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國土
數字國土
數字國土是支持構建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系統。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是國家,省,地,縣多級分散式系統,是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構建的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專業網。各地區的國土資源管理單位是全國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節點。擁有獨立運行的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單位的國土資源管理工作,其內容包括支持國土資源管理業務運作的應用系統和存儲圖文數據的資料庫兩大部分。同時,定期更新圖件和數據,保持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支持國土資源管理業務運作的應用系統在系統分析的基礎上設計和建設,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據單位的特點自行開發和擴充。系統包括國土資源規劃子系統,耕地保護子系統,地籍管理子系統,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統,礦產開發管理子系統,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子系統,地質環境管理子系統,地質勘察管理子系統,國土資源政策法規子系統和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子系統等。
國家級國土資源數據中心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支撐國土資源管理的地政、礦政兩大基礎資料庫管理體系和地學基礎資料庫體系。完成土地基礎資料庫5個,包括國家級、省級和5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規劃、1999-2002年5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全國土地利用遙感監測、建設項目用地等資料庫。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建設進展順利,已完成近700個市縣的建庫工作。完成礦產資源與地質環境基礎資料庫5個,包括國家級和省級礦產資源規劃、礦產資源儲量、礦業權、全國7000個大中型及部分小型礦產資源儲量空間資料庫。完成基礎地學資料庫24個,包括中小比例尺區域地質圖(全國1:20萬、全國1:250萬、全國1:50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系列、全國地質工作程度、礦產地、區域重力、地球化學、全國地質資料目錄等資料庫。圖文地質資料資料庫建設進展順利,完成了8000種重要圖文地質資料的數字化。基礎資料庫的建立和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為各級國土資源政務管理信息系統運行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示意圖
完成了7個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包括土地利用規劃、建設用地審批、礦產資源規劃、礦業權管理(包括探礦權、採礦權、油氣勘查開採)、礦產資源儲量登記統計、國土資源執法監察管理、國土資源綜合統計等主要業務應用系統建設;完成國土資源部電子政務基礎平台開發省級國土資源電子政務試點建設,並取得成功。部分國土資源主體業務初步實現了網上報批,為規範業務審批和業務管理奠定了基礎。
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已正式開通,相繼建成並運行了新聞網、虛擬辦事大廳和交易大廳、行政審批結果公告、礦業權評估機構公示、視頻點播系統、土地估價機構和人員信息公示系統,基本構建了應用服務體系和發布窗口。
國土資源主幹網與視頻會議系統初步建成。完成了部機關與37個節點單位的連接。中國地質調查局建立了與6個大區地調中心連接的兩級網路體系。完成了65項信息化標準的制定,《國土資源信息化標準化指南》和《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準》等一批標準已頒布實施,初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國土資源信息採集、處理和應用的信息化標準體系框架。
從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到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它所有的河流山川、城鎮鄉村正在按照1:400萬到1:5萬等越來越精確的比例尺濃縮到電腦之中。
“‘數字中國’不僅僅初具規模,而且正在從二維走向三維,變得越來越生動。”國家測繪局國土測繪司成果管理與應用處處長武文忠說。
截至2004年11月,歷時5年的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經過全國33個承建單位的努力,於上周通過竣工驗收,中國傳統測繪技術體系由此全面實現向數字化測繪技術體系的歷史性跨越。
在這一工程中,測繪部門已經建成了全國1:400萬、1:100萬、1:25萬資料庫,1:5萬資料庫將於明年建成,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幾十個城市的1:2000至1:500大比例尺地圖資料庫也相繼完工。
測繪專家介紹,把中國的地形、地貌、城市鄉村建成資料庫只是為“數字中國”搭建一個地理空間的基本框架,這是一個平台,其他的部門還可以按照這個框架把人口信息、生態信息等各種各樣的數據負載上去,從而形成一個豐富的“數字中國”。專家指出,這些信息所能構成的趨勢性分析不僅有利於國家的宏觀政策決策,而且對城市規劃、防洪減災等都有重要作用。
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政府地理信息系統研究中心裡,李成名所長向新華社記者展示了威海市1:500三維圖。在這個三維圖中大到威海市的山山水水和所有建築物,小到這座城市的每一株植物、每一盞路燈都得到了原貌重現。只需鍵入一個小區的名字,電腦會自動顯示這個小區每一位住戶的名字、籍貫、生日和身份證號碼,“這大大方便了公安機關的管理,以及他們對重點關注對象的掌控,”李成名說。
“滑鼠輕輕一劃,電腦就可以自動顯示這個城市任意一條街道的長和寬,電腦還可以任意的添加建築物,然後看看這個建築物是不是適合周圍的環境,是不是擋住其他建築物的採光,這個程序對於市政規劃會幫助很大,”李所長說。“北京市目前就有因為建築物採光被遮擋而鬧上法庭的案例,如果今後市政規劃時能用到這個‘數字城市’的技術,這種官司就可以避免了。”
由於把人口信息疊加進了三維圖中,電腦還可以自動分析出城市哪裡是人口居住密集區,那裡的醫院就應該有多少張床位,那裡的商場、幼兒園應該有多大規模,這也對城市規劃大有好處。
威海市的城市三維圖甚至對反恐和國家安全保障都有重要意義,武文忠說。用滑鼠點擊任意建築物的任意兩個窗戶,電腦會自動測算這兩扇窗后的人是不是可以互相窺見。
威海市的這個城市三維圖是由37個測繪工作者,歷時3個月,花費260萬完成的,總數據量17個G。英國諾丁翰大學的校長前來訪問時,認為這個城市三維圖是世界領先的,並邀請該研究所為倫敦製作類似的三維圖。目前中國東部的杭州、溫州、蘇州、義烏等經濟發達的城市都在構建自己的1:500城市三維圖。
由於目前國家只投資到1:5萬的資料庫建設,從1:500到1:1萬的城市或地區資料庫建設需要各省市財政負擔,所以中國“數字城市”、“數字地域”的完成可能還尚需時日,而且應該會是從東到西的逐步完成。
目前,為了“數字中國”的建設,測繪工作者已經拍了覆蓋全國的航片500萬張以上,已有衛星影像50多萬景,數據量達140TB,相當於8192個128MB的U盤。
1998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以後,國家還加快了對重點江河洪水防範區數字高程模型資料庫的建設。其中長江三峽的三維圖不僅風光迤邐,而且電腦可以自動測知任意一點的江水水位,和如果水位升高將有哪些地方會淹沒,三維圖還對三峽沿岸各名勝古迹的數據記載詳細,有利於對這些歷史遺跡的保護。而中國水庫的三維圖,不僅詳盡顯示了國家各個水庫的地理位置,而且還標註了各個水庫的水位和蓄水量等具體的情況。
武文忠說,測繪部門經過多年努力已經為“數字中國”構建了一個基礎的地理空間框架,通過各類信息的不斷向上疊加,未來的“數字中國”將越來越豐富多彩。李成名說,當中國所有城市的“地圖”都做得有如威海市三維圖一樣豐富,中國的信息化時代也將真正到來。
作為國家信息化建設基礎工作組成部分,我國“數字國土”建設2009年進入收工階段。在此基礎實施的“金土工程”一期準備驗收。
1999年啟動的“數字國土”工程,是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骨幹工程,主要內容是從數字地球的戰略高度,系統整合集成有關地球表層國土資源的空間基礎信息,建立國土資源各類資料庫。在此基礎上實施的“金土工程”,主要內容是開展網路化國土資源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滿足國土資源網路化業務運行需要,開展數據整合。
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說,我國“數字國土”2009年進入收工階段。“金土”一期工程正準備驗收。驗收之後,“金土工程”二期準備上馬。“金土”二期工程要圍繞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按照整合資源,完善擴展要求搞好規劃設計,設計重點考慮整合各專業領域的國土資源數據,建設全國國土資源遙感影像一張圖;完善辦公業務網路系統,全業務全流程聯網運行;完善監測網路系統,形成綜合監管平台;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網路系統,擴大網路覆蓋面,搞好地質數據信息的集成化和產業化建設。
徐紹史說,要搞好地質數據信息集群化、產業化監測。“數字國土”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是國土資源調查評價信息化建設。要充分利用遙感監測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應用於野外數據採集和集成,每年大概有幾千萬元投資以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建立高效率、高解析度、探測聲、抗干擾、多元素、多參數的野外勘察技術體系,形成地面鑽探、勘探、遙感多學科的交叉空中地面立體勘測和模擬信息系統。
徐紹史說,目前上海集中了40萬個鑽孔資料構建了地下三維城市,構建了一個地下、地表、地上這樣的數字城市。北京地下三維城市,地層構造、地下水、地下熱水、地下設施建設等一目了然。北京市地下建設力度非常大,幾條地鐵同時建設,每條地鐵建設可以採用漫遊技術在其中穿越底層,穿越構造,穿越含水層,為整個工程構造提供依據。實踐表明,從國土資源管理實際出發,科技手段特別是信息化的手段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