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角銀邊草肚皮
圍棋術語
“金角銀邊草肚皮”,圍棋術語,指的是圍棋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其效率也相應不同,角上圍得最多,邊上次之,中腹最不易圍空。這是一條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每局棋中都能遇到。
眾所周知,圍棋對局的勝負,最終決定於對局雙方所圍地域的多少。故此,為了能夠搶在對手前面多圍空,對局雙方通常都會先行搶佔棋子圍空效率最高的四個角,然後再進駐棋子圍空效率偏低的四條邊,最終雙方才會去爭奪棋子圍空效率最低的中腹。古代圍棋諺語中的“金角銀邊草肚皮”,實際上是在用通俗的語言向初學者表明上述的圍棋棋理。
這是用來比喻在棋盤各個部位圍取地域的不同價位。我們用圖解的方式給大家來釋疑,見圖中黑棋在角上、邊上及中腹各用了8個子圍空,角上圍了16目,邊圍了8目,中腹圍了4目。說明將棋子下在角部發揮的效率最高,邊則次之,中腹效率最低。因此,在通常的對局中,雙方總是先佔角部,然後拆邊,最後才向中腹進展。
金角銀邊草肚皮圖一
圖一:這是著名的“1、3、5”布局,其中1、2、3、5四步棋叫占空角,4、6叫掛角,10、11叫守角,7、8、9是為了防止對方夾。從這裡可以看到先角後邊的大致情況,沒有特別原因雙方都是輕易不肯向中腹走的。
金角銀邊草肚皮圖解
圖二(示意):黑在角上用八個子圍了12目,而在邊上要用十二個子才能圍12目,可是在中腹圍12目卻要用十八個子,這就可以看出在角上下子價值大的道理來。為什麼會出現這一現象呢?這就要說到棋盤邊的特性了,請看圖三:
圖三(示意):黑方在角上用兩個子可以吃住一個白子,在邊上要用三個子,在中腹必須用四個子才能吃一個。
這就說明了對方不能在角上入侵,否則容易被殲。那麼,盤邊就成了天然的屏障。
再看圖二,在角上圍空,只要圍兩邊,就象造房子靠著山省了兩道牆,也象兵在山區,守住隘口可以以一當兩。而在中腹圍空就象陳兵平原,必須四面築起工事來,自然費力多了。這就是金角銀邊草肚皮的理由。看過了圖三,我們也就懂得先佔角的一方為什麼易守,對方為什麼難攻了。得空多和易生存是圍棋中最基本的兩條原則。
金角銀邊草肚皮圖解
圖四(古譜):這是宋版《忘憂清樂集》所載孫策詔呂范弈棋局面,相傳是我國最早的弈譜。中國古代下棋都是用座子的,但即使如此,那時同樣是先從角上走起,後向邊上和中腹發展。全局共43手,是白棋先走,具體著法和近代已較接近,這說明金角銀邊草肚皮這一規律,很早就被弈家發現了。雖說這個譜不一定是真的,或者是後人假託,但即使是假,也在宋以前,距今也有千年。而且在東漢著名辭賦家班固、馬融的《弈旨》和《圍棋賦》中均提到“保角依旁”,亦是重視角和邊的佐證。
圖六(中國流):這是最新的布局。“中國流”布局也是由角向邊並向中腹發展的,但它稍有不同,就是不先角而提前向邊發展。
圖七(習題):在一個角空著的時候,有時也能遇到先在鄰角打個定式的情況,這時白該怎樣下呢?
圖八(本手):白1按定式走一手是本手,本手就是本分之著,或稱正著。但這樣黑2佔據了空角。
圖九(好):白1搶佔左邊空角,雖然違反了定式的常規,但由於空角價值大,黑2時,白3逼,得角空,是一種好想法。在定式中,該走的一手棋不走,一般說是損失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圖八中白1拆的價值比普通拆邊來得高。現在圖九成立,也說明了占角的價值比普通拆邊來得大,大到什麼程度呢?就和“勞逸有關”的拆邊差不多。
“金角銀邊草肚皮”是一般規律,但也是可以變通的,吳清源早年和日本本因坊秀哉的對局,就曾下過先走四四,後走三三,再走天元的著名布局,後來他創造的“新布局法”,更是十分強調向中腹發現的重要性。吳清源的探索,看上去打破了金角銀邊草肚皮的常識,實際上就重視棋子價值而言,卻是完全一致的。
“金角銀邊草肚皮”的中心是說明棋子的價值,它包含著豐富的棋理,是我們研究棋藝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