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生代

晚生代

“晚生代”是繼“前生代”、“新生代”之後中國文壇最有活力的群體,從年齡上看,他們是八十年代出生的一批新銳作家、批評家。他們一方面繼承了“前生代”(20世紀60年代生人)、“新生代”(20世紀70年代生人)的文學精神與寫作傳統,一方面勇於開拓,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學視野與文學觀。其中,在文學創作上,晚生代作家多半以“八十后”作家稱之。在大陸學界,“晚生代”的文學定義多半是指評論家與青年學者。

基本定義


詩歌的“晚生代”一般稱為“后先鋒詩人”,其中以北京的莫小邪,上海的鞏鞏幻想者,四川的韓放,廣東的鄭小瓊,雲南的馬納等人為代表,他們出生於80年代,具備一代人特有的詩歌激情。但是一般來說,對於詩歌的評價不以“晚生代”冠之,而是以“后先鋒派”稱之,“他們很好的繼承了先鋒詩人未竟的詩歌寫作風格”(謝冕)。
大陸學者孟繁華撰文在近期也撰文指出,“晚生代”說到底仍是一個“表示傳承”的學術定義,出生於八十年代初的評論家或作家,與前兩代作家、評論家在本質上同樣具備文學的“激情與夢想”,只是他們“具備自己獨特的文學視野與文化精神”,網際網路、全球化、好萊塢電影與世界品牌成為了伴隨他們成長的一切,“他們的文學,註定光鮮而又燦爛”。

批評定義


就當下而言,晚生代現在多指文學評論(與之相對應的晚生代文學創作多以“八十后”相對應),“晚生代評論家”一詞最初由台灣詩人、批評家水浩(原名章靜森)在近期首次提出,指以四位在1980年出生的大陸“八零后”評論家為代表的青年文學評論群體。他們繼承了前生代、新生代評論家們的敏銳特質,以晚生代的拼搏激情與學術視野,打開了中國文學評論、文化評論的學術場域。他們分別是復旦大學的金理,湖北師範大學的胡鵬林,中國傳媒大學的韓晗與客居武漢的書評人眉睫。
在新近出版的台灣文學刊物《雅讀》(2008年第12期)上,水浩提到了“大陸晚生代評論家”這一觀點,並且認為他們“拋棄了陳舊的批評模式與理論套路”、“引領六十年當代中國文學批評走向世界性與現代化”。水浩稱,他們頻頻向台灣、香港與海外的學術刊物投稿,從這點看他們已經超越了他們前輩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已經引起了大陸以外學術界的關注與好評。
按照大陸學界的界定,與他們所對應的,還有“前生代評論家群體”與“新生代評論家群體”,這也是“晚生代評論家”的譜系來由,大陸批評家郜元寶曾認為,“張頤武朱大可汪暉與王曉明”這些六十年代出生的批評家構成了中國文學批評的“前生代”,他們從八十年代思潮入手,強調文學的人本精神;而七十年代(含1969年)出生的“摩羅、余傑、謝有順葛紅兵”構成了中國文學批評的“新生代”,他們的關注焦點為世紀末反思與文學的功利化生產。

作家介紹


金理

1981年1月生於上海,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有論文若干發表於《文藝理論研究》、《南方文壇》、《上海文學》、《當代作家評論》等刊物,部分作品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2003年至今,主筆《文匯報》中短篇小說評論專欄“期刊連線”。

韓晗

男,武漢人。1985年出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中華美學會會員、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理事,第五屆黃石市青年聯合會委員。目前已公開出版獨撰專著五部與譯著一部,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民族》《社會科學報》《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人民文學》《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山花》《滇池》《作品》《Mirror》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著、譯著兩百餘篇,部分作品入選《中國年度精短隨筆選》,並榮獲包括中國戲劇文學獎、《上海文學》文學新人獎、中央美術學院青年批評獎在內的各類獎勵四十餘次。學術方向為大眾文化批評與當代文學史研究。2007年至今,主筆《讀者》雜誌專欄“民國知識分子研究”。

胡鵬林

湖北黃岡人,1980年出生。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現為湖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導師。已出版和即將出版的專著有《現代性的秩序》等;與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岳川教授共同主編“文學現代性與審美現代性叢書”,在《學術研究》《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

眉睫

湖北黃梅人,1982年出生。2003年至今,研究方向為民國期刊與作家研究。已在《讀書》、《魯迅研究月刊》、《新文學史料》等刊物發表文章近五十篇,在台灣出版專著《朗山筆記》與《關於廢名》,在兩岸學術界影響較大。

學術價值


金理立足上海,以舊上海文學為出發點,視野開闊,以“五四”到當代的作家為研究範例,形成了自我的研究體系與觀察範疇,其行文有穿透力。這位年輕人,文章頗為紮實、開闊,顯露出作者在學術功底、評判視野和批評熱情等諸多素質上的出類拔萃。《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這樣評價金理:“在當代批評家群體中,金理不是引人熱議的人物,然而金理無疑是最有學術潛力和實力的人物之一。金理的批評文字,建立在較深厚的文學背景和文學史實的考察之中,因而視域總是有宏闊感。他的批評表述,讀來突出感覺‘會通’感很強,而他的批評文章總是貫穿著理論感和現實感的統一,顯示了紮實的學術素養和批評熱情。”
韓晗有著多城市的生活背景與隨筆(小說)作家的多重身份,長期而又廣泛的閱讀,以及與對“族裔”、“人類學”等問題的思考研究,形成了他多角度、實踐性的研究方式。對於問題的研究常常以散文化的形式表示出來。學術視野從傳播學、倫理學、社會學、文化研究與文學人類學等全新角度入手,立論新穎,厚積薄發,對於世界學術前沿問題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敏感捕捉。其近期代表作《中國文學發展三十年(1978-2008)》受到著名學者洪子誠、張頤武、樊星、王堯等人的讚譽。而他的理論論文則眼光獨到,充滿晚生代批評家特有的學術視野與學術激情,在這四位批評家中,韓晗無疑是獨樹一幟的,也是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學學者。
胡鵬林是一個以論文寫作為擅長特點的評論家,其論文《重新審視文學構成》、《文藝批評的價值論與社會主義榮辱觀》、《人類之體,世界之用》、《理念論與黑格爾美學》、《古希臘悲劇審美心理過程論》、《文學的現代傳播秩序與出版法規之演變》、《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文學史的知識/權力結構之考辨》、《人類學歷史本體論與實踐美學》、《文學作為社會意識形式中的審美話語方式》、《文學觀念的兩種思維模式》等等,在國內學術界影響較大,其獨特的美學視野為他的文學批評提供了更多的闡釋空間。可以這樣說,胡鵬林很好地繼承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美學批評的淵藪與傳統,他的觀點,與李澤厚、劉再復、朱光潛蔣孔陽等學者一脈相承,有著其他評論家不可替代的厚重與精闢。
眉睫立足現代文學研究,以書評短論為出發點,較少地闡釋學理性與學術背景,其獨特的文化視域與學術癖好,構成了他獨到的批評風格。

兩者說法


晚生代是與八十后對應的一個辭彙,年齡上兩者無異。但是一個主要針對的是“學術”的代際傳承,一個是“年齡”的寫作低齡化,兩者殊途而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