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銘
王鼎銘
王鼎銘(1772-1832),字新之,號彝軒,清嶧縣郭里集(今棗莊市市中區西王莊)人,貢生出身,熟讀經書、兵家秘笈,善於工商經營,樂善好施。1810年捐納入內閣為中書科中書,1811年任山東嶧縣武狀元會考考官,1812年提拔為主考官。1829年(清道光九年)秋任湖南新田縣知縣。
王鼎銘為官期間一共變賣了三次田產。第一次賣地,是王鼎銘任中書科中書的時候。朝廷讓他到河南、安徽一帶巡庫。完成任務后,王鼎銘赴京復命。陳官俊問他這次巡庫怎麼樣?他說:“別提了,我賣了一百多畝地。”陳官俊說巡庫是個肥差,你怎麼還能賣地呢?王鼎銘說;“上頭給的錢根本不夠用,那麼多隨員的吃住開銷,不賣地怎麼解決?咱又不能給地方增加負擔。”
王鼎銘第二次賣地是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他到新田任知縣的時候,新田大旱,災情十分嚴重,老百姓逃荒要飯,流離失所。為此,他派人回家,變賣了自己的南洛北洛田產。之後,王鼎銘在新田沿途搭建粥棚,並在全縣農村廣建塘壩。在新田,至今還有很多以塘命名的村莊,可見當年修建的塘壩之多。
王鼎銘第三次賣地是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為了徹底解決新田的貧窮落後問題,解決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等問題,王鼎銘決心創辦童子軍和眾善堂。為解決這部分經費,王鼎銘除了在本縣籌集資金外,又派人到家鄉賣掉了蘭城店的土地。在“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一個封建官吏,不貪已是難能可貴,再把自己的家產賣掉,為老百姓辦事,恐怕古今少有。
道光九年(1829年)秋天,皇帝諭旨,授為湖南新田縣知縣。王鼎銘攜兩名隨從至湖南桂陽,當下便決定不穿官服,不抬轎,不吆喝,平民布衣,步行前去新田上任。微服入城,宿城隍廟,設誓神壇,誓為一方好官。入署,於大堂旁設帷幄自處,門吏非召不得入,民有訴訟可直呼而進。斷案秉公,有傳訊者,限時日令其自至。一切出於已手,以杜差役枉私。辦公倦怠,則伏案小憩,雖盛夏嚴冬亦不輟。外出辦事,帶一仆一役,自備飯食,不以擾民。勤於治事,嚴於自律,“清白端謹,載米而資宦囊,破金以周眾瘠,飭躬既廉,自奉尤薄”,“尤留心學校,加惠士林”,“縣試取錄公而明”,學風大振。為治理新田,王鼎銘親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字,鐫石而立於村墟。朔望讀法,民得自正。十年夏,新田旱飢,鼎銘下鄉視察災情,操勞於村墟,奔波于田間,或率民掘井自救,或呈請調糧撫恤,甚或為安民情而自械祈雨有應。且至一再變賣田產以賑濟,“坐是田產多耗”。為官三載,致使新田“陽回大地,萬戶皆春,修農政則家余菽粟,課女紅則遍地桑麻”。百姓感佩,人們將其政績編為歌謠傳唱,且將刻板印行,鼎銘力阻道:“君等曷將邑中利弊,確指直陳,使我不至失誤。如若所云,則聲聞過情,余滋愧矣!”。
道光十二年二月初,鼎銘應召赴省城,獲命升任山西潞安知州。適江華縣瑤民趙金龍起兵反清,將至新田。鼎銘慨然自當,欲待事件平息后再行履新。遂返回任所,“冒雪步入崗,遍歷瑤棚,諄諄譬諭”。復召瑤長,置酒勸諭,以安其心,又領鄉勇百餘守十字墟。時瑤民軍勢盛,鼎銘返城,遣散幕客,“亟喻士民逃,而朝服端坐以待,大書於幾曰:爾果與我新田為仇,當殺我,勿傷我百姓。”瑤軍駐城郊十五里之查林鋪,鼎銘復為前驅,聚各路鄉勇至距查林一里之窩塘,相持至暮,戰死百餘人。又於牯牛岡遇伏,鼎銘中炮落馬,身首異處而死。死後,入祀昭忠祠,授雲騎尉世職。其惠民事迹在湖南新田,山東嶧縣(今屬棗莊市)等地傳頌。
清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 年)二月,湖南江華縣瑤族首領趙金龍率眾起義。當時朝廷正準備選任王鼎銘為陝西潞安府知府,撫台將他招到省城長沙去商談任職一事。聞聽趙金龍率瑤民起義,王鼎銘顧不上與撫台細談,連忙回到新田縣。
為防止新田縣瑤民盲目跟從,王鼎銘不顧旅途勞累,遊走于山間瑤寨,勸說瑤民,使當地民心安定下來。還有個說法是,為了加快辦事效率,王鼎銘找了六個和他面貌相仿的人同時出動,遊說民眾。但沒過多久,趙金龍的人馬就逼近了城防較差的新田縣城。王鼎銘讓城內百姓到城外躲避,而自己卻穿好官服,端坐於大堂之上,靜候起義軍的到來,並在書案上大書:“爾果與我新田為仇,當殺我,勿傷我百姓。”王鼎銘還指著準備好的繩索對手下說:“城亡,吾舍此無別策矣!”
王鼎銘誓死如歸的舉動感動了當地百姓,大家紛紛報名參戰。第二天,王鼎銘就集結了一萬多人的隊伍。眾人兵分四路,合擊駐紮在距縣城不遠的查林鋪的趙金龍部。戰鬥中,王鼎銘身先士卒,騎馬沖在隊伍的前列。當行進到距查林鋪幾里遠的牯牛崗時,王鼎銘察覺四周沒有動靜,料有伏兵,趕忙止住兵馬。果然,伏兵四起,趙金龍的部隊將王鼎銘帶領的鄉勇官兵圍困。趙金龍部平日訓練有素,並久經沙場,而王鼎銘的鄉勇官兵大部分都是新招募來的,多不習戰,匆忙對陣,立即潰不成軍。
王鼎銘看到鄉勇官兵死傷眾多,親自持刀上陣,不料被起義軍的炮火擊中,受傷落馬。王鼎銘被擒獲。他們挖去了他的雙眼,又割下他的首級,揚長而去。
趙金龍的部隊攻下新田縣城后不久就撤走了,百姓們慌忙尋找遇害的王鼎銘,在窩塘找到了他的首級,在牯牛崗尋到了他的屍體,抬回城隍廟焚香哭拜,以禮成殮。之後,王鼎銘的親屬趕往新田縣處理喪事。后歷時 93天,家人將王鼎銘的靈柩送回故鄉,安葬在了市中區西王莊鎮趙莊村北。
王鼎銘去世后,道光皇帝連下四道聖旨褒獎他、他的妻子,以及他早已仙逝的父母。道光皇帝稱讚他“學通載籍,文武兼備。珥筆生華,會賦窈窕之章。金戈凝霜,堪作干城之寄”。
數年後,新田縣人民自發為他修建王公祠堂。直到 1937年,新田縣人還在王公祠里對他進行隆重的公祭。 1986年,新田縣編修縣誌,雖然新田人文薈萃,名人輩出,該縣卻把百年多前的一個山東人王鼎銘列為人物誌第一人。
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七中義三》記載:“王鼎銘,字新之,山東嶧縣人。由廩貢官中書,除湖南新田知縣。道光九年蒞任……十二年正月,江華瑤匪趙金龍亂作……越日,桂陽之臨泰、大富等鄉復集二萬人,鼎銘身先策馬出城南,誓大創之。……鼎銘殿後時,……鞭馬使疾馳。回身舞刀捍賊,……鼎銘四顧慟曰:“奈何殺我百姓?”中炮落馬,剜兩目,身首異地。邑人得而攢之,越九十二日始改斂,面如生。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湖南江華瑤族首領聚集瑤民起事叛亂,王鼎銘聞訊,急從省城趕回新田。新田的瑤民民已被煽動,情勢緊張。二月二十日,趙金隴率叛軍浩浩蕩蕩殺入新田縣境內,外圍村寨煙火連天,人心恐慌。城中諸多百姓爭恐逃竄。王鼎銘憂心如焚,立刻決定自己前去會晤叛軍頭領趙金隴,為阻止屠殺老百姓。途徑離查林鋪約兩公里的牯牛崗時,被擒斬首。
憑弔題詞
勤政新田去不回,德傳後裔見英徽。
忠魂已共長風遠,治世還讀六字碑。
2、有感王公詞五首
王公墓(夢紅樓)
幾多曲折幾多情,初衷無意苦留銘,
小可頓憐生。冷處偏佳,
瑤寨怒號驚靈。孤立馬背夢難成,
平聽號角聲,一捋飄須金猶在,
挾卧良心終。
賣田(虞美人)
桑麻姿擺田不薄,片片賣兩洛。
官家賣田為近官?不道轄民死疾盡為旱。
蘭城望秋急賣場,主僕淚兩行。
為伊化作讀書聲,長向衙內朝鼓伴暮鍾。
六字碑(採桑子)
天理國法人情碑,鬧市作證。
眾手扶明,印入新田伴東風。
誰恰千里峰翁瘦,也為操行。
不及心稱,奈何落紅換民生。
上任(如夢令)
正是徒步新田,落花紅冷三年,
花甲一歲含,瑤事煙波留戀。
誰憐?誰憐?從此馬革壯還。
憶王公(憶江南)
瞻公績,源於少年時。
燈伴劍舞兩相知,暗宦何掩太平世。
抱道終不棄。
一腔血,花甲未曾遲。天上人間民為善,
子儒經道盡老吏。心滿夕不凄。
(作者:楊茂啟 系一代廉吏王鼎銘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