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縣北朝墓群
世界文化遺產
磁縣帝王冢北朝墓群位於河北邯鄲磁縣的東部,墓葬密集區位於磁縣的東南部區域,南北綿延達15公里,東西約14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級別為A級。
北朝墓群是北朝東魏、北齊時期的帝王及皇族的墓群,與曹操無任何關係。自公元534至公元577年,東魏、北齊先後建都於鄴城,與鄴城相鄰的磁縣,就成為北朝時兩個王朝用以聚族而葬的墓地。這片北朝墓群,佔地100多平方公里,現有古墓130多個,都有高大的封土,如俗稱“天子冢”的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墓,其殘存的封土還高達30米,直徑120米。
北朝墓群分北朝墓群文物檔案中有編號記錄的墓葬達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進,墓葬的數量在不斷增加。北朝墓群已被列入“十一五”中國100處古遺址遺跡保護範圍。北朝墓群於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縣北朝墓群
東陳村東魏墓共有四座,當地俗稱“四美冢”。1974年發掘了其中的一座,據墓誌,墓主人為東魏堯氏趙君墓。繼發掘堯趙氏墓之後,1975年又發掘了一處堯趙氏三子堯峻墓。從發掘情況看,堯趙氏的墓被盜過,許多文物被毀,這次仍出土陶俑136件,日常生活的各類陶俑幾乎都有,真實地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時文武侍從、奴婢、伎樂等前呼後擁的壯觀場面。
1975年對東槐樹村高潤墓進行了發掘整理。高潤墓誌記載為“北齊故侍中假黃鉞左丞相文昭王”,葬於武平七年(公元576年)。這座墓出土陶俑381件,墓室四壁有保存較好的彩色壁畫,其中墓室北壁壁畫較為完好,是一幅“舉哀圖”。高潤壁畫墓的發現,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它形象、鮮明地展現了中國北齊時代的繪畫面貌和獨特風格,填補了中國繪畫史的一頁空白。
出土陶鼎
1987年至1989年,在前灣漳村搶救發掘了一座陵墓,因沒有墓誌,難以斷定墓主人的具體身份,但就其墓葬規模看,可以斷定是一位北齊皇帝陵,極有可能是北齊文宣皇帝高洋(或北齊武成帝高湛,或北齊後主高緯)的陵墓。這座墓出土陶俑1800多件,其中有文吏、軍卒、鼓樂手、樂舞人、僕人俑等,有立姿、坐姿和騎馬俑等,形象逼真。墓道壁畫保存有320平方米,主要畫面為左右對稱的出行隊列,有人物106個,顯示了帝王葬儀的威嚴與隆重,是中國已知最大型的北朝時期墓葬壁畫。
出土的陶俑
公元386年,鮮卑拓跋部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了鞏固其政權,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族文化,實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武器,從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進程,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陵寢的建制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北魏遷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帶,遷都洛陽后,陵域選擇在洛陽瀘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園建制有以下特點:
一、逐漸恢復了秦漢以來的陵寢規制,一般建有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築祭殿,為上陵拜謁之所。
二、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
三、北魏遷都洛陽后,陵域布局規整,帶有鮮卑族族葬的遺風。瀘河以西是北魏諸帝陵域,瀘河以東,為近支皇族墓葬區和嬪妃葬地,再往東排列是“九姓帝族”,“勛舊八姓”和內遷“余部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這一布局與漢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區別。
出土陶俑
北朝的陶俑過去發現甚多。在塑造技術上較漢代更有進步,面部及體態外形上更完整而真實,仍繼承了漢代的著重刻劃表情的傳統。陶俑的類型增多了,有身體修長秀美的女侍、樂伎,孔武有力的武士、騎兵和侍衛,外族的奴僕、牛車、馬及駱駝。一些生活用具,房舍等減少了。陶俑中的人物形象都能從神情上及姿態上見出每一類型的特點,有非常動人的表現。那些女侍的形象和佛教造像、石刻中的形象,共同表現了北魏時代的美的理想,也可以看出製作者在創造此形象時充滿著真摯的感情。
陶俑的形象—面型、表情和姿態,都與佛教形象,特別是菩薩、力士、供養人像,基本上是相同的。女俑尤其多瘦削形的秀骨清像,但也有頭大身短,面型圓渾的一種。
磁縣北朝墓群壁畫
磁縣東槐樹村北齊宗室高潤墓,墓室壁畫殘損嚴重,尚能辨認的墓室壁畫,表現墓主人的畫面處理成了一幅感人的《舉哀圖》。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被認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皇陵,當然規格最高,斜坡墓道長達37米,其東西兩壁以320平方米的面積描繪墓主升仙,儀仗逾百人,分列東西兩壁,儼然帝王的排場。同時代墓葬相比,灣漳墓的壁畫,氣勢最為恢宏,藝術水平也最高。灣漳壁畫在不同空間里同時展現了護送、引導墓主人升仙的壯闊場景,內容豐富多彩,既寫實又充滿了幻想。走在地上的是與真人幾乎等高的儀仗人物,緩步前進,神態肅穆,面部的刻畫細膩入微,生動傳神。整個墓葬壁畫揮灑自如,毫無矯飾,眾多形象,人物、神靈、禽獸,彼此呼應,渾然一體,代表了北朝宮廷繪畫藝術的成就。
磁縣灣漳北朝墓墓道壁畫儀仗圖,獨具皇家氣派與真人等高的儀仗人物,形象刻畫生動傳神。
在墓群中的元祜墓中出土大量的隨葬品,而且保存狀態較好,總計有190餘件,其中陶俑145件。陶俑的工藝精湛、色彩鮮艷,面部表情刻畫細緻入微;陶瓷青銅器製作規整,具有較高技術水平,由於該墓葬是東魏從洛陽遷都到鄴城第四年營建的,在隨葬品的藝術風格、技術水平方面都有所體現。其中的騎馬俑與北魏洛陽城永寧寺出土的彩塑頗為神似,應該是出自洛陽工匠之手,屬於東魏官署作坊的製品。
隨葬品還有部分雕塑作品反映了東魏時期的喪葬習俗和藝術特色,為研究當時的人物服飾、兵器、政治制度等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北朝墓群出土文物 | ||
國家一級文物古羅馬拜占廷金幣 | 駝俑 | 北朝墓群M72出土負箭箙俑 |
北朝墓群M72出土擊鼓俑 | 青瓷碗 | 小銅壺 |
長久以來,這些土丘被認為是曹操的七十二疑冢。
鎮墓獸
對於漳河北岸上百個“土丘”雖然已被確認為北朝皇陵,磁縣文物部門介紹,為保護好這些埋在地下的寶貴遺產,讓公眾詳盡了解“北朝墓群”真實面目,政府計劃投資3億餘元,在縣城京廣鐵路西側,和諧大道高架橋北,建造北朝考古博物館和相關文化產業園區。
截至2012年北朝考古博物館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按照布展規劃,2012年底前將依據磁縣已出土的海量文物,結合歷史文獻記載,力求從考古的角度出發,全面、科學、準確地對外展示東魏、北齊時期的文化與藝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