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0條詞條名為王建國的結果 展開
- 脫口秀演員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內地影視演員
-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 江蘇省常熟市委常委
- 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員
-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
- 天津市東麗區金鐘街道大畢庄村黨支部書記
- 北京大學教授
- 國家一級編劇
- 江蘇太倉市委副書記,太倉港管委會主任
- 鄂爾多斯市第四屆委員會主席
- 武漢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
- 山東省禹城市委常委、副市長
- 上海市閔行區華漕鎮副鎮長
- 焦作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中國農行天津南開支行黨委書記、行長
- 海軍裝備部部長
- 西咸新區秦漢新城黨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 原青海茫崖市委副書記、市長
- 山西呂梁孝義市人民政府原市長
- 東北電力大學副校長
-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
- 福建省泉州市紀委駐市城鄉規劃局紀檢組組長
- 廊坊市中醫醫院院長
- 黑龍江省美術家、書法家協會會員
- 江蘇省宿遷市原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
- 遼寧龍源風力發電有限公司檢修部副主任
- 山西鋅業集團董事長
-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
- 蘭州市城市投資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 高級工藝美術制壺師
- 銀川市林業技術推廣站原黨支部書記
- 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 秦皇島七中校長
- 青島農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副教授
- 中國石油湖北銷售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 嚴橋學校校長
- 大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吉林藝術學院教授
- 甘肅省委機要局總工程師
- 金東區政府副區長
- 甘肅經天地律師事務所律師
- 山西傳媒學院原院長
- 大眾日報社記者
- 安慶市水利局局長
- 開封市郊區經委副主任
- 內蒙古大學副研究員
- 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所所長
- 北京海淀區法院庭長
- 啟承轉合教練
- 大興區少年宮書畫部長
- 中國花鳥畫研究院副院長
- 昭通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秘書五科科長
- 山東世紀華都工程造價諮詢公司董事長
- 世界易經學會會員
- 工藝美術大師
-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火箭軍紀委紀律檢查局紀檢監察處正團職幹事
- 北大新市場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 現任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哲學部主任、教授
- 浙江工業大學教授
- 青海大學地質工程系副教授
- 中國音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 法學教授
- 茌平縣環保局副局長
- 甘谷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清遠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委員
- 《燕趙晚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 洛陽師範學院教授
- 呂梁市民用爆破器材專營總公司總經理
- 榮縣國家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嘉峪關市道路運輸管理局辦公室主任
- 天津市和平區建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 財政部農業司司長
- 廣東韶關梅花治超站原站長
- 石家莊市商務局副調研員
- 九江學院環境工程學院有機化學教研室主任
- 南開大學化學科學院副教授
- 淮陰工學院副教授
- 陽泉市住建局原紀檢組長、黨組成員
- 湖南省長沙籍烈士
- 解放軍第91中心醫院副主任醫師
-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
- 東海縣豐惠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社長
- 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蘭州市水務局調研員
- 攀枝花市西區美術家協會主席
- 華師大副教授,《社會主義研究》副主編
- 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技師
- 西安工業大學教授
- 江蘇省糧食局官員
- 電影假面具主演
- 浙江省人民檢察院職務犯罪預防處
- 石家莊市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委員
- 2016年7月“中國好人榜”入選者
- 東北財經大學圖書館副館長
- 八一電影製片廠軍教片攝影師
- 大興安嶺實驗中學工會主席兼年級主任
- 遼寧大學教授
- 邢台廣慈醫院執業醫師
- 武漢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
-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國家級先進個人
- 略陽縣馬蹄灣鎮副鎮長
- 河西學院音樂學院教師
- 中國地質大學教授
- 北京市文史館副館長
- 北京交管局某處副處長
- 山西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原副主任
- 西寧市供銷合作社聯合社原副主任
- 長江投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 巴州區水務局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站站長
- 煙台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
- 浙江財經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河南省人民政府參事
- 會寧縣東嵐山公墓管理所所長
- 首都最美志願者
- 河北省保定市紀委信訪室主任
- 石家莊市司法局黨組書記、局長
- 臨滄市雙江縣忙糯鄉黨委委員、專職維穩副書記
王建國
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員
王建國(又名王吉懷),原海南軍區副司令員。1910年生於山西省忻縣(今忻州市)北趙村一個貧民家庭,從小生活比較艱苦。
目錄
其父王福喜與其母盧二登有3男1女。兩位兄長建文、建明從小都在縣城學徒,當織布工人,全家支持王建國學習到高小畢業。30年代初,王建國與其二兄建明(又名王賢懷)在太原的同蒲鐵路工程處和晉華紗廠當工人,后經太原平民中學讀書的族弟王建猷引導,於1937年5月接受了山西犧盟會組織“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的抗日進步思想。其時,山西犧盟總部抽調180餘名特派員,分赴到各縣去開展工作。王建國和王建明於6月初返鄉,弟兄倆一齊參加了忻縣犧盟會的抗日活動。在犧盟特派員田震中(盧夢)、張國聲領導下,王建國走村串鄉動員進步青年,於七七事變前在本村率先組織王建猷、王建明、王子安、王文明、趙恩瑞等5名骨幹成員,積極準備投入抗日武裝鬥爭。七七事變后,北趙村已組建起全縣第一支武裝自衛隊,經縣犧盟會同意,在北趙村公所正式掛牌成立了忻縣一區武裝自衛大隊。王建國任大隊長,王建猷任指導員。縣犧盟會還發給20支步槍、幾十把大刀。不久,一區自衛隊便逐步發展壯大到40餘人。
忻口戰役后,一區自衛大隊又收繳了晉綏軍撤退時丟棄的部分武器。王建國奉命帶領全體隊員用兩匹騾子馱著武器彈藥,轉移至三交鎮與張國聲和120師工作組的孫占彪會合。此後,這支自衛隊受到了八路軍的直接關懷與指導,在忻、靜地區打了兩次游擊戰。隨後,王建國、王建明與王建猷等15人被派到岢嵐縣120師教導團學習。王建國與王建明在一深夜路過家鄉與親人辭行時,正值其父卧病在床,因時間緊急,弟兄二人與病榻中的父親相聚還不到1小時便匆匆離去。從此一別,直到全國解放前始終未曾和家人有過任何聯繫。鑒於黨對工人出身的幹部著重培養,王建國、王建明在教導團學習期間,在接受系統的政治、軍事訓練的同時,思想覺悟也提高得很快,1937年11月弟兄倆同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王建明1938年任120師特務團衛生隊指導員。1940年8月百團大戰時,因他日夜為傷員救護和防疫,不幸被傳染上疾病,病故於交城縣嶺上村,時年32歲。
王建國1938年11月隨120師到冀中平原,經歷了“五一”反掃蕩,後轉戰山東渤海區及冀南等地,堅持分散的游擊戰長達7年之久。最初,在平原地區,日軍的坦克、汽車到處橫行,使八路軍的優勢難以施展。1939年王建國調到大城縣大隊及游擊總隊任偵察股長。經過1939年冬和1940年春兩次大的反掃蕩,養成他特別注重掌握和分析敵情的習慣。1940年,他帶一個警衛連,掩護地委機關度過日軍的春季掃蕩,非但未受任何損失,反而使他積累了偵察敵情和打游擊戰的經驗。1942年夏季反掃蕩時,王建國任營長,軍分區第三組的偵察工作也全由他負責。開始,在敵占區邊沿活動,后因受到敵人合擊,又轉戰到冀南。因軍分區第一組全部受損,司令員、政委相繼犧牲。1942年8月,軍區部隊由山東返回冀中前,軍區首長委派王建國帶一個連沿途偵察並在運河設渡,接應主力通過。當時敵人五里一點線封鎖,人馬需從敵人的眼皮底下穿過,任務十分艱巨。為確保安全,王建國機智勇敢,精心策劃,指揮得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受到上級稱讚。隨後,王建國升任31團參謀長。此間,王建國直接指揮獻縣3次伏擊,消滅千餘名日偽軍;武強2次伏擊800餘敵軍;饒陽1次伏擊300餘敵軍。特別是在固安、牛馱伏擊中,以三、四個連的實力對付千人以上的敵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抗戰勝利后,於1945年9月王建國所在部隊,由軍區沙克司令員率領,全部出關,轉戰到東北開闢新解放區。王建國先在地方武裝指揮部任參謀長,1946年春撤出錦州后建立熱察分區,他協助地區工作隊在新惠、北票之間打開周圍200多里的局面。此後,王建國又調任獨立3團團長。1947年部隊擴編,王建國任17旅旅長。當時,部隊迅速擴大,供應全靠自己解決,加上剿匪作戰頻繁,時有凍死、凍傷戰士的情況。即便設法搞到了多餘的給養,也必須上交,如有隱瞞,軍黨委還要反這種無組織無紀律行為。1948年經過“五整一查”運動,王建國進一步明確了在革命隊伍里、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
1948年9月12日至10月26日,王建國參加了著名的遼瀋戰役。由他率領的部隊擔任塔山阻擊任務,這場阻擊戰打得異常激烈,部隊的傷亡很大,但王建國所帶的部隊始終堅守陣地,以局部的損失為解放全東北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8年12月5日至1949年1月31日,王建國在東野劉亞樓參謀長(天津前線司令員)的統一指揮下,提前人關參加了著名的平津戰役,由於自上而下認真履行了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實現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9年5月14日,王建國參加了東野一兵團下屬的強渡長江,解放華中重鎮漢口、漢陽和武昌的部分戰鬥任務。接著,王建國率部南下參加了湘粵贛剿匪及荊江分洪。全國解放后,王建國奉命到南京軍事院學習。
王建國(座椅一排右一)與朱德合照
王建國戎馬生涯50年,歷任區自衛大隊長、連長、政治指導員、營長、團參謀長、團長、旅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榆林守備區司令員、海南軍區副司令員、正軍職(老紅軍)湖南省政協第四屆委員。離休后,還擔任湖南省軍區湘潭干休所黨委書記。
王建國於1985年9月21日20時45分病逝於長沙陸軍第163醫院,享年76歲。湖南省軍區為王建國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他的骨灰盒安放在湖南革命陵園。
王建國的事迹於1989年編入《創立共和國的功臣》(湖南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