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塢
梨花塢
梨花塢,位於保山市西南約3公里的九隆崗下,是清代尚書,保山人王宏祚所建,為保山的佛教聖地,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因其地勢四面凸出,中間凹下,又因種植有大片梨樹,每當春天梨花盛開,雪白如雲,如花似錦,而得名“梨花塢”。也叫大梨園。
相傳王宏祚富貴之後回鄉探親,在洞庭 湖遇險,觀音相救,又在九隆山指點前程。後來王在清廷做到了戶部、刑部、兵部尚書。為了感謝觀音而建此禪林偉院,內塑觀音大士像,以供世人朝拜。慈雲閣後有摩岩畫一壁,上繪觀音在雲儜立,王宏祚身著官服拱手遙拜,一馬配鞍悠閑啃草,此畫正可印證該傳說。近年新建的玉佛大殿供有三尊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玉坐佛,為稀世之寶。
塢內寺宇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有慈雲閣、藏經樓、月醉樓、卧雲樓、養雲池、雨花亭、韋馱殿等建築,錯落有致,環境清幽,為一方勝景。寺宇四周廣植花木,特別是每年二、三月間,梨花盛開,如雲似雪,清香四溢。碧溪兩岸,柳絲揚動,與梨花相互掩映,成了人們休閑覽勝的旅遊景點。寺中製作的“素席”,味美可口,享有盛名,深受遊客歡迎。每年農曆2月29日、6月19日、9月19日為觀音會,朝山進香者摩肩接踵。
梨花塢
梨花塢
據考證,王宏祚是歷代以來從保山出去在中央朝廷里所任官職最高的一個。現在歷史上已經久遠了,他身居朝中時,因懷念故土而倡導對家鄉治理所作的《滇南十義疏》,也隨歷史的遠去而被人們淡忘了,他給家鄉留下的只剩這個由他創建而又幾番破壞幾番修葺的梨花塢。
梨花塢
根據保山市志記載的關於王宏祚的歷史,他出身於保山城的一個官宦世家,字懋自,號玉銘,自幼博聞強記,明崇禎三年(1630年)考中舉人,任薊州知州,後來又任了戶部郎中。這些正史記載和傳說中的王宏祚故事相去甚遠。就在王宏祚中了舉人後的第十三個年頭,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絕望的自縊於萬歲山(景山)。這時期官吏大都因懼怕農民起義軍而四散逃跑。王宏祚卻在這兵荒馬亂中將明朝全國散亂的戶籍收拾保管了起來。誰知“天”變得快,李自成剛在京城裡呆了幾十天,屁股都還沒有熱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便以其父受追臟拷索和愛妾陳圓圓被掠為借口把清軍引入山海關。面對滿清大刀加糖塊的攻勢,湧現出了史可法等忠群愛國之士,但大部分明朝官員卻忘不了榮華貴,忘不了舒適的生活。何況多爾袞打出了“弔民伐罪”和“興滅斷絕”的旗號,把矛頭集中到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身上,准許前明官員“俱漢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於是大批的前明官員為了保住經多年苦讀四書五經才求得的舒適生活,開始剃髮束辨,王宏作便是這眾多官員中的一個。當然從今天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的角度來看,史可法等忠君愛國之士應大肆褒揚,但從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些剃髮束辮的前明官員也是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沒有什麼過錯。
梨花塢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當王宏祚仕途宏達之際,順治皇帝隱遁了,傳說是去了五台山出家,康熙帝即位。這時王宏祚面對新的主子不知所措,只得借口父母謝世故里,他要解官奔赴以示孝道。在宦海里搏遊了這麼多年的他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或許他當時還聽到了現在的一些稗官野史所寫的順治是被康熙所謀害這樣的傳說。康熙准奏,他便悄悄上路回保山了,傳說他只帶了一馬一夫。關於他這次從北京回保山,現在還流傳著兩個傳說。一個傳說說他在下關住店時曾遇到了一個從北京到保山(永昌)上任的知府大人,這位新知府作威作福,王宏祚便教訓了他。另一個傳說卻別有一番趣味。傳說王宏祚回到離保山城北關的接官亭半里處便下馬步行而來,以示對故土的尊敬。從保山出來迎接他的父老們卻故意慢騰騰地將他迎進接官亭,一齊向這位榮歸故里的王尚書磕頭問安。可在王宏祚還禮時卻發現這些父老雖都穿了長袍大褂,但誰也沒有穿褲子。他頓時羞愧滿面,心中明白自己原為明朝官員,後來卻作了清廷的尚書,這便是所謂的“二臣”,父老們不穿褲子來迎接他羞辱他,這是保山人民重氣節的表現。他趕忙誠懇謝罪,表示一定為老百姓辦實事,決不有損於家鄉的聲譽,這才得到了父老們的諒解。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也不無可能,因為從順治二年開始,滿州貴族就以征服者的姿態,實行了民族奴役和壓迫,強行剃髮束辮,提出“不隨本朝者,殺無赦”,並且進行了野蠻的掠人為奴和強行圈佔漢族土地的舉措,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於是許多漢族迫於生命和生計,剃髮束辮作了清朝的臣民,內心深處卻隱藏了一種對滿清的排斥心理,這種排斥應該包括對“變節”的前明官員。
景點圖片2
眼前的梨花塢,廟宇又得到了更好的修葺和擴建,變得更漂亮了。日光之下,琉璃瓦泛著黯淡的金光,清風吹來,飛檐上的風鈴聲回蕩在山塢里。可惜這曾又名叫“大梨園”的梨花塢,卻難得見到梨花了,山窪周圍的段柳亦成了“珍稀植物”,還好,來梨花塢的大多數人都是香客,很少會有人想起現在的“梨花塢”已經名不符實,更不用說昔時的美名“露灑隆陽”了。
何日才能再見到那滿塢的梨花,如雪一樣在清風中揚起,又如微露一樣灑去?
梨花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