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武當劍法的結果 展開

武當劍法

武當劍法

武當劍法是武當是一套劍法,特點是快慢相兼,剛柔相含。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身帶劍,神形之中要做到形與意合,意與氣 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亦需要手、眼、身、法、步神形俱妙。

此劍法,行如蛟龍出水,靜若靈貓捕鼠,運動之中,手分陰陽,身藏八卦,步踏九宮,內合其氣,外合其形,是武當劍中的佼佼者,自古為武當山的鎮山之寶,秘傳之法。

簡介


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為兵器中之神,有君子之風。自古,行俠者佩劍而行,文雅高尚者佩劍,將軍統帥佩劍,由此可見劍是武術文化的精髓,是衡量功夫境界高深的尺碼。

劍在道教中


劍在道教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在道教的法事活動中,“劍”是降妖伏 魔的神物,在道教的傳 承意識上,“劍”又代表著“法”。劍代表著正氣,代表著決心。年輕道人外出雲遊、師父會 送他一把寶劍告誡他要緊記道教的風範,不受一切拖累,若遇俗世牽掛,應,當機立斷斬斷塵緣,後來,劍成了道人外出雲遊的必佩之物。劍在道教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時,有道教八仙之一、北五祖之一的呂洞賓被 稱之為“劍仙”。
“南尊武當,北崇少林”武當、少林是中華武術的兩大門宗,威振江湖的武當劍、少林棍自然 成了武當、少林南北功夫的代表 武當劍為輕兵器之類,其法以鉤、掛、點、挑、剌、撩、劈、為主,練習時要求劍隨身走,以 身帶劍,應用時要做到劍與身 合,身與氣合,氣與神合。

劍法種類


武當劍派劍法種類甚多,武當山主要以:太極劍、太乙玄門劍、九宮八卦劍、八仙劍、玄功劍、龍華劍等為主。太乙玄門劍是武當太乙門劍法。

源流


唐宋以來,道士攜劍成為風尚。“神仙”攜劍,不是飾物,劍者利器也,誅虎豹,逐盜賊之用。《全唐詩》有“昔年曾遇火龍君,一劍相傳伴此身”之句。火龍君是位道人,稱火龍真人。《宋史・隱逸傳・陳摶》記載:“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正史明白地肯定武當劍術與道教的淵源甚深。
元明武當丹士張三丰的詩詞散文集《雲水集・三十二歲北游》載:“幽冀重來感慨志,烏紗改作道人裝;明朝佩劍攜琴去,卻上西山望太行。”《悠悠歌》載:“悠悠歌,四十八歲空消磨,人生壽命能幾何?株守恆山十六載,燕趙往來成逝波。倒不如攜琴劍,整笠蓑,東走蓬萊唱道歌。”《大岳太和山志》載明朝官吏歌頌張三丰的詩歌中寫道:“希夷丹氣滿,邋遢劍光妍。”希夷指陳摶道士,邋遢即三豐,因其形狀邋遢故號邋遢張,嘗結廬於武當山。趙宋時,徽宗召之,因北方多匪,道路阻梗而不能進,祖師以劍飛擊之,群盜盡被殲滅,故此武當劍術聞名於天下,有“武當劍,少林棍”之稱。嗣後,至元順帝時,祖師在武當山收弟子八人,至嘉靖年問游浙江鄞縣四明山,續傳張松溪一人,前後共九人,形成三乘九派,張松溪列為下乘第九“丹”字派。故近代所傳武當丹派劍術即是“武當下乘丹字派第九派”的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