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魂瓶的結果 展開

魂瓶

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的隨葬器物

魂瓶為冥器(明器),又稱"穀倉罐"、"堆塑罐",也稱魂魄瓶,源於西漢,興於三國,盛於宋代,衰於民國,是一種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的隨葬器物。

它由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五聯罐演變而來,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三國兩晉(公元220~420年)時期墓葬中特有的隨葬品,。這件1939年出土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紹興縣三國時期墓葬的青釉魂瓶,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歷史發展


魂瓶
魂瓶
魂瓶其出現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伯夷、叔齊為商末孤竹國君之子,因忠於殷商,勸諫武王伐紂無效而誓死不食周粟。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兩人遂餓死於首陽山。人們念其抱節之志,故在陪葬品中放入“五穀囊”。魂瓶隨葬的禮俗自此出現,故早期魂瓶實為貯糧之器。關於“五穀囊”,王肅《喪服要記》中還記有一則頗具趣味的歷史故事:說是春秋時的魯哀公為父舉喪,孔子因其未在陪葬品中放進五穀囊而問責於他,哀公狡辯道:“五穀囊陪葬,起自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餓死,恐其魂之飢也,故設五穀囊。吾父食味含脯而死,何用此為?”可知在春秋時期,大儒孔子已認為陪葬品中放入五穀囊是一種重要的禮俗。
水波紋塔式貼片單體五穀瓶
水波紋塔式貼片單體五穀瓶
三國、西晉墓葬中常見的隨葬陶瓷器,也有大量魂瓶出土於宋代,亦稱“青瓷穀倉罐”。魂瓶是一種“冥器”。“冥”是古代社會唯心主義思想所迷信認為的人們死後進入的世界,比如“冥幣”就跟貼近我們現代人生活。以魂瓶這種冥器為例,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徵著死者生前的社會待遇和家庭狀況,並且
希望死後到達所謂的“冥界”依然能夠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宿繁多,則可能是等級較高的社會等級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對簡略鮮少則相對地較低,也有毫無實物的管瓶。
漢代、三國、兩晉時期的墓葬出土較多宿有樓閣,飛鳥,廊廡,樂伶等等,宋代則相對女傭女官居多。魂瓶的出土對尚未找到墓誌銘的墓葬的斷代有指導、佐證作用。漢代三國的魂瓶器型較大,高寬之比相差較小,釉水失透,多為平底;到宋代的魂瓶則跟似於瓶狀,旋削修足,多施化妝土,多數器物釉面玻璃質感較強;元代也有造型獨特的魂瓶,比如有人首為堆塑體,人體卻以刻畫在器身上為呈現方式的人物塑造方式。
在擯棄魂瓶等冥器中的迷信思想同時,也要發覺他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中華民族是酷愛物葬禮葬的民族,有點好東西總得埋下去,還特地製造一些冥器,就比如魂瓶下葬。這種習俗多讓現代人難以想通。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習俗,使我們得以看到幾千年的燦爛文明。

代表作品


青釉魂瓶通高46厘米,口徑11厘米。瓶體由上下兩部分粘接而成,通體施有青釉,釉色純凈。製作中採用了塑貼、模印等裝飾手法,使其達到了相當高的工藝水準。瓶體上部正麵塑有三層飛檐高樓,四周塑造有各種動物的形象。瓶體其餘三面共有八名樂人持不同樂器進行演奏。下部的大罐疏朗地帖有獵人、狗、鹿、豬、魚、龜等形象,與上部密集的堆塑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頸腹相交處還豎有龜趺馱碑一座,碑銘為一段祈求富貴長壽的文字,其中包括"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的確切紀年。此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這件魂瓶構思巧妙,製作精細,反映出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制瓷工藝在成型技術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塑造的題材雖多卻無瑣碎之感。各種造型寓巧於拙,著重表達內在情趣,將天上人間、神話現實揉合在一起,既現實又浪漫。它作為隨葬品,表現了墓主人及其家族永保富貴、家運興隆的祈望,同時也生動地再現了當年地主莊園和江南水鄉的景象,因而具有極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各地出土


魂瓶
魂瓶
2016年3月,寧鄉農民熊尚豐和肖愛民在挖溝取土時發現兩件魂瓶,其中一件為壇狀,夾砂紅陶,口部微殘,深紅褐色。魂瓶通高38cm,口徑與底徑皆13.5cm,腹部最寬處38cm。通體素麵,肩與下腹各飾兩圈雞冠狀附加堆紋。口上有蓋,蓋為碗狀,保存完整,可以取放。整體造型沉穩厚重、比例協調,為寧鄉地區宋代時期典型器物代表。
另一件魂瓶為罐狀,泥質灰陶,微殘,器身飾釉,大多剝落。通身遍飾刻劃紋,上身鼓起五道泥圈,每圈上附加五枚角狀飾件,飾件共25個,部分已殘缺。魂瓶通高40cm,口徑9.5cm,底徑12.5cm,腹部最寬處為40cm。造型奇特、詭異多姿,富有濃郁的喪葬文化和宗教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