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虎關

殺虎關

殺虎關古稱參合口,唐朝稱白狼關,宋朝稱牙狼關。明朝為了抵禦蒙古瓦刺南侵,多次從此口出兵征戰,故而起名“殺胡口”。自從明朝隆慶五年,蒙漢“互市”以來,化干戈為玉帛,殺胡堡、得勝堡、新平堡(天鎮)馬市重新開放,為了緩和民族矛盾,遂改名為“殺虎口徠“。

影響


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建土堡,萬曆二年用磚包築堡牆,方圓二里,高三丈五尺,南門一座。萬曆四十三年又築新堡一座,並於兩堡中間,門東西築牆,將新舊兩堡合二為一,前後左右開門四座,周圍五百四十丈,計三里。新舊兩堡相依,北面通往內蒙,設有柵門,恰與萬里長城之城頭堡相連,地勢十分險要。自從明王朝與蒙古靴靶部落議和通商以後,殺虎口又成為中原與塞外的集易中心,商賈輻揍,店鋪林立。

概述


殺虎口位於山西大同右玉縣西北35公里處,是外長城一個重要天然關口。它東臨塘子山,西側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廟頭山,萬里長城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個半圓形圍牆將殺虎口圍在裡邊,東西兩側山嶺崖陡壁立,蒼頭河由南向北貫穿其中,構成一道寬200多米,長3000多米的天然關隘。

歷史介紹


歷代王朝都在此屯兵遣將,設置防守。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建土堡,萬曆二年用磚包築堡牆,方圓二里,
高三丈五尺,南門一座。萬曆四十三年又築新堡一座,並於兩堡中間,門東西築牆,將新舊兩堡合二為一,前後左右開門四座,周圍五百四十丈,計三里。新舊兩堡相依,北面通往內蒙,設有柵門,恰與萬里長城之城頭堡相連,地勢十分險要。自從明王朝與蒙古靴靶部落議和通商以後,殺虎口又成為中原與塞外的集易中心,商賈輻揍,店鋪林立。
1925年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進駐“殺胡口”。是年馮玉祥任命其十三太保之一的韓多峰為殺胡關鎮守使。韓為了緩和民族矛盾,促進中原地區與塞外的貿易,遂依照自清朝以來慣用的俗稱,正式改名為“殺虎關”。殺虎口位於右玉縣西北35公里處,是外長城一個重要天然關口。它東臨塘子山,西側大堡山,北依雷公山、廟頭山,萬里長城由東北向西南延伸而去,像個半圓形圍牆將殺虎口圍在裡邊,東西兩側山嶺崖陡壁立,蒼頭河由南向北貫穿其中,構成一道寬200多米,長3000多米的天然關隘。歷代王朝都在此屯兵遣將,設置防守。
殺虎徠關
殺虎徠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