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馨

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張振馨,女,1942年生,漢族,浙江餘姚人。1965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醫療系(六年制),現為臨床流行病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美國《神經流行病》雜誌中國地區編委,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會副主任委員。

擅長語言障礙、神經流行病、帕金森病及痴獃等相關疾病的診治。

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現任臨床流行病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學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從醫37年,擅長語言障礙、神經流行病、帕金森病及痴獃等相關疾病的診治。在國內最早診斷並報告高鉀性周期麻痹,先天性副肌強直和帕金森疊加綜合征。
張振馨參加學術會議
張振馨參加學術會議
70年代,開始癲癇的診斷和治療的研究,首先報道國產硝基安定和氯硝安定對癲癇的治療作用。總結我院精神運動性癲癇、嬰兒痙攣和癲癇連續的臨床資料,分析糖尿病和連續狀態的關係,在1972年~1983年發表有關論文9篇。80年代初進行重症肌無力的研究,80年代中期致力於肝豆核變性和微量元素的研究,在我國開創硫酸鋅治療肝豆核變性。
80年代後期開始宏觀地研究神經系統疾病,主要為神經系統變性病、腦血管病和自身免疫病—多發性硬化和格林-巴利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研究。首先向世界其他國家介紹祖國醫學對帕金森病的認識,和1817年英國學者帕金森對本病的描述相比提早了數個世紀。近年來致力於中國格林-巴利綜合征的實質貢獻自己的力量。迄今為止在國內外已發表論文共40篇,並應邀和美國著名教授共同編寫《帕金森病的病因學》(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一書。
90年代以來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老年期痴獃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治療和預防的方法。此外領導全國四個城市在約5萬55歲以上居民中,進行痴獃的患病率、發病率、死亡率調查及研究疾病的危險因素和保護因素,以及遺傳因素在該病發生中的作用。參與國家“九·五”、“十·五”攻關項目、“863”重大研究項目、“CMB”項目以及多項國外合作項目的研究。為早日控制疾病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領導進行的4.2萬餘名老人的入戶調查表明,中國帕金森病和痴獃流行病學特徵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似,對沿用20多年的中國人帕金森病患病率做出重大修正。研究成果發表在Lancet和Arch Neurol等國內外著名期刊,併入選“2005年度中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被評為2006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
在協和醫院成立“記憶障礙和帕金森病研究中心”,為方便患者得到及時診治而開展預約門診。
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C)邀請擔任"向日葵關愛工程"特聘專家。
完成了國家“九·五”攻關課題“急性腦梗死早期治療臨床對照研究”並獲得榮譽證書。
擔任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教學工作,認真備課,帶教學生,並積極參加教學改革。為口腔系學生編寫的教學大綱得到了北京大學醫學部和學生的好評。

論文著作

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文章9篇,其中為第一作者的4篇;參編了專家門診叢書《神經系統疾病防治》一部。
應NIH邀請與國際著名學者共同編寫“Etiology of Parkinson’s disease”並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委託參與編寫“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獲得榮譽


2001年批准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參加活動
參加活動
曾兩次被評為北京醫科大學優秀教師。

社會活動


現任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ADI)中國分會副主席,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會副主任委員,英國“The Lancet”(柳葉刀)雜誌的審稿員,美國神經流行病雜誌編輯,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委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微循環學會神經變性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日常照
日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