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吁宋

譯吁宋

譯吁宋是秦代壯族先民西甌部族聯盟酋長,為秦甌戰爭時期帶領西甌人抗擊秦軍的部族聯盟領袖。

史書記載


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派遣“尉屠雎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殺西嘔君譯吁宋;而越人皆入叢薄中與禽獸處,莫肯為秦虜,相置桀駿以為將,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殺尉屠雎,伏屍流血數十萬,乃發適戍以備之。”從這一記述可知“譯吁宋”和被推舉的那位“桀駿”的職位是有區別的,一個是“君”,一個是“將”,譯吁宋是否系國王,那就首先看西甌是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按一個國家應有城郭利邑里的設置,但西甌人居住在“溪谷之向,篁竹之中”。這樣,“西甌”肯定不是一個國家的名稱,“譯吁宋”也就不可能是一國的國王。再就“君”的稱謂來說,淮南王劉安上武帝書提到“西甌君譯吁宋”,劉安本身是淮南王,封國接百越,對百越的情況最為了解,如果“西甌”是一個國家,他一定寫“西甌王譯吁宋”,不會寫“西甌君譯吁宋”,那位被推舉出的“桀駿”是繼譯吁宋指揮作戰的人,他的職位是“將”。“將”的意義是將軍,帶兵指揮作戰的人。從名義上看,“桀駿"的職位比譯吁宋低,。他是否為譯吁宋的後代,《淮南子》沒有記述。但從“相置”這一字義來研究,是由多數人推舉的意思,而不是由誰任命,從這裡也知道譯吁宋不是國王。如果他是國王,死了之後,一定由他的兒子繼位,所有的將軍也就由國王來任命。譯吁宋是否也經過民主推選,《淮南子》沒有記述,但從他不是一個國王來看,我們可以推斷譯吁宋是經過部族聯盟議事會民主推選的聯盟酋長,統一指揮與秦軍作戰。他死後繼起指揮軍隊戰鬥的那位“桀駿”,是西甌部族聯盟軍事首領。(參考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秦甌戰爭


在大秦帝國軍消滅了東方六國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統一的目光放到了南邊的百越之地,發動了對百越的戰爭,百越之地一般通稱嶺南,就是現在的廣西和廣東。在秦與百越的戰爭中,總共發生了三次,第一次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第二次是公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佔領百越之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總之這三次戰爭統稱為“秦始皇三征嶺南”,屬侵略戰爭。這三次發生的秦軍和兩廣土著軍的戰爭,以第一次最為慘烈。第一次秦與百越的戰爭,歷史上稱為“秦甌戰爭”,史書上記載不多,只有《淮南子》等少數書籍中有少量相關記載。從這不多的史料上也可以看出,這同樣是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歷史上之所以“秦甌戰爭”,主要是百越土著部隊的最初首領是廣西壯族先民西甌部落聯盟首領譯吁宋,參戰主力為西甌軍,還包括少量當地其他百越地區的土著人,但是總指揮是西甌部落聯盟首領譯吁宋。
徠有關秦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以及組成,在幾乎所有的史書中都說到秦軍調動50萬大軍在屠睢的率領下進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間訓》中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領,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干之水”,但是這裡也有疑問,五路秦軍是同時進攻的嗎?在廣東和廣西的地方志中記載,秦軍在開始時期是屠睢一路和趙佗一路這兩路一共20萬人馬最先發動進攻。但是那剩下的30萬人是什麼時候才開始加入戰爭的呢?從史書上看,剩下的30萬人應該在前線部隊陷入戰爭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寫部隊缺糧的戰報給秦始皇以前就出動了,因為在屠睢寫的信中說到了自己的“五十萬大軍已經傷亡甚重”,而且根據考證,其中一路秦軍開始攻擊的是東甌閩越地區(主要在現在福建),這路秦軍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兩廣戰場的一路。秦軍這50萬大軍到底是那裡的兵為主呢?根據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記載,秦軍這次戰爭所動用的部隊還是以以前滅楚國的部隊為主力,但是為了適應南方作戰,秦軍這50萬大軍中也有不少於10萬人的原楚國部隊。百越軍在這次戰爭中的參戰兵力則幾乎沒有任何史書有比較確切的記載,只能從部分考古資料中看出百越軍的人數要遠遠少於秦軍,而且當時的嶺南百越基本上為蠻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環境惡劣,所以當時的兩廣總人口數根據考古學家的估計都不會超過50萬,當時能戰的適齡青壯年大致在5萬人上下,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類似“百越土著軍人數僅及秦軍十分之一”的說法。但是不管怎麼樣,秦軍的兵力是占絕對優勢的,秦軍為了這次戰爭的勝利是不惜代價的。關於戰爭的經過,秦軍五十萬大軍雖然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在裝備上更是要遠遠超過百越部落軍隊,但是戰爭的過程卻令秦軍感到了戰前從未想到的艱苦和壓力。在戰前,秦軍考慮到了糧草可能會出現問題,也考慮到了南方炎熱的氣候對於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軍士兵的不適應;但是秦軍到了兩廣后才發現,戰場環境的惡劣以及敵軍的超乎尋常的兇悍頑強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書上記載了以西甌軍的頑強抵抗,西甌軍在首領“譯吁宋”的率領下與秦軍進行了慘烈的激戰,秦朝大軍步步艱難,節節受挫,損兵折將,遲遲不能進入西甌人的世居領地,在戰爭中,西甌軍在首領“譯吁宋”戰死後又馬上另選了新的首領“桀駿”,並全線退入山地叢林中與秦軍繼續作戰,西甌軍甚至不惜與野獸為伍,至死不投降秦軍,並且不斷對秦軍部隊進行偷襲,切斷秦軍糧道,迫使秦將屠睢寫信給秦始皇上報說秦軍糧草已經不足,秦始皇被迫命令徵調大量民工開鑿靈渠,溝通了湘江和灕江水系,確保了秦軍的糧草運輸。另外秦軍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炎熱的氣候,秦軍士兵多為西北人,不適應南方炎熱的氣候,士兵中瘟疫橫行,直接影響了秦軍的戰鬥力。西甌軍這時在新首領桀駿的率領下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的時期對秦軍發起了反擊,秦軍大敗。根據《淮南子》記載,秦兵“伏屍流血數十萬”,而秦軍總指揮官屠睢在現在的廣西桂林一帶被西甌軍夜襲部隊擊斃,迫使秦軍“宿兵無用之地,進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終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監祿無以轉餉”,雙方一直處於相持對抗的局面。而根據學術界討論,秦軍的陣亡在30萬人上下,剩下的20萬人全部退到兩廣的北部邊界一帶,但是西甌軍的傷亡同樣十分慘重,以致沒有力量繼續發動進攻,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而且一對峙就是3-4年時間。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靈渠糧道全面開通且糧草充足之後,徵集“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萬加上原先剩下的20萬秦軍部隊,秦軍再次集中了30萬大軍向西甌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根據不少野史記載,這時的西甌軍僅僅只有數萬人而已。從這裡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戰和3-4年的對抗對峙中,西甌軍消耗了不少兵員。最後秦軍幾乎未遇到大抵抗就佔領了全部嶺南,這已經算是第二次秦攻嶺南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