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稱為聖保祿大教堂遺址(葡萄牙語: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稱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門天主之母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580年竣工)正面前壁的遺址。

大三徠巴牌坊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同時也為“澳門八景”之一。2005年與澳門歷史城區的其他文物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建立背景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 巴牌坊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無論是牌坊頂端高聳的十字架,還是銅鴿下面的聖嬰雕像和被天使、鮮花環繞的聖母塑像,都充滿著濃郁的宗教氣氛,給人以美的享受。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堪稱“立體的聖經”。
大三巴牌坊是最具代表性的“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為天主之母教堂(即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曾浴火重生。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體現出東西藝術的交融,雕刻精細,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歷史的見證。1583年,著名的傳教士利瑪竇在這裡改繪世界地圖為《萬國圖》,加上中文標識,送給了中國地方政府。1569年,大三巴附近建起了聖加扎西醫院,西醫、西藥在這裡開始流入華夏大地。葡萄牙醫生戈梅斯也從澳門將“種牛痘”引入中國,醫治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大三巴附近的“聖保祿學院”,是東亞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實施西方教育的同時,還在這裡對即將進入東方的傳教士進行東方文化的培訓。澳門回歸后,巍峨挺拔的大三巴牌坊的廣場、石坊上,幾乎天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澳門各界人士在這裡集會、高歌。歷經四百多年滄桑的大三巴,迎來了她輝煌的新生,見證澳門曲曲折折的回歸歷史。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澳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前壁,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

歷史沿革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400多年前,葡萄牙人侵佔了澳門,也把天主教帶到了澳門。1562年,葡萄牙人歷經數年,在澳門建起了這座教堂,取名“聖保祿”教堂。葡語“聖保祿”發音接近粵語中的“三巴”,所以也稱“大三巴教堂”。後來,教堂兩次毀於火災。1602年,聖保祿教堂再次重建,歷經35年於1637年完工。1835年的一場大火又把教堂燒毀,只剩下耗資3萬兩白銀的前壁,這就成了今天的大三巴牌坊。
教堂成為遺址之後,因前壁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加上“聖保祿”從葡文(São Paulo)音譯成中文,說成“三巴”,才有大三巴牌坊的稱謂。牌坊的建築是巴洛克式,並有明顯東方色彩的雕刻,包括代表中國和日本的牡丹及菊花圖案,令她在全世界的天主教教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色。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耶穌會神父設計,以日本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建築風格上,大三巴牌坊屬於矯飾主義風格,且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風格。聖保祿教堂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號稱“東方梵蒂岡”,附屬於聖保祿學院。學院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從1594年成立至1762年結束期間,不少訪華的外國傳教士來修讀中文,令學院成為這些傳教士進入中國的重要傳教基地,對推動歐洲和中國的宗教及文化交流起到無可比擬的卓越作用。
大三巴還見證了近代史上中華民族的血淚屈辱。鴉片,最早就是從大三巴下的港口,由葡萄牙人輸入中國的,平均每年多達2萬箱。直至1946年,澳門吸食鴉片還算合法。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人追隨列強,以武力超過以大三巴為界的葡人居民區,向北擴展,佔領整個澳門半島,開始對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還成為英國侵華的指揮所在基地。離大三巴不遠的花王堂街,曾是著名的“豬仔街”,沿街有300多家販賣華工的館所。當時的澳門,有數萬外國人專門從事人口買賣。他們採取誘騙、綁架等手段,將華工強制買賣輸出,很多人死於海上。1922年5月29日,葡軍在大三巴下公然槍殺70多名中國人,傷100多人。

歷史街區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鄰近大炮台和澳門博物館的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歷史,是澳門最為眾熟悉的標誌,是聖保祿教堂前壁的遺跡。“三巴”是“聖保祿”的譯音,又因教堂前壁遺跡貌若中國傳統的牌坊,所以稱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造價,300年前已高達3萬兩白銀,可謂珍貴至極,在當時享譽東南亞。後於1595年和1601年先後兩次失火焚毀。
教堂第三次修建由義大利籍耶穌會會士斯皮諾拉神父設計,並於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歷時33年,是當時遠東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後於1835年再次慘遭大火焚毀,僅遺教堂前的68級石階及花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國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1990年初,曾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了當時的建築遺址,現與部分澳門教會文物共同對外展出。在回歸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將牌坊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但由於政治及技術因素而未能成功。
2005年,中國政府成功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大三巴牌坊雖然已失去教堂的實際功能,但它與澳門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裡不定期舉行各種文化活動,牌坊前長長的梯級正好成為天然的座位,讓牌坊剎那間變成巨大的布景,舞台渾然天成。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參觀完牌坊,可以到內側廣場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館內收藏了澳門教堂和修院具代表性的畫作、雕塑等,當中最珍貴的是一批以宗教生活為題材的油畫,這是遠東的第一批畫作,也是東方最古老的油畫。隔壁的墓室更存放著日本和越南殉教者的遺骨,展示澳門的宗教歷史。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 壁之外,更要留意牌坊(前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含義。

旅遊特色


整體特點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牌坊高約27米,寬23.5米,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畸形珍珠barroco)式建築物,共分五層,底下兩層為同等的長方矩形,由三至五層構成三角金字塔形。頂端豎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徵聖靈的銅鴿;銅鴿像的旁邊圍著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為一聖嬰雕像,其左上是“永恆之火”的雕像,右側則是“生命之樹”的石刻;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像,旁邊以牡丹和菊花環繞,前者代表中國,後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還刻有“永恆之眾”。一艘“葡式帆船”及一個“面目猙獰的魔鬼”;第四層分別供奉耶穌四名聖徒的雕像;第三層與第四層的左右兩側,雕刻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象徵動物-獅子;底層為三面門戶,正門的楣額上用葡文刻著“MATERDEL”意即“天主聖母”,兩側的門上刻有耶穌的記號“IHS”。大三巴牌坊上各種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傳統,更有創新;既展現了歐陸建築風格,又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體現著中西文化結合的特色,堪稱“立體的聖經”,是遠東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築。

建築結構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教堂為矯飾主義風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層,左右共自第3層起可分9格。前壁右側有一石旗杆夾(左邊與之成對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層階級,與教堂位置並不一致。
第一層為一個三角形山花,上有銅鴿象徵聖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頂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層正中為小耶穌,圍以釘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組成,柱間以天使淺浮雕點綴,柱兩邊有弧形山牆。
第三層中央為聖母升天,天使奏樂歡慶,周圍飾以牡丹和菊花(象徵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師)。
第四層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個窗口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裝飾,中間窗口側兩柱間以棕櫚樹裝飾,側窗洞兩邊柱間對稱設有壁龕,供奉4位聖人。
第五層牌坊最下層有3個入口並有10枝愛奧尼柱式支撐及裝飾牆面,正門兩側各3枝,而側門一邊各2枝;正門上寫有義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國之門的意思)。側門門楣上有耶穌會的“口號”IHS(意思是人類救主)的浮雕圖案。

藝術價值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澳門擁有眾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聖保羅教堂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人們習慣稱之為“大三巴”。聖保羅教堂建於1637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該景點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聖保羅教堂的前壁遺跡,也是澳門的名勝。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形起台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見證了澳門的歷史。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牌坊”。遊覽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琢磨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1個銅像,銅像是由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鑄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鴿形銅像,據說是代表聖神,銅鴿之下則是1尊耶穌聖嬰雕像。大三巴牌坊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許多澳門人結婚時喜歡在此留下張婚紗照以作紀念。

景點介紹


網友遊記圖
網友遊記圖
澳門大三巴即聖保羅教堂的遺跡,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於炮台山下,左鄰澳門博物館和大炮台名勝,下連68級石階,極顯巍峨壯觀。大三巴牌坊為聖保祿教堂遺址(“三巴”即“聖保祿”的粵語音譯)。該教堂始建於1637年,先後經歷3次大火,屢焚屢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最後一場大火將其燒得只剩下教堂正門大牆,此牆因類似中國傳統牌坊而得名“大三巴牌坊”。牌坊壁上雕塑精美,其中的中國石獅頭,是西方宗教藝術與中國傳統石雕藝術相結合的精品。
徠澳門有很多天主教堂,其中建造時代最久遠、最著名的是聖保祿教堂。聖保祿教堂於1602年奠基,1637年落成,教堂在歐洲巴羅克式建築中溶入了東方建築的某些特點。當時,該教堂在華南一帶非常著名,許多外國傳教士都來這裡研修教義,學習中國文化,同時把西方文化帶到東方來。教堂曾經歷過三次火災,但屢焚屢建,直到1835年1月26日的最後一場大火,吞噬了整座建築物,只留下一堵門壁,因形狀似中國的牌坊而被當地人稱為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標誌之一,也是澳門八景之一的“三巴聖跡”。
大三巴牌坊前臨68級石階,牌坊與門前延伸而下的石階構成了聞名澳門的勝跡。大三巴牌坊共分5層,從上到下都鑲嵌著、雕刻著形態迥異、籠罩著濃厚基督教色彩的藝術群像。底層是教堂的3面大門,正門和兩個旁門頂上分別用拉丁文刻著“天主聖母”和“耶穌”的字樣;第二層壁龕中雕刻有耶穌會聖人像;第三層正中有一童貞聖母雕像,數名天使和兩種花朵環繞兩旁,其中牡丹花象徵中國,菊花象徵日本,左方石柱上刻有代表生命之樹及聖母征服魔鬼並刺穿耶穌的工具,以象徵戰勝死亡;第四層有一耶穌聖嬰雕像,其旁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第五層刻有一個代表聖神的鴿形銅像,旁邊圍有代表太陽、月亮、星辰的石刻;牌坊最頂端有一個十字架。整座牌坊的雕刻和鑲嵌非常精細,融合了東西方建築藝術的精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品。
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有一座殘壁遺跡,這就是聖保羅教堂。其建成於1637年,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整座教堂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與東方建築特色的結合,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 835年,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前部分,又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牌坊”。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所鑄造。十字架下是一具鴿形銅像,據說雲是代表聖神,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雕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從大三巴牌坊鄰近的大炮台城堡下望,可以看見整座教堂原跡及其後面廣場的一些石刻。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最有名的建築,也是澳門的象徵。“不去大三巴,就不算到過澳門”是當地十分流行的話。
大三巴牌坊即聖保羅教堂的遺跡,位於澳門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處在澳門的鬧市區。
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天主教堂。1835年,聖保羅教堂被一場大火燒毀,僅殘存了前壁部分。因為它的形狀與中國傳統牌坊相似,所以取名為“大三巴碑坊”。
精美絕倫的藝術雕刻,將大三巴牌坊裝飾得古樸典雅。
大三巴牌坊已經成為澳門的象徵之一,也是遊客澳門之行的必到之地。

宗教意義


大三巴牌坊第三層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無原罪聖母像為中心分界,以高低寬窄不一,第一對:左右均為中國佛教式的石獅子半身像。第二對:左為在圓球上展翅之鴿,右為雙箭交叉穿王冠。第三對:左為女身加魔鬼的頭和四肢,其胸為一鏢槍穿中,其右邊有漢文句為“鬼是誘人為惡”,其左邊有順時針方向的右旋十字。右為骷髏白骨一具,其左邊有漢文句為“念死者無為罪”,其右邊有逆時針方向的左旋十字。第四對:左為一聖母在大海上護導一艘三桅帆船,右為同一聖母足踏七頭之龍,其右上角有漢文句為“聖母踏龍頭”。第五對:左為三層雙龍或人頭的噴水柱及長方形水池,右為一棵生命或菩提)樹。第六對:在無原罪聖母像兩邊各有對稱的上、中、下三個天使像。以上六對雕刻不單具有明顯的非傳統的天主教的形式及內容,而且其中有三個雕像分別附刻一句漢文的說明文字。這是其餘各層沒有的,據澳門徐新先生考證的結果說:“在那個年代的巴洛克建築上,刻有中文字樣的只有澳門的聖保祿教堂。”在同時代的天主教堂的雕像中,只有這裡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漢文圖解說明,而非偶然出現的、個別孤立的、無甚深意的中文字樣。這一獨特的以漢文解說雕像的現象本身,已顯示出這一系列雕像具有來自中國的文化、宗教的淵源。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科塞依羅亦曾指出:使用一些新的藝術圖形,無論是中文字,還是一些當時對於歐洲宗教建築藝術仍很陌生的東西,是大三巴牌坊這一宗教藝術建築最有特色的方面。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蘭託大會以後的宗教藝術圖形法的象徵主義表現手法。需要提及的是,在這一藝術傑作上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創新或者前所未有的東西,顯然都是耶穌會在中國傳教新方法的結果,即逐步適應政策的反映。這是一種不同於當時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傳教的華新傳教法,是由沙勿略構思,范禮安策劃,利瑪竇和羅明堅成功地加以實踐。
因此,除了新的傳教方式之外(無疑這在當時是居於首位的),還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應關係,以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穌會在澳門和中國藝術發展方面的情況。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以上之論,無疑是很正確和極富啟發性的。在對大三巴牌坊總體的看法上既贊同要“更好地了解作為一種戰略結果和同化的反映”,但同時亦認為必須正視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國文化的結果本身導致了被天主教正統派視為異化。如前所述,其結果最終導致了大三巴教堂不但成為廢墟,而且成為墳場的悲劇。前人特別是西方的研究者,由於對中國的宗教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對這牌坊中所具有的佛教內涵的雕像及三句漢文,往往只能作畫面及字面的淺解甚至是誤解。因此,有關牌坊是中西文化融合和同化結果的論述大都停留在淺表而又抽象的範圍內。當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可以永遠停留在圖像及文字的表面的淺解即止,而應在繼 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探討其非傳統天主教的文化深層內容意義,究竟是來自中國的哪些宗教文化的背景故事。筆者認為,這第三層的雕像和文字,都有取材借鑒於佛教經典,特別是其中有關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今生的“本生經”或“本起經”的故事。我們必須把圖像和有關文句的真正來源和含義結合起來探討,才有可能真正收到揭秘解謎之效。

景點


戀愛巷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澳門戀愛巷位於位於澳門半島中心地帶花王堂區南部,大三巴街與大三巴右街之間,全長50米,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戀愛巷的名字來自早期葡文名“Travessa da Paixão”,“Paixão”可解釋為迷戀和激情縱使戀愛巷為旅遊景點之一,這裡已被劃成行人專用區,並已有美化工程,令戀愛巷更有特色。而戀愛巷後來的建築風格竟在無意間與這名字的意思暗合--浪漫動人。沿大三巴牌坊右邊走下去,有一條甚少人經過的小橫巷,它有一個浪漫名字──戀愛巷。電影《伊莎貝拉》,《游龍戲鳳》就在這戀愛巷取景。縱使戀愛巷為旅遊景點之一,這裡已被劃成行人專用區,並已有美化工程,令戀愛巷更有特色。曾有電影以及電視劇在戀愛巷取景,此處亦是拍婚紗照的好地點。戀愛巷兩旁的建築物充滿了歐陸風情,走在巷裡,似是置身歐洲石春小路中。澳門民間傳說,但凡走過戀愛巷,不久就會遇上戀愛。

大三巴

大三巴是聖保祿教堂前壁遺址,歷史悠久建於1580年,是澳門最具代表性地標,旅客游澳門必到大三巴拍張“到此一游”紀念照,成為拍攝婚紗照熱點在大三巴,不時會見到穿婚紗禮服的新人們在溫馨煙韌拍照。

哪吒廟

在大三巴這個充滿西方歷史文化特色的景點後面,卻有一座代表中國歷史人物的哪吒廟,中西兩地文化相映成趣。據知建於1888年,事緣當時聖保祿山一帶居民相繼染上瘟疫而死亡,於是商議在該處大三巴後方,請來哪吒神作為鎮壓,並建廟奉祀。

交通信息


大三巴景點已於2005年7月列入世界遺產,成為中國第卅一處世界遺產。乘3、3X、4、6A、8A、18A、19、26A、33、N1A路於「新馬路」站下車,沿議事亭前地及步行徑前往可到。乘17、18、8A、26路於「白鴿巢前地」站下車沿石仔路前往。可搭乘至乘2A、7A、8、8A、9、9A、12、18、22、25、25X、H1路於「水坑尾/公共行政大樓」下車前往白馬行步行前往

實用信息


旅遊小貼士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每到颱風季節,澳門會懸掛風球,如果懸掛8號風球時,往返港澳的航班、船隻會暫時停航,澳氹 大橋、友誼大橋西灣大橋於會暫時封閉,所以最好避開颱風季節出遊。一旦遭遇颱風,還是呆在房間里比較安全。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開放時間

全天24小時 免費入場

門票

免費

最佳季節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
氣候方面來講,澳門的全年均可作為出遊的最佳時間。但是5月-10月為颱風季節,最好 避開颱風季節出遊

建議遊玩


2-3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