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孚

康永孚

康永孚,礦床地質學家,中國鎢礦地質勘探工作的開拓者。他主持並參加江西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等大型鎢礦地質勘探工作,總結了南嶺地區鎢礦成礦規律和勘探經驗,建立了中國鎢礦床分類體系,為中國鎢礦勘查和礦床地質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簡介


康永孚
康永孚
康永孚,高級工程師。山西平定人。194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地理系。曾任國民黨政府經濟部甘青金礦籌備處助理工程師、河南龍門煤礦局技術員、資源委員會江西鎢錫公司助理工程師。建國后,歷任冶金部湖南地質勘探公司工程師、冶金部地質研究所所長、北京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第三十二屆理事、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理事。組織領導了江西西華山、大吉山巋美山鎢礦地質勘探工作,查明了儲量。撰有《中國南部黑鎢礦脈 狀礦床的地質與勘探》、《鎢的地球化學與礦床類型》等論文。

人物簡歷


1913年6月2日 生於山西省平定縣。
1936~1937年 肄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
1939~1942年 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地理系。
康永孚
康永孚
1942~1944年 任甘肅榆中經濟部甘青金礦籌備處技術員、副工程師。
1945年 任河南開封黃河水利工程專科學校講師。
1947年 任河南洛陽龍門煤礦局技術員。
1948年 任資源委員會江西鎢錫公司助理工程師。
1949年 任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工程師。
1953年 任贛南粵北地質大隊副總工程師、重工業部地質局湖南分局工程師。
1956年 任冶金部湖南地質勘探公司副經理兼副總工程師。
1962年 任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副所長。
1971年 任冶金部桂林冶金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1979年 任首都鋼鐵公司地質勘探公司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0年 任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質研究所所長。
1984年 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技術顧問。

生平


康永孚
康永孚
康永孚,1913年6月2日出生於山西省平定縣。由於家境貧寒,讀書時斷時續。1929年考入平定初中,畢業后入太原市省立高中。1935年畢業,赴運城郵局工作,積蓄川資學費,於1936年8月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
康永孚青年時期,深受抗日愛國思想影響,選擇“科學救國”的道路。當時他受山西盛產煤鐵的啟發,立志學地質開發礦業。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華北淪陷,隨即到武漢參加李默庵所部14軍戰地工作團,轉戰太行和太岳山脈之間做宣傳抗日工作。1938年到甘肅平涼中學任教。1939年7月入西北大學地質地理系繼續求學並發表了《陝甘煤礦業及其改良芻議》論文。1942年6月畢業,答辯通過論文《漢中上游階地形成條件和礦產分佈》。1942年8月~1944年12月到甘肅榆中經濟部甘青金礦籌備處任技術員、副工程師。1945年他在河南開封黃河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任講師,編著出版了《實用地質學》一書。1947年在洛陽龍門煤礦局任技術員。1948年到江西鎢錫公司任助理工程師,在武功山礦場做采鎢工作。
他曾任贛州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助理工程師、副工程師、工程師,贛南粵北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副總工程師,重工業部地質局湖南分局工程師、冶金部湖南地質勘探公司副經理兼副總工程師。1950年由於他在大吉山鎢礦探獲了大型鎢礦脈,1952年從副工程師被破格晉陞為三級工程師。1953年又因主持並參加贛南鎢礦勘探工作成績突出,於1954年被評為湖南地質分局甲等勞動模範、1955年評為特等勞動模範。1956年康永孚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選為先進工作者,出席了在京召開的冶金部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和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大會。
康永孚
康永孚
在贛南地區結束大規模勘探工作后,為了展望華南地區鎢礦開發前景,1962年康永孚帶隊到華南廣大地區進行調查,為60年代至70年代規劃鎢礦普查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礎。
從1962~1988年康永孚先後任冶金部北京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冶金部桂林冶金地質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技術顧問。他積極從事學術活動,曾被選為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常務理事、名譽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中國金屬學會理事,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常務理事及地質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康永孚40多年來,為祖國開發鎢礦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地質勘探和礦床地質研究,為振興中國鎢業,開發礦產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

地質勘探


康永孚
康永孚
鎢礦是一種具有戰略地位的礦產資源。中國南嶺地區鎢礦蘊藏豐富,馳名中外。1950年國家急需鎢砂出口,單靠當時民窿(民工采鎢的坑道)增產是不可能的。經中南有色局江西分局研究,決定在國營礦山中增加採礦工作面,並選中了大吉山西平窿之下,確定適當地點開鑿下西平窿,同時派康永孚前去調查。當時這裡沒有經過正規地形測量,沒有一份完整的地形地質圖。他到達大吉山之後,跑遍了山嶺溝壑,詳細地觀察了岩石、礦脈露頭和控礦構造,並冒著生命危險鑽進大大小小的民窿坑道進行地質調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寫出調查報告,建議在西平窿之下約60米處開鑿下西平窿。分局領導研究採納了他的建議,並設計施工數百米坑道,找到了大而富的礦脈。這次探礦取得的突破,不僅為當時大吉山鎢礦產增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也為後來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為振興鎢業,開發贛南、粵北、湖南鎢礦資源,1952-1953年重工業部同地質部聯合組建贛南粵北地質大隊,下設11個勘探隊。康永孚任副總工程師,負責贛南鎢礦的地質勘探工作。
1953年國家將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三個大型鎢礦山列入156項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為此必須進行正規的地質勘控工作,重工業部和地質部調集各地技術力量,雲集贛南地區,開動了數十台鑽機。這種由地質、測繪、水文、鑽探等多種專業人才聯合進行的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在當時是前所未有的。康永孚作為三個礦山勘探的主持者,深感責任重大。他深入第一線同廣大勘探隊員在艱苦條件下奮發工作,許多節假日都是在野外度過的,沒有離開勘探第一線。一次由韶關贛州途中翻車遇險,但一出醫院后就又趕到大吉山工作。康永孚這種艱苦奮鬥、頑強拼博的精神,倍受人們稱譽。特別是他鑽研鎢礦成礦理論和蘇聯勘探方法,重視野外工作實踐,親手獲取第一手資料,解決了當時不少技術難題。如三個礦床勘探網密度的選定、礦床勘探型劃分、高品位樣品處理以及礦體圈定和儲量計算方法等問題,都是同各隊總工程師和勘探隊員們共同研究並經典型示範加以解決的。當時,他發表了對勘探工作頗有指導意義的文章《學習蘇聯先進勘探方法對於處理高品位樣品的體會》,還編寫了鎢礦地質與找礦等技術方法讀物,供各隊參考使用。
經過3年的大規模地質勘探工作,他按時完成了三個大型鎢礦床的地質勘探任務,提交了地質勘探儲量報告書,.經國家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作為採選冶建廠設計的依據。這是中國鎢礦進行正規地質勘探工作的第一批地質勘探儲量報告,而且勘探速度很快,經驗可貴。
中華瑰寶——鎢礦,是中國富有的優勢礦產資源,如今無論儲量、產量、貿易量均居世界首位。歷史記錄了50年代在南嶺地區進行鎢礦地質勘探的開拓者莫柱孫、李洪謨、康永孚、苗樹屏、劉連捷等地質學家同廣大勘探隊員奮發圖強,成功地勘探了大吉山、西華山、巋美山、盤古山“四大名山”鎢礦和一批中小型礦床。他們的業績將永記在中國鎢業發展史冊上。

成礦規律


康永孚
康永孚
50年代末期,贛南、湘南、粵北的鎢礦勘探工作相繼完成。為了總結南嶺地區的鎢礦勘探經驗和礦床地質研究成果,1958年莫柱孫、李洪謨、康永孚合著《中國南部鎢礦工業類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總結》。同時,又由康永孚組織了湖南、江西、廣東三個地質分局的22名地質工作者,編著了《中國南部黑鎢礦脈狀礦床的地質與勘探》。
這兩部專著,是中國廣大地質工作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對世界著名的南嶺鎢礦進行勘探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總結了大型、特大型鎢礦床的成礦理論和地質勘探工作經驗。書中從區域地質、成礦規律、礦床工業類型、勘探類型、普查找礦標誌、勘探方法、原始資料編錄、儲量計算以至報告書的編寫等各方面,均做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具有可操作性的特點,頗有實用價值。在專著出版之際,康永孚還發表了《中南地區十年來鎢礦地質勘探工作成就和基本經驗》文章,回顧中南地區鎢礦勘探工作過程和10年來廣大地質工作者艱苦奮鬥,共同取得的成果;總結了中南地區鎢礦成礦規律,劃分出三大成礦區域,即閩粵鎢錫鋁成礦區、贛湘桂鎢錫鉬鉍多金屬成礦區、湘桂鎢錫銻金成礦區;文中還介紹了地質勘探經驗以及地質勘探經濟分析方法等,至今仍有參考意義。
這兩部鎢礦專著和文章,不僅在華南鎢礦成礦理論和礦床工業類型劃分上有所創新,而且對華南鎢礦若干地區的勘查與開發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使一些礦山探明的儲量不斷增加,擴大了開發前景,並發現了一批新的礦床。如江西於都黃沙鎢礦,原來為盤古山鎢礦的一個坑口,勘探隊用坑鑽結合方法發現了芭蕉坑隱伏的高品位大礦脈;江西大余漂塘鎢礦,原為一個細脈帶礦床,經勘探發現下部細脈合併成為品位較富的大脈鎢礦;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也相繼發現了大中型鎢礦床。

分類體系


礦床分類是反映人類對礦床成因和形成過程認識的高度概括,對了解成礦作用的本質和指導生產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是國內外礦床地質學家一直重視的研究課題。
康永孚對鎢礦床的分類研究,經歷了四次發展,一次比一次深入、合理、科學,是在長期從事礦床地質研究和勘探工作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和發展起來的。50年代末,他在《中國南部鎢礦工業類型和勘探方法的初步總結》專著中,根據斯米爾諾夫提出的“礦系”概念,即按礦物成分、礦石結構構造和成因相似的礦床總和,將原生鎢礦床劃分為偉晶岩黑鎢礦石英白鎢礦石英三大“礦系”;在各礦系之下,又根據礦床成礦特徵,分為若干礦床類型。第二次分類研究,是在《中國南部黑鎢礦脈狀礦床的地質與勘探》專著中,在“礦系”基礎上,考慮了礦脈產出形態、礦物共生組合,礦石結構構造和有用金屬礦物分佈規律以及工業利用的生產技術經濟指標等,進行礦床工業類型劃分,發展了“礦系”分類方案。將鎢礦床劃分為熱液石英—黑鎢礦系、熱液石英—白鎢礦系、矽卡岩白鎢礦系、偉晶岩礦系及砂礦床,並在各“礦系”之下又劃分出若干礦床類型。這兩次鎢礦床類型的劃分,是在南嶺地區勘探鎢礦時總結出來的,對當時地質勘探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礦床研究


康永孚從60年代到80年代主要從事科研組織領導工作,是冶金地質和有色地質系統的礦床研究的學術帶頭人。他積極參與組織全國性的礦床地質學術活動,創辦《礦床地質》刊物,組織編著《中國礦床》專著,制訂礦床地質研究方向,擬訂重大研究課題,引導冶金和有色地質系統的金屬“礦床研究,培養科技人才,指導重大研究課題和國家攻關項目。
1964年康永孚根據冶金地質工作的性質、目的、任務提出礦床地質研究的主要課題和任務:一是為保證冶金工業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需要,應以適當力量研究有色金屬和煉製各種合金鋼所需要的稀有金屬,以及發展尖端工業所需要的一些貴重缺門金屬礦種,將其作為礦床地質研究的主要對象;二是為保證生產礦山持續生產,開展隱伏礦床研究,進行深部找礦尋找盲礦體和隱伏礦床;三是在無生產礦山的成礦有利地帶和礦點集中區進行成礦預測研究,編製大中比例尺的礦田構造圖、成礦預測圖。實踐證明,這些意見不僅指導了當時礦床地質工作,而且對現在礦床地質研究和找礦勘探仍有重要指導意義。
康永孚思維敏銳,善於吸收學術新思想,推動礦床地質研究。60年代至70年代,國際地球科學研究飛躍發展,板塊構造學說風起雲湧。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尹贊勛於1971年率先將這一學說理論介紹給中國地質學界,康永孚立即進行消化研究。從1972年到1975年間,先後在湖南地質勘探公司、長春冶金地質專科學校高級地質學習班以及冶金地質專業會議上,多次介紹板塊學說並倡導用板塊理論研究礦床,開展區域成礦預測。在冶金和有色地質部門傳播、應用板塊學說起到了先導作用。山地質工作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的文章,引導礦山地質工作者重視礦山礦床地質研究,開展礦山二輪找礦工作;加強礦山環境地質研究,倡導礦山復懇工作,恢復自然景觀,促進生態環境良好性循環。
康水孚為發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長期從事礦產勘查和礦床地質研究,尤其對鎢礦研究業績卓著。如今他雖年逾古稀,仍在伏案疾書,勤奮著述。1990年主編完成了《中國礦床》專著(中冊),1991年又發表了《中國鎢礦地質特徵、類型及其分佈》論文。他的座右銘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決心為振興中華,繁榮和發展中國地質科學事業奮鬥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