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塢

梨花塢

梨花塢,位於保山市西南約3公里的九隆崗下,是清代尚書,保山人王宏祚所建,為保山的佛教聖地,已有300餘年的歷史。因其地勢四面凸出,中間凹下,又因種植有大片梨樹,每當春天梨花盛開,雪白如雲,如花似錦,而得名“梨花塢”。也叫大梨園。

簡介


相傳王宏祚富貴之後回鄉探親,在洞庭 湖遇險,觀音相救,又在九隆山指點前程。後來王在清廷做到了戶部、刑部、兵部尚書。為了感謝觀音而建此禪林偉院,內塑觀音大士像,以供世人朝拜。慈雲閣後有摩岩畫一壁,上繪觀音在雲儜立,王宏祚身著官服拱手遙拜,一馬配鞍悠閑啃草,此畫正可印證該傳說。近年新建的玉佛大殿供有三尊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玉坐佛,為稀世之寶。
塢內寺宇始建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有慈雲閣、藏經樓、月醉樓、卧雲樓、養雲池、雨花亭、韋馱殿等建築,錯落有致,環境清幽,為一方勝景。寺宇四周廣植花木,特別是每年二、三月間,梨花盛開,如雲似雪,清香四溢。碧溪兩岸,柳絲揚動,與梨花相互掩映,成了人們休閑覽勝的旅遊景點。寺中製作的“素席”,味美可口,享有盛名,深受遊客歡迎。每年農曆2月29日、6月19日、9月19日為觀音會,朝山進香者摩肩接踵。

景區介紹


梨花塢
梨花塢
梨花塢又名大梨園,塢中建有同名寺院,主建築慈雲閣層樓高 聳,飛檐翼然,古樸莊嚴,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安享人間香火之所;附屬建築藏經樓、讀畫樓、醉月樓、菩提樓、養雲池、雨花亭、瑞雪嶺等亭台樓閣皆依山構築,錯落有致而又此呼彼應地構成一個嚴整的建築群體。寺前一彎山溪如吟似奏。不住淙淙撒歡。昔時,溪畔梨柳成行,皆百年老木。每逢春風生暖的時節,滿塢梨花盛開,如棉似雪;株株垂柳拂堤,風緩枝柔,景色十分明麗,故有聯曰:“一樹梨花千點雪;兩堤楊柳萬窩絲。”如今,聯中景緻雖因樹枯時遷而不復存在。

景區遊覽


梨花塢
梨花塢
保山城西南的九隆崗下,新橋村背後的山塢里,一堵照壁向陽而立,照 壁上寫著一副對聯“一樹梨花千點雪,兩堤段柳萬窩絲”。這就是保山著名的風景點梨花塢,又名大梨園,曾被譽為“露灑隆陽”。走過照壁儼然可見幾間依山勢而建的廟宇,陽光之下,山風清習,廟宇的琉璃瓦泛著黯淡的金光,小小的山塢回蕩著廟宇飛檐上風鈴的聲音. 走進梨花塢的廟門,可見嵌著一塊石碑記載著一個人,逐文讀去,發現這個人非僧非尼,而是被保山人引以為榮的歷史名人:“永半朝”——王宏祚。
據考證,王宏祚是歷代以來從保山出去在中央朝廷里所任官職最高的一個。現在歷史上已經久遠了,他身居朝中時,因懷念故土而倡導對家鄉治理所作的《滇南十義疏》,也隨歷史的遠去而被人們淡忘了,他給家鄉留下的只剩這個由他創建而又幾番破壞幾番修葺的梨花塢。
梨花塢
梨花塢
在中國古代社會,大凡讀書成了氣候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是文曲星下世或者附會上一些神奇的傳說。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專制,讀書人為了維護讀書人的權威性,或為自己,或為同門,總之是為了告訴大多數沒有讀過書的人:天生我也,我就是比你們高貴!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專政,無論他出身多麼貧賤,一旦通過讀書成了氣候,就得擺出一副臭架子。保山民間傳說王宏祚幼年家貧,為人放牛,一日來到這山塢里見到了一位在懸崖下紡線的老婦人。一交談,頓時耳聰目聰慧,交談完畢那老婦人卻化一陣清煙去了,於是便認定那老人乃是觀音大士所化。還傳說他進京趕考途徑洞庭湖時,又得了 一位老婦人的贈書,便又認為這是觀音大士第二次恩寵他了。如此說來,王宏祚之所以能夠飛黃騰達,乃是因為他的命不凡,得到了觀音大士的恩寵照顧,而他回到這山塢里創建梨花塢寺廟則是為了報答觀音大士。現在廟宇后的山壁上嵌了一塊石碑,刻畫著觀音大士懸崖紡線圖,而圖中的王宏祚卻又成了一個牽著毛驢的老者,圖兩側鏤刻著1983年到梨花塢任住持的和尚比丘尼釋果全的敬聯“伏地受書識天賦,懸崖紡線織天機”。
根據保山市志記載的關於王宏祚的歷史,他出身於保山城的一個官宦世家,字懋自,號玉銘,自幼博聞強記,明崇禎三年(1630年)考中舉人,任薊州知州,後來又任了戶部郎中。這些正史記載和傳說中的王宏祚故事相去甚遠。就在王宏祚中了舉人後的第十三個年頭,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絕望的自縊於萬歲山(景山)。這時期官吏大都因懼怕農民起義軍而四散逃跑。王宏祚卻在這兵荒馬亂中將明朝全國散亂的戶籍收拾保管了起來。誰知“天”變得快,李自成剛在京城裡呆了幾十天,屁股都還沒有熱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便以其父受追臟拷索和愛妾陳圓圓被掠為借口把清軍引入山海關。面對滿清大刀加糖塊的攻勢,湧現出了史可法等忠群愛國之士,但大部分明朝官員卻忘不了榮華貴,忘不了舒適的生活。何況多爾袞打出了“弔民伐罪”和“興滅斷絕”的旗號,把矛頭集中到了李自成農民起義軍身上,准許前明官員“俱漢原官同滿官一體辦事”。於是大批的前明官員為了保住經多年苦讀四書五經才求得的舒適生活,開始剃髮束辨,王宏作便是這眾多官員中的一個。當然從今天宣傳愛國主義和民族氣節的角度來看,史可法等忠君愛國之士應大肆褒揚,但從中華民族大融合的歷史進程來看,這些剃髮束辮的前明官員也是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沒有什麼過錯。
梨花塢
梨花塢
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抓到一根稻草也會向上爬,更不用說有人為其搭了一個台階。大清順治元年(1644年),王宏祚任荷嵐兵首,總督吳孳昌派他負責籌劃軍餉。就在這時他捧出了在戰亂中收拾保管的戶籍,為滿清朝廷找到了徵收全國田賦的依據,第二年他便由總督李鑒推薦任了清朝廷的戶部朗中,又干起了老本行。只是世道變化,主子換了。可以說此時的王宏祚已經抓到了梯檔,他 深知主子正需要新的戶籍資料,馬上趁熱打鐵,把他在戰亂中所收集的一些關於田賦徭役的資料搬出來認真研究。並提出了他的見解:“民不苦供而苦雜派,法不立則吏不畏,吏不畏則民不安。閭閻菽帛之輸,朝廷悉知,則可以艱難成節儉;版籍賦稅之事,小民悉知之,則可以燭照絕侵漁,裁是賦役。一準萬曆間法例,晚末苛細巧取,盡芟除之,以為一代程式。”因此他進一步得到順治皇帝的賞識,開始受命主修清朝第一部關於國計民生的法典——《賦役全書》,從此他便扶搖直上,順治三年升為太僕寺少卿,六年任太僕寺卿、郎中,十年撰升為戶部侍郎。他就這麼一邊在宦海里撲騰著,一邊慢慢的修著他的《賦役全書》,只到十五年書才修成。這時他的動作快了,趕忙把書稿呈送給主子順治,請順治皇帝為他的書寫赦諭,順治皇帝一高興,便把他擢升為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十六年進太子太保。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當王宏祚仕途宏達之際,順治皇帝隱遁了,傳說是去了五台山出家,康熙帝即位。這時王宏祚面對新的主子不知所措,只得借口父母謝世故里,他要解官奔赴以示孝道。在宦海里搏遊了這麼多年的他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或許他當時還聽到了現在的一些稗官野史所寫的順治是被康熙所謀害這樣的傳說。康熙准奏,他便悄悄上路回保山了,傳說他只帶了一馬一夫。關於他這次從北京回保山,現在還流傳著兩個傳說。一個傳說說他在下關住店時曾遇到了一個從北京到保山(永昌)上任的知府大人,這位新知府作威作福,王宏祚便教訓了他。另一個傳說卻別有一番趣味。傳說王宏祚回到離保山城北關的接官亭半里處便下馬步行而來,以示對故土的尊敬。從保山出來迎接他的父老們卻故意慢騰騰地將他迎進接官亭,一齊向這位榮歸故里的王尚書磕頭問安。可在王宏祚還禮時卻發現這些父老雖都穿了長袍大褂,但誰也沒有穿褲子。他頓時羞愧滿面,心中明白自己原為明朝官員,後來卻作了清廷的尚書,這便是所謂的“二臣”,父老們不穿褲子來迎接他羞辱他,這是保山人民重氣節的表現。他趕忙誠懇謝罪,表示一定為老百姓辦實事,決不有損於家鄉的聲譽,這才得到了父老們的諒解。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也不無可能,因為從順治二年開始,滿州貴族就以征服者的姿態,實行了民族奴役和壓迫,強行剃髮束辮,提出“不隨本朝者,殺無赦”,並且進行了野蠻的掠人為奴和強行圈佔漢族土地的舉措,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於是許多漢族迫於生命和生計,剃髮束辮作了清朝的臣民,內心深處卻隱藏了一種對滿清的排斥心理,這種排斥應該包括對“變節”的前明官員。
景點圖片2
景點圖片2
王宏祚回來了,他便選了這梨樹和柳樹競相而長的山塢,在九隆崗第五峰半山 腰的蒼松翠柏中修建了梨花塢廟宇,在慈雲閣內雕塑了觀音大士的塑像,供世人朝拜。他這似乎是在為自己祈禱,清康熙三年(1664年),他又任了刑部尚書,八年任了兵部尚書。清朝設了六個部,他歷任了三個部的尚書,因為他是保山永昌人,便有了“永半朝”之稱。從王宏祚始建慈雲閣算起,梨花塢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就在這風雲變幻的三百多年裡,梨花塢經受了幾番破壞幾番修葺。就在王宏祚創建梨花塢230年後,即成豐十一年(1861年),因保山回漢鬥爭而被焚燒,后經保山城一個叫楊榮的老者和文生程紹伊相繼募修,於光緒年間得到重修和擴建。現在可見的山塢前的照壁上的楹聯就是程紹伊所撰。民國十八年(1929年)和二十五年又有兩次較大的修葺。到了文革時,梨花塢又成了被革除的對象,1968年左右廟內設施慘遭破壞。1969年被保山地區郵電局所佔用,被列為禁區。水泥柱、鐵絲網令人望而生畏。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佛教政策逐步落實,比丘尼釋里全來任住持后,靠社會各界和遊人投資又重修了梨花塢。
眼前的梨花塢,廟宇又得到了更好的修葺和擴建,變得更漂亮了。日光之下,琉璃瓦泛著黯淡的金光,清風吹來,飛檐上的風鈴聲回蕩在山塢里。可惜這曾又名叫“大梨園”的梨花塢,卻難得見到梨花了,山窪周圍的段柳亦成了“珍稀植物”,還好,來梨花塢的大多數人都是香客,很少會有人想起現在的“梨花塢”已經名不符實,更不用說昔時的美名“露灑隆陽”了。
何日才能再見到那滿塢的梨花,如雪一樣在清風中揚起,又如微露一樣灑去?
梨花塢
梨花塢
但這聯語及聯語描繪的瑰麗迷人的古塢情采,依然給人以無窮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