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天津大學二級學院

天津大學化工學科是1952年院系調整時,由當時的北洋大學、南開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河北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等高校的化工系合併組成,1997年,在原化工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長期以來,化工學院秉承“堅持一流標準,培養一流人才,爭創一流成果,做出一流貢獻”的發展目標,“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連續3次蟬聯全國第一,“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成為全國首批14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之一。

歷史沿革


天津大學化學工程系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由北洋大學、南開大學、河北工學院、唐山鐵道學院和燕京大學的化工系合併而成,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化工系師生也有一部分人併入。所以天津大學化工系的歷史就應追溯到有關院校化工系的歷史。
院校調整前的歷史
(1)南開大學化工系成立於1932年夏。當時由張子丹(張克忠)任系主任,教授有張子丹、張洪沅、高少白。除化工系外,另設有應用化學研究所,由張子丹兼任所長,化工系教授同時均擔任該所的研究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后,南開大學化工系先遷重慶沙坪壩南渝中學,並作為長沙臨時大學的一部分,學生在重慶大學借讀。應用化學研究所則設在南渝中學內。一年後,化工系遷至昆明,成為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擔任西南聯大化工系主任的先後有張子丹、蘇國楨和謝明山。教學和科研人員有潘尚貞、陳國符、胡志彬、趙鏞聲、俞其型、汪德熙、孟廣俊、張建侯、汪家鼎、黃乙武、張遠謀、張懷祖等。1947年南開大學化工系遷返天津,1952年院系調整時,併入天津大學。
(2)北洋大學化工系簡史。北洋大學在1937年遷到陝西,與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聯合成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改名為西北聯合大學。1938年7月西北聯合大學與東北大學工學院以及私立焦作工學院等合併為西北工學院,設有土木、水利、礦冶、機械、航空、電機、化工、紡織等八個系。1943年在當時浙江英士大學工學院的基礎上,設土木、機電、應化三系。應化系主任為許植方。1946年春,北洋大學在天津復校,設理、工兩院,工學院設有化工系。1946年夏以後,原在浙江的北洋工學院學生都複員來天津北洋大學。在浙江工學院就讀的應化系畢業生,1943年5人,1944年2人,1945年1人,1946年4人,均為北洋大學的畢業生。1946年至1951年任北洋大學化工系主任的前後有方子勤、肖蓮波。1946年北洋大學在天津復校時,原北平大學工學院併入北洋大學,成為北洋大學北平部,其中有化工系,1947年北洋大學化工系畢業生,天津9人,北平部25人,1948年北平部撤銷,大部分學生轉來天津,部分學生轉到北大和清華。1948年北洋大學化工系畢業生5人。1949年畢業生13人。1950年畢業生19人。1951年40餘人,1952年(已與河工學院合併)19人。如自1943年在浙江的北洋工學院算起,到1952年共畢業140餘人。
(3)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成立天津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原兩校化工系又與其它校化工系合併於七里台新校址。河北工學院化工系簡史。河北工學院前身高等工業學堂創建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民國初改名為直隸高等工業學校,1926年改為河北工業學院。早在建校初期,即設立應用化學科,以後逐漸擴充。應用化學科設有製革、油脂(包括肥皂)、造紙、窯業和分析等課程。1937年全校內遷,后在西安與其它院校聯合成立西北工學院。日本投降後於1946年復校。設有化工、機械、電機、水利、紡織五個系。每系招生80人。並成立附設專科學校,設相應的五個科。1951年與北洋大學合併后情況已見上述。
(4)唐山鐵道學院化工系簡史。唐山鐵道學院化工系籌建於1949年,籌備組成員九人,金允文為組長。1950年至1952年由余國宗任系主任。1949年入學約20人,50年入學30人,1951年入學30人。
(5)燕京大學化工系簡史。燕京大學在1930年成立了製革實驗室。1933年又成立了陶瓷研究室。當時,這兩個研究室屬於化學系,,供高年級學生選讀或快做畢業論文時進行實驗。1945年日本投降后,這兩個實驗室首先恢復。從1948年開始招收學習化工的學生,1950年則正式成立化工系。由化學系主任兼任化工系主任。1948年入學的學生有10人,1949年26人,1950年和1951入學的學生各為20人。1952年院系調整時,一部分學生轉入清華大學石油系,一部分轉入天津大學。1950年還開辦一期陶瓷專修科,學製為兩年,主要學習耐火材料。
院系調整時期
1952年天津大學化工系經院系調整成立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也有了不斷發展。52年根據當時情況,開始在系內設立專業,設立的五個專業是:無機物工學專業,硅酸鹽工學專業,燃料化學工學專業,燃料和中間體專業,造紙專業。以後,1956年又增設基本有機合成專業,1957年增設電化學專業,1958年增設高分子化學專業,化學工程專業(后一度停辦,1965年恢復),1959年設立金屬物化專業。1957年成都工學原瀘州分院的造紙專業併入天津大學化工系的造紙專業。1960年造紙專業分出一部分到天津輕工學院(留下一部分,在“文革”中1973年也併入天津輕工學院)。1952年至1958年化工系主任是汪德熙。1959年化工系分為有機化工系(系主任是汪德熙)和無機化工系(系主任潘正濤)。次年,1960年又合併為一個化工系由潘正濤任系主任,直至“文革”。化工機械專業也是1952年院系調整后早期設立的專業之一,但從1952年到1959年一直設在機械系內。1959年則由機械系調至當時的無機化工系。1960年隨著無機化工系和有機化工系的合併,化工機械專業也列入化工系的編製。綜上所述,到“文革”前止,化工系共有專業十一個,即:無機物工學專業,硅酸鹽工學專業,燃料化學工學專業,染料和中間體專業,造紙專業,化工機械專業,基本有機合成專業,電化學專業,高分子化學專業,化學工程專業,金屬物化專業。是當時全國各高校化工系和化工學院中,專業設置十分齊全的院系之一。當時學校的建制是系內設有各個教研室。化工系設立的教研室,除上述十一個專業教研室外,還設有無機化學教研室(一度稱普通化學教研室),分析化學教研室,有機化學教研室,物理化學教研室,化工原理教研室等基礎課教研室五個。全系共有教師約四百人,並有在各實驗室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約七十人。1952年院系調整前,各校原應在1953年畢業的學生提前一年和1952年的應屆畢業生同時畢業。各校於調整時轉來天津大學化工系的學生,有應在1954年畢業和應在1955年畢業的兩屆。前者提前於1953年畢業(約170人),後者1955年按期畢業(約170人),共計340餘人。1954年無本科畢業生。院系調整后的化工系從1952年到1954年每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以及兩年制耐火材料專修科學生。這些學生在1954年到1958年間陸續畢業,共計800餘人。從1955年起,化工系各專業均改為五年制,兩年制專修科停辦。由於1955年進校的同學均應在1960年畢業,所以1959年無畢業學生。1960年至1965年化工系本科畢業人數共計3101人1961年到1965年入學的本科同學,均在“文革”中畢業,共計2034人綜上,化工系自1952年院系調整成立后,到“文革”為止,共畢業學生約6300人。1952年院系調整時,還轉來南開大學化工系1951年入學的兩年制研究生6名,他們均在1953年畢業。自1953年至1956年先後招收兩年制研究生共34人。自1957年到“文革”開始前(1965年)招三年制研究生(一度曾稱之為副博士研究生)共87人。從院系調整到“文革”,化工系畢業研究生127人。從1956年到1958年,化工系還招收了三個幹部班,即(a)老幹部特別班。1956年招生,1961年畢業,共招收19人。學員大多數都是處長以上老幹部。這些同志通過老幹部特別班的學習,畢業后都成為科研單位、工廠等的主要負責人,對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我國科學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b)老幹部班。1956年招生,1961年畢業。共招20多人。這個班均為本科生,修業五年,他們大多數都是科級以上幹部。這些同志經過大學本科的學習不但學習了化工基礎知識,也提高了管理水平,成為各方面的骨幹力量。(c)工農幹部班。1958年招生,1963年畢業。共招收31人。這個班為本科生,修業五年。這些同志大多數在入學前就參加工作,經過工農速中培訓后考入天津大學化工系。畢業後分配到工廠、設計單位工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系各教研室根據教學需要在這段時間內編寫了大量教材及教學參考書,除由本校自行印刷外,由我校編寫或主編並有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達三十多種,在國內各院校被廣泛採用,有較高的聲譽。
“文革”期間
天津大學化工系師生員工被迫停課鬧“革命”,部分師生和幹部受到迫害,蒙受不白之冤,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昭雪,恢復了他們的名譽。化工系從1971年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製為三年,至1976年為止,總共招收2055人。1970年招收化工類中等技術工人班共120人,學製為二年,與1972年畢業,這些學生大部分留校分配到校辦公廠或實驗室工作。1971年化工系曾籌建海洋化工專業,為此曾成立了海洋化工研究室,1973年被撤銷。
“文革”之後
1977年恢復高校統一招生考試製度,由國家統一考試,擇優錄取,學製為四年。教育質量開始有所好轉。1978年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學製為二年半至三年,招收研究生的專業及學生數逐年有所增加。到1995年共招收碩士生690名博士生120名。1981年開始實行學位制,對78年入學並畢業的研究生和77年入學並畢業的本科生授予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同年,開始招收博士學位研究生。經國家教委批准天津大學第一批博士生導師有8位,其中有化工系張建侯教授和余國琮教授。全校第一批錄取6名博士生,化工系佔二名。當時化工系在學校的位置,由此可見一斑。隨著全國形勢的變化,78年以後學校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科研方面上來。79年由張建侯教授擔任化工系主任,一直到83年分系之前。化工系的教學和科研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整頓教學秩序,提高教學質量,吸引科研項目,改善科研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舉措。1982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化工工程研究所,由余國琮教授擔任所長。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提高師資水平,擴大對外交流,化工系一方面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來系講學,另一方面選派優秀的青年教師出國進修。至83年分系前共選派10名教師出國進修學習或合作工作。基本有機合成專業的許錫恩,技術陶瓷專業的袁自明,高分子的曹同玉等都是這個時期選派出國的。他們學成回國后,在教學,科研上都起到重要的骨幹帶頭作用。從77年開始,高校的教學秩序逐步趨於正常,走向正規。化工系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制定和修訂了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並積極著手編寫教材。除自編教材外,化工系還主編了三十餘種教材,有十人被聘為全國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化工系歷來重視科學研究,把它視為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師資水平,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根本措施。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也未間斷過。各個教研室,研究室結合教學,緊密結合國家發展的需要,在各個專業領域都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完成的甲苯歧化科研項目,化工原理教研室管殼式換熱器流路分析的研究,高分子專業絮凝劑,化學灌漿材料的研究,核化工專業六氧化鈾催化還原的研究等,均獲得了全國科技大會獎和天津市的獎勵。化工防腐與防護專業的改性聚丙DF—01噴灌管道的研究,電化學專業與電工教研室合作研製的PPS—5型多波型脈衝電鍍電源,也獲得了天津市的科技進步獎。工業催化專業研製的丙烯氨氧化制丙烯氰催化劑;水煤氣轉化動力學的研究;技術陶瓷專業釩鐵電高壓電容器,壓電陶瓷材料的研究及染料中間體專業蠟燭染料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另外,化學基礎課物化,分析,有機,普化四個教研室,也都有自己的研究項目,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普化教研室的部溶性澱粉陰離子交換劑的合成和應用就是對製藥行業的一個貢獻。化工系統工程研究室結合青海鹽湖進行結晶及有關工程問題的研究獲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化學電源教研室,煤化工研究室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總之,化工系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成績是令人矚目的。這個階段(即77年至83年間),化工系共有基本有機合成,核化工,電化學,工業催化,化工設備與機械,染料中間體,化工腐蝕及防護,高分子化學工程10個專業及15個教研室,並有化學工程研究所,化工系統工程研究室,化學電源研究室,煤化工研究室以及高分子中間研究室。此外,還有資料室以及電化教研組。共有教師428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1人,講師251人,助教26人,教員76人。並有工程技術人員64人,其中工程師20人,助工42人,技術員2人。
1983年至今
由於國內高等教育的形勢的影響,1983年學校將化工系分成化學工程系(簡稱化工系),應用化學系,化學系,化工研究所。原化工系的化工腐蝕與防護,無機非金屬材料(即技術陶瓷),高分子材料與機械系的金相專業組合成立拉材料化學與工程系。分系后的化工系本科專業設置有化學工程,有機化工,核化工,工業催化,化工設備與機械等五個專業。其中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為兩個重點學科。1989年核化工專業改為工業化學專業,1993年按照教委專業調整的要求,工業化學專業併入化學工程專業,作為化學工程專業的一個專業方向。1993年又建立了生物化工專業。化工系本科生專業仍然是五個;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有8個,即:化學工程,有機化工,生物化工,核化學化工,生物醫學工程,工業催化,化工過程機械及無機化工;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專業二個,即:化學工程和有機化工。教研室的設置共10個,除了5個專業教研室即化學工程,有機化工,工業催化,生物化工,化工設備與機械外,還設有化工原理及傳遞過程教研室,化工開發實驗室,工業化學教研室,系統工程研究室及煤化工研究室。陳洪鈁教授擔任分系后的第一任主任,並連任兩屆,直至一九九二年。為了貫徹科學技術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方針,憑藉學校的人才和技術優勢於1984年9月天津大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聯合成立了天津石油化工技術開發中心(科研,教學,開發三位一體的實體機構)11月又共同建立了石油化工學院(為非實體機構)。陳洪鈁教授兼任天津石油化工技術開發中心主任和石化學院院長。如此與企業之間多方位的橫向聯合,對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學,科研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從1984年開始,天津大學(主要是化工系)為中國石化總公司委培學生,至95年總計培養了1920名本科生,其中化工系878人。解決了石化總公司企業發展中對專業人才的急需。天津大學也從石化總公司得到了資金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由中國石化總公司出資蓋起拉7000m2的教職工宿舍,還蓋起了16000m2的教學科研大樓,因而化工系的教學科研用房及教職工的住房都得到了較大的改善。1983年分系以後,化工系的幾屆領導班子從化工系的實際出發,發揮優勢,勵精圖強,在重視發展的同時著抓拉教育質量的提高。在重視學科建設的同時,重點抓了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建設學科梯隊。化工系的教師隊伍逐步向年輕化,高學位人才方向轉化。中青年教師的培養與提高,老教師的傳幫帶是至關重要的,系,教研室都做了周密的安排。此外,請國內外專家來系講學,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以及參加校內的提高學習班,都為他們創造了學習提高的機會。有些青年教師擔任了教研室主任,副主任。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提高和施展自己的才華。為他們積極爭取科學基金,鼓勵他們爭取科研項目,跨學科專題。開創新興科研領域。促進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茁壯成長起來。1985年,為了針對學生培養方面的種種問題,為了拓寬基礎,增加學生的適應性,化工系按學科調整拉教研室。把化工類基礎課,如化工熱力學,傳遞過程原理,化工數學等等單獨設立教研室,在力量安排上得到加強。在本系除化機以外的各專業開課,保證了教學質量,也拓寬和加強了基礎。為確保化工類專業實驗質量的提高,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化工原理實驗也單獨授課。作為化工類最重要的基礎課程和化工原理(包括化工原理實驗)多次被評為優秀課程,1993年化工部教育司組織的全國化工原理教學知道委員會評為全國優秀課程。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專業實驗的效果和質量。化工系將化學工程,有機化工專業的專業實驗合併增加科研開發內容成立拉化工開發實驗室。1985年,天津大學在教學改革方面採取拉一些重要的措施。例如實行學分制和三年期指定;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跨年級選課;優異生制度等等,旨在鼓勵優秀學生儘快成材。這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對學生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為一些優秀的脫穎而出創造了條件。在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的同時,在全體同學中著重抓緊了對外語及計算機培養的提高。化工系充實了系級計算站,為學生創造上機的機會。外語教學按照國家教委CET-4標準進行。計算機教學也按照天津市的要求執行等級考試製度。通過這些措施和嚴格要求,使學生這兩種能力大幅度提高。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進競爭機制,化工系和有關單位及個人先後建立了多種獎學金,如“丁緒准化學工程獎學金”,“科技興化獎學金”,“陶氏獎學金”,“石化獎學金”等13種獎學金,從84年至今共有約150人次獲獎,從另一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圍繞著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83年以來,化工系的科研工作也得到很大的發展。“七五”,“八五”期間承擔國家各部委以及天津市涉及基礎科研和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科研項目60多項,總經費達到1000多萬元,全部完成並取得成果。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1項。為國家的科學以及經濟建設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1986年經國家計委批准建立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重點實驗室”,1994年又建立了“一碳化工重點實驗室”掛靠在化工系管理。
2009年,韓金玉教授任化工學院院長。同年,學院將精細化工和應用化工兩個專業方向從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中獨立出來成立應用化學(工)本科專業。2010年,原農業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併入化工學院。2011年,王志教授任化工學院黨委書記。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
國家二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生物化工、工業催化、化學工藝、精細化工
省部級重點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工業催化、應用化學、化工機械
專業設置
院系名稱專業名稱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
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
分子科學與工程
製藥工程
生物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
應用化學(工)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3張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師資隊伍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授91人、副教授126人。學術隊伍中擁有院士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37人。
兩院院士
類別姓名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靜康著名結晶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余國琮化學工程學家,精餾專家
雙聘院士祝京旭世界著名流態化及顆粒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鄒競感光材料專家
傑青/優青
類別姓名
國家傑出青年姜忠義、馬新賓
國家優青鞏金龍、鄒吉軍、范曉彬、仰大勇、李炳志
知名學者元英進、劉東志、馮亞青、李鑫鋼、齊崴、楊全紅

學科體系

截止到目前,化工學院共設有7個本科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分子科學與工程、製藥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工)。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8個,碩士學位授予權二級學科14個。1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個國家級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新技術推廣工程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天津市重點實驗室。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4個。11個系(化學工程系、化學工藝系、精細化工系、應用化學系、生物工程系、製藥工程系、催化科學與工程系、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系、分子科學與工程系、食品科學與工程系)、4個中心(化工基礎實驗中心、化工過程與技術實驗中心、生物與製藥實驗教學中心、應用化學(工)實驗教學中心)、2個所(化學工程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

人才培養

本科在校生1943人,碩士生在校生1599人,博士生在校生573人。國家級教學名師2人、天津市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3個、天津市優秀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示範區2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7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6門、天津市精品課程1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天津市優秀教學實驗室3個。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2013年,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的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中,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排名第一,在連續三輪的學科評估中實現“三連冠”,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第一,進一步彰顯了學科的綜合實力和整體水平。為落實“2011計劃”精神,以天大化工學科為主體,充分發揮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的學科優勢,在國內率先成立了“天津化學化工協同創新中心”,並成為國家首批正式認定的14個“2011計劃”國家級戰略科研平台之一。

科研成就

學院先後承擔國家和省部級教改項目40餘項,取得了豐碩成果,共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4項、二等獎8項,省部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4項、二等獎16項,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50餘部。學生共獲30餘項獎項,其中國際金獎2項,銀獎1項,銅獎1項,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發表SCI收錄論文2070篇、EI收錄論文1972篇,申報發明專利1073項,授權發明專利566項。在發表論文數量增長的同時,發表論文的質量明顯提升,在國際期刊Top一區、二區發表論文1053篇。在大型填料塔分離技術、醫藥結晶技術、生物加工技術、新型催化劑與反應技術等多項成果處國際先進水平,在相關行業內產生了重要影響,取得了重大的經濟效益。獲國家級獎、省部級獎25項。成功舉辦“綠色化學科學與工程國際高端論壇”、“2012太陽能電池材料國際研討會”、“2012年等離子體催化與能源材料應用國際研討會”、“2013年計算催化及能源化工國際研討會”等10次國際學術會議,提升了在國際相關學術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促進了與世界著名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旗
天津大學校旗為校徽的變形和重新組合。整體採用藍、金、白、紫、紅五色,色彩典雅、大方,並給人以青春的朝氣,啟發人蓬勃向上的精神。

精神文化

校訓
天津大學校訓為“實事求是”,由建校初期北洋大學原校長、著名法學家趙天麟首倡。趙天麟任校長期間(1914-1920)總結北洋大學辦學經驗,概括出“實事求是”四個字,以之教導學生,遂成為校訓。
“實事求是”一詞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劉》,文中說劉德“修古好學,實事求是”。后被人們沿傳引申,毛澤東也曾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作過這樣的論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繫,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趙天麟以這四個字首倡於北洋大學。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待科學技術知識,端正學風。
趙天麟堅持嚴字當頭,以講求高質量為教學目標。他在1925年北洋大學三十周年校慶祝詞中寫到:
形上形下,聚精會神。人文淵藪,日新又新。
猥長其曹,改制伊始。一得之愚,實事求是。
憶當髫稚,蛾術於斯。歸自海外,乃辱皋比。
教學相承,淵源接續。從事此間,厥情最篤。
別來數稔,時復念茲。達材成德,與有榮施。
雲霞蒸蔚,盛會欣逢。洋洋學海,萬派朝宗。
這一段祝詞是趙天麟辦學思想的回顧和總結,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和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工作,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的抱負。
天津大學在繼承這一優良校訓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涵,即辦事求學,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誠實守信,並注重求索真相,開拓創新,把握規律。天津大學繼承了北洋大學的優良校風和學風,恪守“實事求是”的校訓,在教學上,明確提出了“嚴謹治學,嚴格教學要求”的“雙嚴”方針,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對教師嚴格聘任,講求真才實學,並要求教師兢兢業業,誨人不倦,講授認真,教學方法具有引導性;對學生嚴格挑選,嚴格考核,嚴格管理,並要求學生自覺自重,勤奮好學,注重素質的全面提高。
校歌
天津大學校歌,又稱北洋大學校歌,誕生於1935年,為紀念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北洋大學建校40周年而譜寫。校歌作者蕭友梅、廖輔叔。校歌總結了北洋大學興學育人、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促人奮進,催人向上,激發北洋學子在黑暗的舊中國,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鬥。用埋頭苦幹的精神,實事求是的學風,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