喃齋
一種民間習俗
喃齋,喃摩中的一個項目,是一種為超度去世的人做的法事的稱呼。
喃摩之祈福
以唱經為主要形式,通過鑼鼓、鈸、嗩吶、職業套裝等一系列道具來展開活動。
唱喃摩經的人則稱為喃摩佬。
喃摩經是融佛教、道教、儒家理論為一體的古代經典,內容涉及廣泛,涵蓋了天文、地理、農業、商業、建築、婚姻、生育、節日、方言、哲學、文學、舞蹈、工藝美術等方面。
古時,當人們在祭祀、嫁娶、修新房子、生小孩時等,請人來唱喃摩經,以圖吉利。
如果親人死了,則要請喃摩佬來喃齋,以超度亡魂。
喃齋,乃兩廣等地對喃摩佬為超度去世的人所做的法事的稱呼。整個喃齋流程包括準備祭文、造靈屋、開壇、請神、取沙、行鄉、過橋、散花、封官、十二行孝(或者十月懷胎)、破沙、八仙賀壽、分糧、化靈、送山等步驟。
當然,名目繁多的步驟中,有些是可以減免的。這取決於孝子們的要求。
喃齋道具:鑼鼓、鈸、嗩吶、職業套裝,神牌,引魂幡,香燭紙錢等。
祭文包含的內容有:死者的性別,歲數(虛歲),其生辰八字以及死時的時辰,死者所在地的土地所屬(即地址),如xxx大王xxx土地xxx村xxx小組,此乃陰司神界地址。
祭文的目的是稟告天地鬼神,為死者開身份證,簡介死者的事迹,祈求鬼神對死者的保佑。
靈屋
外表看像宮殿的樣子。
靈屋是給死者於陰間的財物。其衍生產品有紙做的牛、馬、人,
衣服、汽車以及其它陽間人所用的日常用品。
一切準備就緒,就開始開壇做法了。
開壇之後就是請神。如果喃摩佬以佛為主,則請三世佛;如果以道教為主,則請三清道祖。
又名取水。稟告河神,先用河水洗米,然後再取水回煮飯,此米是煮給死者吃的。
附近有寺廟的,去寺廟一趟,稟告寺廟的神靈。
拉一條長擺布,寓意過奈何橋。
散花原是想象中神仙鑾駕行儀的一部分。道教儀式常把醮壇幻化為神仙居處的瑤壇,存想自身為神仙臨壇弘道,因此,遂以散花作為頌讚神仙和幻化醮壇的儀式內容之一。
散花科是一種以讚頌香花,解除冤結、拔度亡靈的黃籙類科儀。舉行儀式時,在一長桌上陳列香花燈水果等五供以及花盤、米盤和古錢九枚供高功法師行儀使用。法師和眾職事自始至終坐於桌邊誦唱經文。經文包含由《返魂香贊》《太乙贊》《四頌花》《萬事休》《嘆人生》《嘆四季》《散奇花》《解冤結》等大段唱片語成,文詞優美。
實為封棺,即釘上棺材板。一般封官之前會讓死者親人看最後一次面容。
忌諱:正在睡覺的人會被叫起來。寓意是這個時候只有死者才有資格睡覺。
實為行十二孝,一年十二個月孝順的意思,有勸人行孝道的作用。很有儒教色彩。
此段流程是對男死者而設的,並且要求死者有兒女。
此乃對女死者而設,且要求死者有兒女。目的是紀念母親養育之苦。很有儒教色彩。
民謠有詩云:
正月懷胎在娘家,好比露水上了身,雖說不知影和信,大米白飲不思吞。
二月懷胎在娘身,行坐走路無精神,兩手做活莫得勁,腳趴手軟腦殼昏。
三月懷胎在娘身,時時刻刻象病人,口裡無味心煩悶,酸甜苦辣都難吞。
四月懷胎在娘身,黃皮寡瘦病沉沉,呼吸喘氣口難忍,千金重擔壓上身。
五月情胎在娘身,早晚不願出房門,整天只想床上困,煮飯挑水萬不能。
六月懷胎在娘身,上坡下坎不敢行,心想坡上走一陣,睡在床上難起身。
七月懷胎在娘身,縫衣補褲搞不成,冬天雪大又怕冷,總怕孩兒冷交心。
八月懷胎在娘身,想吃好食也不能,心想上街把館進,身上銀錢無半分。
九月懷胎在娘身,親戚有事去不成,心想娘家去探親,又恐孩兒路上生。
十月懷胎要臨盆,兒在肚內打翻身,娘昏兒活奔生命,千辛萬苦兒降生。
下地一尺零五寸,空起雙手見母親,穿戴二字無半分,紗線就未帶一根。
一年四季辛苦掙,為兒為女忙不停,不分暑熱和寒冷,睡半夜來起五更。
父母為兒盡責任,為了兒女操碎心,為兒受過切迫景,為女度過困難情。
父母辛勞難數清,父母恩情比海深,為人第一要孝順,奉勸各位記在心。
又名破獄,破地獄。打開十八層地獄,拯救亡靈。
內容是用碗之類的道具倒扣疊堆,擺出十八層地獄的場景,然後把碗挑翻。
寓意:把死者亡魂從地獄中解救出來。
此程式既是祝福死者的長壽,亦是祝福其親人的長壽。
給死者的糧食分封進瓦罐里。
另要分出部分給天地鬼神吃。
化靈
否則,死者會回魂來找他的遺物。
孝子孝女以及親朋送死者出門上山下葬。
喃齋是一種傳統民俗。雖然說潮流在變,但很多人還是遵循傳統,求的不是什麼迷信,而是為了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