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突起狀乳頭狀組織,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一般都是在胃腸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偶然發現。“息肉”這一名稱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觀察到的隆起物。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或內科

併發症


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則較為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咽困難。

病因


● 胃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基因的改變。
● 環境因素。
● 感染,如幽門螺桿菌感染
● 損傷。

癥狀


● 早期息肉較小,大多無明顯的癥狀,一般在鋇餐造影、胃鏡檢查或其他原因手術時意外發現;息肉較大時,會出現上腹部隱痛不適、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表現,此外還會有一些其他的表現。

典型癥狀

● 上腹部隱痛不適或脹痛。
● 反酸。
● 打飽嗝。
● 噁心、嘔吐。

其他癥狀

● 黑糞。
● 嘔血。
● 吞咽困難。
● 乏力。
● 體重減輕。

檢查


● 診斷胃息肉主要的檢查方法有胃鏡檢查、X線鋇餐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胃鏡檢查

● 胃鏡檢查是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
● 可以清楚地看到胃黏膜的變化,以及息肉的形態、大小等。

X線鋇餐檢查

● 不能做胃鏡時,可能會做X線鋇餐檢查,可以檢測到息肉的大小、範圍,有助於診斷。

組織病理學檢查

●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以明確胃息肉的性質。

診斷


● 醫生一般通過詢問病史后,綜合考慮臨床表現,再結合X線鋇餐檢查、胃鏡檢查等的結果,就可以診斷胃息肉。
● 出現上腹部隱痛不適、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表現。
● 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腔內有類圓形充盈缺損,邊緣光滑,周圍胃黏膜正常。
● 胃鏡檢查發現圓形或半圓形隆起的腫物,表面光滑,與周圍胃黏膜類似,帶蒂或無蒂,單發或多發,大小不等。

鑒別診斷


● 胃息肉的癥狀與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疾病的癥狀相似。
● 出現上腹部不適、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表現時,不要自行診斷或用藥,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胃鏡檢查、X線鋇餐檢查等,可以排除其他疾病,明確診斷。

治療


● 胃息肉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內鏡治療,目的是切除息肉,預防息肉癌變;此外,還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內鏡治療

● 內鏡切除是治療胃息肉的首選方法,此方法簡便、損傷小、費用低、治療效果較好。常見的內鏡治療方法如下:
● 高頻電凝切除法
● 微波灼除法
● 激光法
● 尼龍絲及橡皮圈結紮法
● 氬離子凝固術

藥物治療

● 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某些胃息肉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因此,對於伴有幽門螺桿菌的胃息肉患者可根除幽門螺桿菌。
● 但某些胃息肉(如胃底腺息肉)根除幽門螺桿菌后可能變大。

手術治療

● 在出現以下病變時,要進行手術治療。
● 直徑大於2厘米的無蒂或廣基型息肉,內鏡治療困難。
● 癌變並且浸潤較深。

危害


● 上腹部不適、脹痛,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
● 少數胃息肉可能會引起消化道出血、幽門梗阻等現象。
● 少數胃息肉具有惡變傾向。

預后


● 胃息肉的治療效果與息肉的大小、性質、多少、是否積極進行治療等有關。
● 若為單發性良性小息肉,治療後效果較好,可以治癒。
● 在出現多發性大息肉時,治療效果較差。
● 發生癌變時可能會危及生命。

預防


● 注意飲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戒煙限酒。
● 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
● 保持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
● 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 有家族性息肉史的患者,要定期行胃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