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面之城
2001年寧肯創作的長篇小說
《蒙面之城》是寧肯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發表於2001年。
《蒙面之城》描寫青年馬格在北京、秦嶺、西藏、深圳的流浪之旅。作者從流浪之旅中演繹了馬格內心的迷茫以及他與現實社會的衝突。
小說塑造了一個具有流浪氣質的馬格,他敢於拋開現實,浪跡四方,展現了現代人真實、探索、自重、自然、自信的靈魂高貴的一面。此外,這是一部奇特另類、畫面廣闊的小說,展示了北京、西藏、深圳等各地具有天壤之別又寄意深遠的地區生活畫卷,觸及人倫、情感、原始藝術、滅亡、地下音樂等方方面面。
《蒙面之城》講述了一個年僅17歲高中生的流浪故事,主人公馬格迷戀福爾摩斯、希區柯克,他用可笑的偵探眼光懷疑周圍的一切,秘密跟蹤教師、同窗以及四周一切可疑的人,但一無所得。最終他把疑心目光投向可疑的父親,並證實身為歷史學教授的父親並非他的親生父親,這使他拋棄高考,走出蒙面之城,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流浪生涯。從秦嶺到西藏,從西藏到深圳。他選擇了流浪,像野狼一樣生存,隨時隱沒於大地上勞動生息的人群之中,想要愛情的時候他去跟人決鬥,了斷情緣的時候他誓不回頭。
第一章 午門 | 第五章 冰川 | 第九章 地下室 |
第二章 岩畫 | 第六章 舊夢 | 第十章 紅方 |
第三章 西藏 | 第七章 情人 | 第十一章 時間 |
第四章 飛地 | 第八章 音樂 | 第十二章 結局或開始 |
1984—1986年,寧肯曾作為援藏教師在西藏拉薩郊外的中學工作生活三年的時間,這段生活經歷對寧肯心靈成長和文學創作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寧肯20世紀90年代的“新散文”,2000年的小說《蒙面之城》以及2005年小說《天·藏》都包含西藏的因素。
馬格
馬格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馬嘯風是北大教授,母親長期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在馬格的成長中缺少愛的呵護,他幾乎是在父親的威嚴陰影下長大的。馬格性格內向,平時寡言少語,除了波羅(朋友)之外幾乎沒有朋友,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足球,也不喜歡籃球,所有人多亂鬨哄的運動都不喜歡,只喜歡一個人的運動。他迷戀上福爾摩斯,幾乎到了狂熱的程度,用福爾摩斯式的懷疑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人,觀察世界。對“科學是犯罪的起源”這句福爾摩斯的話,馬格深信不疑。馬格認為周圍同學“他們根本沒有思想,每天像卡通一樣被可憐的老師或家長操縱,重複,永遠地重複自己,只有一個目標:大學。好像上了大學就他媽的一步登天到了天堂似的。其實他寧願下地獄也不想到什麼天堂”。從中可以看到馬格有獨立的人格,對人和社會已形成了明確的看法。他不願重複別人的生活,他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重新審視世界。
全書一直在討論的是一個“規則”和“體制”的問題。所謂的努力奮鬥,不過是別人價值觀下的走狗。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心甘情願成為社會和世俗的奴隸——而人們還不自知,因為每個人都這樣,這才是遊戲規則,遵守遊戲規則努力奮鬥的人就可以獲勝成功。而在“正常人”眼裡異常可笑的馬格,壓根就藐視這套全世界通用的遊戲規則,他要砸爛這遊戲規則,讓每個人看到“陳規”之外的另一種生命狀態。
現代社會的形象複製與馬格身上的原始力量常常處於衝突的狀態,在馬格的身上,讀者看到了對現代化生活的反思,對現代文明的反叛和抗爭,對自由心靈的執著追求。在《蒙面之城》中主人公馬格生活境遇的變化,是他不斷地追尋自我存在的意義、尋找自由的心靈家園的結果,可以說《蒙面之城》是一部心靈成長史。正是在對現代文明的質疑和對自由心靈的追求過程中,馬格與西藏相遇了。西藏質樸、簡單的生活方式,讓馬格獲得了來自心靈深處的愛情。馬格與果丹因西藏而相遇,因為心靈而相戀。馬格在西藏感受到一種自由而開闊的心胸,果丹的夢裡:“西藏的天空有時的確像一面鼓,總能聽到神秘的顫動,甚至來自月亮上的歌聲,不用音樂你就可以跳舞,那時我們享受那樣的時刻,那樣的無言,享受心靈的每一次跳動,享受風,馬群,早晨的露水,雲,夢中的河流,雪,哭聲……”西藏引發了生命深處的悸動,讓人享受著心靈的自由與快樂。在這裡,西藏的形象在作者的文學想象中被賦予了特別的意味,即它是擺脫了現代社會物質化生存方式的束縛,心靈自由的精神存在。
小說《蒙面之城》通過設置浪漫之旅這樣的情節,通過旅途上與各色人等的遭際,逐步展現馬格自由不羈的個性,通過浪漫之旅也使他獲得了藝術創造的真諦,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所以,作品的情節對塑造馬格的性格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沒有浪漫之旅的情節,馬格的性格就無從表現。這就克服了以往網路文學單純為取悅讀者,以消費、娛樂為目的,遊離人物性格,只追求曲折離奇情節的弊端。
《蒙面之城》的語言,豐贍、優美且富有哲理。作者描寫還陽界時,充分發揮想象力,從而引起讀者更豐富的聯想,這就是說,作者優美的語言文字既是發揮自己想象力的成果,又調動起讀者的想象力。小說對布達拉宮的描寫,寫出了這座聖殿既莊嚴、肅穆,又美輪美奐的恢宏景象,使人如親臨其境。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人物對話相當精彩,如杜楓這樣評價馬格:“他的音樂核心即是拒絕,沒有徹底的拒絕就沒有他的音樂,一個拒絕的靈魂同樣也應該為世人接受,因為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靈魂。”這樣的對話很耐人尋味,富有哲理。《蒙面之城》在文學語言上克服了網路文學常見的過於直白、粗鄙、低俗化的弊病,顯得較為高雅。
獲獎
《蒙面之城》獲2000年“全球中文網路最佳小說獎”,2001年“《當代》文學接力賽”總冠軍,2002年第二屆“老舍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