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中江經濟圈

珠中江經濟圈

珠中江陽經濟圈是指由珠海、中山、江門三市地處珠江口西岸的地區,珠中江經濟圈南連澳門,北接廣佛都市區,東通(港珠澳大橋)香港,西承粵西地區,扼西江黃金航道出海口,是廣東省的重要門戶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一極。珠中江三市地理上緊密相連,改革開放前同屬佛山地區,後分別獨立成為地級市行政區,歷來經濟社會生活緊密相融,具備緊密合作和一體化發展的良好基礎。氣候條件南亞熱帶與熱帶過度型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多雨。高等學府中山大學珠海校區香山大學五邑大學、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等。

陽江主動融入珠三角迎來新的歷史機遇!近日,《陽江市人民政府關於陽江市加入珠中江經濟圈的請示》獲省政府批複,批複原則同意陽江市按“3+1”(珠中江+陽江)模式參與經濟圈建設,同時建議陽江市與珠中江之間主要依託珠海—陽江對口幫扶,重點加強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建設、社會民生事業、區域環境治理等方面對接合作,逐步帶動經濟社會全面融合發展。

經濟基礎


,已形成一定的發展規模,整體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珠海逐步培育形成了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家電電氣、精密機械製造、生物醫藥和電力能源業等主導產業,經濟發展質量較高。中山經歷了傳統產業集群不斷升級,新興產業集群不斷產生的發展過程,形成了電子電器、五金家電、燈飾光源、裝備製造、健康醫藥、紡織服裝等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江門市在交通及海洋裝備、石油化工、電子信息、包裝印刷及紙製品、食品飲料,現代農業等方面基礎較好,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后發優勢。三市通過分工協作、錯位發展、優化布局,能夠打造區域共同市場,建立起一體化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自然環境


珠海、中山、江門三市的土地面積分別為1654平方公里、1800平方公里和9541平方公里。珠中江的地形地貌豐富、河網縱橫交錯、生態環境優良,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大都市經濟圈中具有明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勢。珠海已建成為一座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中山是著名的宜居城市,為高品質生活、為經濟可持續發展預留了足夠的資源和空間;江門是著名的園林城市,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比較豐富。在環境聯防聯治上的共識,有助於三市共建宜居宜業的優質生活圈。

歷史文化


珠中江地區文脈相承、人脈相聯,發源自香山地區(包括中山、珠海、澳門)的香山文化和“中國第一僑鄉”江門的獨特僑鄉文化,兩種中西交融痕迹明顯的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奠定了珠中江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市擁有眾多的歷史人文資源,為共同打響區域文化品牌和開發區域旅遊提供了雄厚的基礎。

交通網路


已建成的京珠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四條高速公路連接珠海、中山、江門三市。即將建成的廣珠西線高速全線、港珠澳大橋及其連接線以及遠期的中開高速將完善珠中江三市便利的高速公路網路。隨著廣珠城際軌道正式通車以及廣珠鐵路等軌道項目即將建成,填補了珠中江在鐵路交通上的空白,加強珠中江與周邊地區的交通銜接。

指導思想


根據《規劃綱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在積極推進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總體框架下,遵循“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原則,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創新合作機制,促進要素合理流動,重點在規劃統領、交通先行、對接港澳、服務粵西、產業協作、環境共治、科技交流、應急協同等八個方面開展緊密合作,全面提高區域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

合作重點


規劃統領

在省的統一協調下,加強三市之間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有關重大專項規劃的銜接,制定本區域發展規劃和實施策略,探索建立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劃和政策機制。

交通先行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共同推進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沿海鐵路、廣珠及廣佛珠城際軌道交通、廣珠西線高速等途經區域內的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完善區域城際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幹線網路,推動區域內海港空港資源的高效利用。加強珠三角西岸城市與廣佛肇、深莞惠經濟圈的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和合作,建設開放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對接港澳

充分發揮三市資源豐富、腹地廣闊的后發優勢,共同加強與港澳經濟合作,主動承接港澳現代服務業的擴張與城市功能的輻射,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區域經濟新格局。積極做好港珠澳大橋連接線的規劃建設,進一步深化與港澳合作,提升三市產業發展水平和服務港澳水平,為實踐“一國兩制”、維護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服務粵西

密切溝通粵西地區有關城市,服務帶動粵西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配合“雙轉移”工作,建立互助互補多元化的合作平台。推動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提升海港空港資源優勢,加快區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步伐,構築融合粵西在內的物流體系和製造業基地,逐步縮小珠江東西兩岸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促進全省的協調發展。

產業協作

發揮三市各自產業優勢,重點發展與區域定位和城市功能相適應的產業。加強三市產業協作,實現錯位發展,合理布局產業和項目,避免無序競爭和重複建設。支持區域內企業在高新技術產業、先進位造業、優勢傳統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廣泛開展合作。探索以旅遊業協作為突破口,整合三市旅遊資源,打造區域特色旅遊。構建區域服務和創新中心,加強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形成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環境共治

以水環境污染和空氣污染聯防聯治為突破口,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實現環境污染的共同治理,改善區域整體環境質量,率先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環境保護方面的信息共享,共同監測大氣污染和水域污染情況,及時通報環境保護信息。建立區域污染聯防聯治機制,加強相鄰生態功能區合作。推進西江流域、珠江河口及沿海區域的污染綜合治理,合力整治大型火電廠大氣污染物等區域污染,探索建立區域環保排放、收費、治理的統一標準。

科技交流

促進科技要素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動,構建開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撐有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區域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建設,提升區域基礎研發能力和技術開發能力。加強產學研合作,實現創新資源共享。深化創新產業合作,提升創新產業整體競爭力。實施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戰略合作,完善區域資金融通網路和金融服務體系,建立區域人才服務體系,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

應急協同

切實加強社會公共事務管理協作,建立緊急事務協調處理機制,加強三市在治安、疫情、食品藥品安全、突發環境安全事件和防災減災方面的應急協作共管。聯合建設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構建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合作情況


2013年是推進珠中江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一年。經過認真研究和協商,三市梳理篩選了包括合作規劃銜接、基礎設施對接、環境保護治理、產業發展協作、民生服務一體化等方面的26個合作項目。
在推進交通一體化方面,2013年將完成《珠中江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編製,加快推進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和香海路、中開高速公路等8條重點跨界道路建設,進一步完善跨界公交網路,以交通為先導推動珠中江經濟圈加快建設。
在環境共治方面,將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和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大力推進前山河三期工程治理,開展以電廠脫硝工程為重點的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生態景觀林帶,共同打造美麗宜居環境。
同時,將大力推進產業協作,以共建共享產業公共服務平台為突破口,引導珠中江產業一體化發展,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競爭有序、錯位融合的區域產業發展格局。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對接,以醫療社保服務對接工程和旅遊同城化工程為重點,進一步深化在教育、醫療、社保、文體、人才服務、應急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構建便利、優質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首屆珠中江草莓節開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