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八景

鏡海長虹、媽閣紫煙等的總稱

“澳門八景”,是指早在1992年,由澳門楹聯學會、澳門攝影學會、澳門歷史學會、澳門中華詩詞學會、中區扶輪社、澳門美術協會、澳門獅子會和澳門教育文化藝術學會八個社會團體,組成了澳門八景評議會。評選以綜合考慮“歷史性、時代性、可觀性和連續性“為原則,一年後,從候選的43個景點中挑選出燈塔松濤、鏡海長虹、媽閣紫煙、普濟尋幽、三巴聖跡、盧園探勝、龍環葡韻、黑沙踏浪等“澳門八景”。

澳門簡介


澳,版土南端座城,珠江角洲尖端半島氹仔、環島組,雖填造,積僅.,。麻雀雖,五臟俱,偏居隅,。末,游澳,品座城,僅博彩業聞遐邇,化融合共存、貌獨城市,燈紅酒綠沉澱珍貴化遺產。
澳門八景
澳門八景

鏡海長虹


包括“鏡”“虹”。“鏡”澳古,泛指澳島氹仔島之間的海面。1974年和1994年先後建成的兩座澳氹大橋相映成趣,橫跨澳門半島和氹仔島。大橋跨度很大,遠看似長虹卧波,入夜後,橋燈吐亮,如連串明珠,把海面裝點得十分璀璨。
憑欄眺,南座乎跨海大橋分別從西端的環島(中銀大廈和葡京娛樂場正門相對處)一直向南延伸到仔島,十分雄偉壯觀。
西側的那座叫澳大橋,長2.5公里,1974年落成通車,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跨海鋼筋混凝土橋樑之一;東側的那座叫友誼大橋,比前者更寬更長,全長4.7公進而,採用吊索橋式。
這兩座橋的形狀彷彿一夭單峰駝和一頭雙峰駝。澳大橋中部凸出一個高35米的航道口,供港澳客輪從橋下通行,而友誼大橋則有兩個凸出的航道口,也像半面小提琴橫卧水面,在海水撫動下彈奏優美的樂章。由於“鏡海”是澳門古地名之一,同時又泛指澳門與仔島之間的海面,兩座大橋又酷假長虹跨海,兩者結合,組成澳門八景之一的“鏡海長虹”。

媽閣紫煙


媽閣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迹之一,已逾五百年的歷史,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於1488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相傳天后乃福建莆田人,又名娘媽,能預言吉凶,死後常顯靈海上,幫助商人及漁民消災解難,化險為夷,福建人遂與當地居民商議,在現址立廟奉祀。
遊人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走進庭院,循著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內四壁,雕刻著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是媽閣廟各座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者。
澳門的媽閣廟背山面海,景色清幽,歷來香火鼎盛,紫煙瀰漫,為遊客必到之處。每逢“天后”誕辰和農曆除夕,香火更甚,終年繚繞的煙霧,如蒸騰的祥和之氣聚在山林廟宇之間,使人遐想起天上人間。

三巴聖跡


也稱“大三巴牌坊”。位於大三巴斜巷的聖保祿教堂前壁遺址,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的核心文物。大三巴教堂1835年被火焚毀后,只留下石砌前壁。該壁形似內地的牌坊,因其歷經風雨侵蝕而不倒,被人們視為“奇迹”,已成為澳門的標誌。登上68級台階來到大三巴牌坊,它曾是史稱“濠鏡十景”之一的“三巴曉鍾”、也是1992年被評為“澳門八景”之一的“三巴聖跡”,。
初建於1580年。為傳教佈道,葡人在澳建了很多教堂,而建造時代最久遠、最美麗、最著名的就是聖保祿教堂,它是當時東亞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先後遭3次大火,1602年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竣工,現在挺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後落成的部分。在370年前它就耗用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1835年遭遇的第三次火災中,被燒的教堂僅剩這面前壁。由於“三巴”是葡文“聖保祿”(Sao Paulo)譯音,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故被稱“大三巴牌坊”。
建築結構和藝術:大三巴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式建築。它共分5層,由上而下欣賞,頂部十字架下的三角形,象徵著天父的召喚,第5層三角牆正中的鴿子銅像象徵聖靈,周圍由石刻日、月、星辰所環繞,象徵著聖母童真懷孕剎那間的美景。第4層以耶穌雕像為中心,其兩側有象徵其苦難救贖的浮雕,邊沿有漂亮的弧形山牆。第3層雕塑豐富多彩,以中國牡丹和日本菊花環繞的聖母瑪利亞雕像為中心,由內而外左右對稱布有多組雕塑:6名身著白袍富有東方特色的奏樂修士石像,生命之泉與生命之樹,附有“鬼是誘人為惡”中文的魔鬼浮雕與“聖母踏龍頭”浮雕,葡式帆船與附有中文“念死無為罪”的骷髏浮雕,“球上之鴿”和交叉雙箭與王冠雕塑,最外一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徵動物獅子。第2層由10根毛茛葉紋柱頭裝飾的科林斯柱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7朵玫瑰花浮雕,柱間除兩棵棕櫚樹浮雕外,在對稱的壁龕中有4位耶穌會聖人雕像。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根渦卷紋柱頭裝飾的愛奧尼式柱子支撐著牆面,正中門楣上有“MATER DEI”(天主之聖母)字樣,兩側門楣上有耶穌會“HIS”(人類救主)的浮雕徽記。栩栩如生的牌坊雕塑表達著兩重意義:下兩層長方形內的雕塑,主要反映耶穌會宗徒及傳教士傳教的當世活動;上3層雕塑則表達基督教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教義和聖母瑪利亞的世界。澳門學者徐新先生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聖保祿教堂”,“這一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一系列雕像與中國文化、宗教的淵源”。
在大三巴牌坊豐富的雕塑中,既有中國獅子、牡丹,又有日本菊花、葡萄牙帆船,還蘊含了多國文化要素,成為東亞最早傳播西方文化的平台、中西文化融合的載體、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今日大三巴牌坊雖已失去教堂功能,但仍是吸引遊客的熱門景點,且與澳門人生活息息相關。其長台階是天然座位,牌坊是渾然天成的絕好背景,這裡成為不定期音樂會和大型演出的舞台,也是新人拍攝婚紗照的絕佳地點。
大三巴牌坊附近,也是澳門旅遊景點最密集的區域。從“大三巴”開始一路往下走,景點都在這附近,五分鐘左右,可以到達澳門大約一半的世界遺產。如以大三巴牌坊為起點,五分鐘之內,遊客可以走到“澳門新八景”中的議事亭前地和福隆新街;如大三巴牌坊下的戀愛巷,因為浪漫的名字和高顏值的建築物,吸引著眾多遊客拍照打卡。

普濟尋幽


已有300多年歷史的普濟禪院現還保存著明清南方廟宇的特色。這裡初為反清復明志士聚居處,後為粵省文人雅士相聚地。此處還是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喪權辱國的《望廈條約》所在地,后擴展為望廈村
普濟禪院有近400年的歷史,是澳門最大的禪院,“普濟尋幽”當之無愧成為澳門八景之一。從外觀看,禪院牆頂、屋桅均用琉璃瓦鋪砌,正門頂上裝飾有奇花、異草、游魚、祥龍等祥瑞之物。走進院門,是一個寬敞的前院,主體建築分為三殿,氣勢雄偉。主殿供奉著三尊金佛像、身長丈八,很有氣魄。次殿是長壽佛像,取佛教普渡眾生之意。第三殿,觀音菩薩慈眉善目地端坐在木刻蓮花台上,兩旁分列著十八羅漢,全身貼金,各自做著一成不變的動作。

燈塔松濤


東望洋炮台位於東望洋山松山)之巔,是澳門半島的最高點,建於1637至1638年間。清代時山上廣種青松,數年後滿山皆是松林,東望洋山從此被稱為萬松嶺,簡稱松山。
東望洋炮台原來主要用於防禦外來入侵和作為觀察站。炮台上的聖母雪地殿聖堂建於1626年。在最近的修葺中,在教堂內發現了華南地區罕見的壁畫。這些壁畫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屹立在教堂側的東望洋燈塔,是中國沿海地區最古老的燈塔,建於1865年。燈塔高13公尺,白牆紅頂,雄偉挺拔。在晴朗的夜晚,澳門四周20里的範圍內可以見到燈塔射出的燈光。
在附近,還可以見到颱風訊號的標記。每當刮颱風時,氣象局就會在炮台上懸掛相應的颱風訊號標記,提醒市民作好準備。

盧園探勝


“盧園探勝”,指的是大炮台與松山之間的盧廉若公園。它原是1904年澳門大賭商盧廉若斥資興建的私人花園,1925年才完工,1973年由澳門政府收購后重建為公園。1974年闢作公園。據稱是港澳知名的以蘇州園林及南方園林融匯一體的公園。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曲徑長廊景緻迷人,假山怪石崢嶸百態,荷花松泉風情萬種。盧園是澳門唯一的一座江南園林式公園。園內亭台樓閣、池塘橋榭、人工飛瀑和曲徑迴廊分佈有致,頗具蘇州獅子林的格局。

龍環葡韻


澳門路氹燈紅酒綠的金光大道,是訪澳遊客的必到之地。不過,隔著一條馬路,隔著一片濕地,遮天蔽日的綠樹叢中,靜靜坐落著五幢翠綠色的小洋房——龍環葡韻。
龍環是氹仔島的舊名,龍環葡韻是指氹仔島背後望德聖母灣一帶的歐陸風韻。1847年據澳葡萄牙人向氹仔擴張,建立氹仔炮台,至1910年完全控制路環,澳葡政府在海島的影響力逐步擴大,路氹葡式建築不斷興建。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的前身氹仔職官住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在岩邊碎石馬路旁有5座1921年建造的一列葡式建築物,原為澳葡官員的私宅,后改為“住宅博物館”。館中陳列許多中葡古舊傢具及富有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從中可以窺見葡萄牙人的家庭風貌。
澳門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位於凼仔海邊馬路,俗稱澳門住宅博物館,由5幢翠綠色小型別墅構成。這個建於20世紀初的葡萄牙式建築群,是澳門八景之一。
“龍環”是凼仔100多年前的舊稱,“葡韻”指葡國風情。1921年落成的5幢建築,曾是葡萄牙高級官員的官邸,也是一些土生葡人的家庭住宅。1992年被評為具有建築藝術價值的建築群。
20世紀80年代,5幢建築得到修復,被改建為博物館。1999年12月5日對外開放的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是以海邊馬路的五幢葡萄牙式建築為主體的博物館。這五幢建築於上世紀20年代初落成,有的是澳葡政府高官的官邸,有的是土生葡人的家宅。後來政府將其收購併修復,其中3幢被改建為博物館,分別為“土生葡人之家”、“海島之家”及“葡萄牙地區之家”,另外兩幢是“展覽館”“迎賓館”。
說到“龍環葡韻”不能不提到澳門一個獨特的族群——“土生葡人”。土生葡人是指葡萄牙人與其他種族通婚而在澳門繁衍的混血後代。葡萄牙人自明朝開始移居澳門,有不少家族已經在澳門生活了超過300年。土生葡人在澳門往往被簡稱為“土生”,他們通常信仰天主教,卻又適應華人社會的生活習俗;他們自認為是葡人後裔,保持葡萄牙人的生活方式,卻以澳門為家;他們自創的土生葡語,歐洲的葡萄牙人卻聽不懂;他們不是華人,卻都會說流利的粵語。土生葡人在餐飲上甚至發展出一種“土生葡人菜系”,它既不同於中餐,又不同於葡萄牙餐,成為去澳門旅遊必嘗的特殊美食。
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前的露天廣場,是特區政府和社團等舉行各種活動的場所。澳門龍環葡韻住宅式博物館現由特區政府民政總署管理。

黑沙踏浪


黑沙海灘寬約1公里,沙細而勻,呈黑色,故有黑沙海灘之名。這裡的海灣呈半月形,坡度平緩,灘面寬闊,可容萬人踏浪和游泳,是澳門地區最大的天然海濱浴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