類可辨識模型和兩個基於三譜矩陣特徵分析的辨識演演算法。
(3)提出了一種用於非線性通信通道實時自適應均衡的回歸子波神經網路均衡器;提出了將“過採樣”和“獨立分量分析網路”相結合的新自適應均衡方案,以及基於累積量與演化計算的通道盲估計方法。
徠(4)對於盲陣列處理與盲波束形成,提出了兩種神經網路盲自適應波束形成器和一種具有快速收領特性的盲波束形成演演算法,並巧妙地運用RLS自適應演演算法做到對該優化準則的性能無影響、收斂性好、失調小、適合實際運用,克服了SCORE演演算法的運算量大、實現困難等缺陷。
4、神經計算科學
1996年,何振亞從信息科學的觀點總結了對神經網路研究計算智能研究的經驗,提出了“神經計算科學”這個新詞,並認為這是以腦科學研究中“創造”腦為立足點,可以加速實現類腦智能自適應信息處理系統的一種新思想和新策略。目前,已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理論研究框架。這裡的“神經計算”是廣義的,除了認知科學中經典神經計算之外,它還包含了模糊計算、演化計算、基因計算、量子計算和混沌神經計算等。
IEEE南京分部主席何振亞
積極參辦學術交流,形成科研帶動教學的良性循環。
何振亞從上世紀50年代起長期熱心於學術活動,他是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通信學會的兩會會士。他多次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舉辦新課講習班和高級研討班,積極參與和組織國際學術會議,緊跟學科前沿,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學術活動促進科研,科研工作帶動教學,為高質量培養研究生、提高科技人員學術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對前沿學科骨幹教師和學術帶頭人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1、積極參加與組織國內國際學術會議
何振亞多次為全國信號處理學會(CIE)理論與方法學組舉辦學術研討會,為電絡與系統學會(CIE)信號處理與神經網路專業委員會開辦學術會議。1989年11月,他會同學會幾位領導在廣州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信號處理與神經網路學術會議(即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與CAS學會信號處理學術會議的首次聯合會議),推動了我國神經網路研究的發展;1991年他以程序委員會主席在南京召開了第二屆全國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學術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中國神經網路委員會,IEEE神經網路學會主席R.C.Eberhart蒞會祝賀;1997年他又在東南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神經網路學術會議與第五屆全國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學術會議,編輯出版論文集(精裝)三本,推動了科學前沿領域的發展,派生並引發了許多新的領域。
1993年他以程序委員會主席、大會聯合主席在廣州召開了國際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會議。1995年他以大會主席在南京召開了國際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會議,並邀請國際權威學者R.W.Liu(劉瑞文)和M.N.Swamy聯合擔任大會主席,S.Y.Kung(貢三元)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W.K.Chen(陳惠開)擔任顧問委員會主席,參加會議的外國學者逾百人,會議開得非常成功,因此,於1996年何振亞榮獲IEEE CAS學會授予的國際學術交流貢獻獎,並在當年在美國Atlanta召開的ISCA’96會議上,大會主席Michael Lightner用很長時間介紹了南京會議的情況,給以極高評價,引起2000餘位與會代表多次熱烈的掌聲。
為了保證基礎性科學研究處在學科前沿,何振亞自1985年起每年都出席1-2次國際學術會議,了解國際學術動態並發表自己的科研論文,十多年來他與助手們共在國際會議上累計發表論文230餘篇,從而引起國際同行的矚目與推重。何振亞不僅連續參加了從1986~2004年在日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許多城市召開的歷屆IEEE國際聲學、語言及信號處理會議(ICASSP),還連續參加了1986~2004年在世界各地召開的IEEE國際電絡與系統會議(ISCAS),而且在1997~1999年間參加了在紐西蘭、香港和韓國召開的IEEE TENCON的三屆國際會議。2000年,在天津召開的IEEE APCCAS’2000會議上,何振亞擔任了榮譽程序委員兼分會主席,他與張毅鋒博士后發表的論文獲大會優秀論文獎(全會300多篇論文評出3篇優秀論文,中國僅此1篇)。同年,他參加了香港召開的IDEAL國際會議,擔任大會研討會主席。2004年,他還參加了在美國Atlanta召開IEEE ICRW國際會議與在香港召開的IEEE ISIMP國際會議。
2001年,在上海召開的ICONIP’01國際神經智能處理會議上,何振亞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和國際著名教授Oja大會報告的主席,會上何振亞等發表的“多媒體盲信源分離”論文被評為原創性成果。同年他還參加了香港召開的智能多媒體、視頻及語音處理國際會議(ISIMP’01)、在東京召開的IEEE多媒體展示會議(ICME’01)以及在新加坡召開的ICICS’01會議,發表論文並擔任特邀分會聯合主席。2002年他出席夏威夷召開的包含國際神經網路會議的世界計算智能大會(WCCI’02),此前,他曾參加過1992在馬里蘭1998在阿拉斯加召開的WCCI會議。此外,何振亞還參加過IEEE的ICNN’91和ICNN’93國際會議以及1992~1999年的IJCNN歷屆國際會議。他以IEEE CAS上海分會主席計劃每年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現正籌備“VLSI設計與視頻技術”國際會議,將於2005年5月在蘇州召開。
由此可見,何振亞十多年來風塵僕僕、不辭辛勞地出席和組織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從會議汲取學科前沿知識,精選課題指導上百名研究生和從事科學研究,再把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會議接受評議和進行交流,已經形成了一個學術上的良性循環,為推進我國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新課講習班和高級研討班
何振亞在南京、昆明和承德等地舉辦過新課講習班:1983年南京辦班,主要為高校教師講授其當年出版的新著《數字信號處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模式識別”課程引導數字信號處理方法的應用;1984年昆明辦班,主要為航天部高級技術人員知識更新而開設,也有部分高校教師參加;1986年承德辦班,則同時講授了“數字信號處理”、“隨機信號處理”、“數字圖像處理”三門課程,為全國培養許多不同學科的教師掌握數字信號處理技術,促使他們更好從事信息處理教學和承擔國家科研項目奠定必要的基礎;2002年4月和2003年10月何振亞在東南大學兩次辦班,講授他當年出版的第15本專著《自適應信號處理》,由於後面一次是在主辦國際會議后緊接開辦的,有美國、新加坡、香港特區等的高校多位教師參加了培訓。
何振亞響應國家教委/國家教育部關於重視高校學科建設中學科骨幹教師和學術帶頭人的培訓的號召,先後舉辦了三次高級研討班,得到了“四高”的佳評,即高水平講員、高學歷學員、高新科技內容、高教學效益。
第一次研討班於1994年7~8月在東南大學舉辦,主題是“數字神經網路”,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S.Y.Kung教授主講其1993年出版的新著《Digital Neural Network》,並帶來IEEE總部為該書專門製作的錄像帶,內容新穎、系統而全面。
第二次研討班於1995年11月在東南大學舉辦,主題是“神經網路信息處理系統”,結合召開國際神經網路與信號處理(NISP)學術會議,由美國S.Y.Kung教授、龍國柱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徐雷教授、何振亞擔任講員。學員一致認為結合國際會議辦班,能及時聽到會議專題報告和深入系統的講授,收益更大。
第三次研討班於2001年11月在東南大學舉辦,主題是“非線性信號處理與神經計算科學”,由美國馬里蘭大學James Lo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Lipo Wang(王立波)教授講課,內容涉及神經計算科學、混沌神經網路模型及其聯想記憶、混沌控制同步、混沌檢測與預測、混沌優化計算、小波與濾波器理論及編碼、盲源離法及演化計算理論等。
第四次研討班於2003年11月在東南大學舉辦,主題《神經自適應信號處理系統》,結合召開國際會議(ICNNSP’03),由韓國腦科學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S.Y.Lee教授,美國海軍作戰中心信息處理組主任H.H.Szu博士等國際著名學者講課。
3、出國訪問與講學
何振亞是國際知名學者,當他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時,總有周邊大學的教授邀請他去作訪問講座。1987年他在美國費城訪問了賓州大學,受系主任K.R.Laker教授和東大老校友顧毓琇教授的接待,應邀作了“自適應分塊信號處理的幾種演演算法”的學術報告。1989年6月,他訪問德國斯圖加特大學,視頻信息處理中心主任E.Luder教授接待,參觀和討論聯合培養博士后,作了“自適應濾波理論及快速演演算法”的學術報告(E.Luder教授多次訪問中國,認何振亞為在中國最好的朋友)。1989年9月,他訪問英國北愛爾蘭Belfast女皇大學,應系主任J.V.McCanny教授之邀,作了“變換域自適應濾波器設計和脈動陣列實現結構”的學術報告,McCanny教授給以高度評價,並即被特邀到國際VLSI陣列會議(愛爾蘭,Killarney)上宣讀了相關論文。1994年6月,他訪問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悉尼大學介紹了自適應濾波和譜估計的快速演演算法;7-9月訪問加拿大康迪戈大學,商談合作培養博士生后,作了“自適應神經網路模型和智能處理信息”的學術報告。1995年5-7月他訪問美國普渡大學,受到工學院院長R.C.Eberhart教授和校長的熱情接待,討論合作研究粒子群優化方法與演化規劃的結合,簽訂了協議書,作了“神經計算混沌神經網路”、“演化神經網路及其用作函數逼近”、“盲信號處理”等學術報告。
1997年9-10月何振亞訪問香港城市大學時,作了“神經計算及其應用”的學術報告;11-12月到紐西蘭Otago大學參加ICONIP’97會議,宣讀5篇論文,介紹中國神經網路研究進展,會後受奧克蘭大學電氣電子系主任J.T.Boys教授邀請作訪問講座,介紹了自適應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1999年9月他與楊綠溪教授去韓國參加IEEE TENCON’99會議后,訪問了浦項工科大學,在討論兩校合作事宜后,作了“盲信號處理理論與應用”的學術報告,繼而受邀在韓國科學技術院腦科學研究所組織的大型學術報告會上主講了“盲信源分離及盲信號處理應用”。2000年在他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越南國立大學和海防事大學時,講授了“神經計算科學及智能信息處理”等。2001年訪問日本的東京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早稻田大學、新瀉工科大學、新瀉大學、京都大學、會津大學、日本腦科學研究所時,也都受邀作了相關的學術報告。2002年5月,他訪問夏威夷大學作了“混沌網路智能信息處理理論與應用”的學術報告。2004年5月,他出席在加拿大Montreal召開的ICASSP’04會議后,訪問Concordia大學作了“盲源分離及其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
4、社會學術活動
何振亞長期積極參加國內社會學術活動,先後擔任中國神經網路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信號處理學會副主任、全國電路與系統學會信號處理與神經網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電子學會線路與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主委、IEEE CAS (Shanghai) Chapter主席。IEEE CAS學會盲信號處理專委會委員。
何振亞是《通信學報》常務編委、《信號處理》學報編委會副主委、《電子與信息學報》編委、《電絡與系統學報》編委、《數據採集處理》編委主委兼主編、國際學報《Circuits, Systems and Computers》副主編、國際學報《Multidimension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副主編,以及IEEE的Trans. on Neural Network,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和Trans. on Circuit and Systems等國際刊物的論文評審人。他還連續三屆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信息科學部電子學與信息學科的項目評審組評委,現為香港特區政府高校科學研究基金會評委。
何振亞還被聘為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東船舶工業學院、蘇州大學、汕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合肥電子工業學院、武漢鋼鐵學院、江漢石油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兼職教授,以及香港理大學的顧問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他每年都要抽時間到幾所高校訪問講學,關心這些學校的學科建設。
何振亞老師一兩事
何老來我們辦公室很多次,主要是來辦出國的事情。第一次辦時,我不認識他,當然,他也不認識我。我一看名字才知這老先後就是何振亞。臨走時,我說:“你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下次讓你的研究生來辦吧!”。他回過頭來說:“研究生是來做學問的,不是來跑腿的。
有一次我去學校財務處,又碰到何先生,我又對他說:”來財務處要爬三層樓呢,你怎麼不叫研究生來呢?”,他笑笑對我說:“研究生是來學習的,不是來路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