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主體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公里,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七分之一。
2019年4月1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成立。
2019年5月10日,為高標準科學推進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吸引政府機構、科研機構、社會組織和科學工作者參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爭創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範例,海南省林業局(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決定面向社會公開徵集課題研究方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包括五指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佳西等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黎母山等4個國家森林公園、阿陀嶺等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相關的國有林場。範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陵水、萬寧等9個市縣。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於海南島中部山區,東起海南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西至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自保亭縣毛感鄉,北至黎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00餘平方千米,約佔海南島陸域面積的1/7。範圍涉及五指山、瓊中、白沙、昌江、東方、保亭、陵水、樂東、萬寧等9個市縣。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地處海南島中南部的穹窿構造山區,包括中南部山脈東支五指山山脈和西支黎母嶺山脈(黎母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雅加大嶺)的大部分區域,構成了海南島的最高脊。國家公園的最高點為五指山,海拔1867米,也是海南島的最高峰;國家公園的最低點位於吊羅山區域都總河流出國家公園處,海拔僅45米。境內海拔超過1400米的山峰還有鸚哥嶺(1812米)、猴獼嶺(1655米)、黑嶺(1560米)、三角山(1499米)、尖峰嶺(1412米)、黎母山(1411米)等。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日照時間長,太陽總輻射量大。年均氣溫22.5℃-26.0℃,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759毫米。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涵蓋並連通了五指山、鸚哥嶺、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黎母山、猴獼嶺、佳西、俄賢嶺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4個國家森林公園,南高嶺、子陽、毛瑞、猴獼嶺、盤龍、阿陀嶺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毛瑞、卡法嶺、通什等相關國有林場。
五指山位於海南島中部,因其五峰相連形如手指而得名。1985年11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五指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由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東經109°32'03″-109°43'19″,北緯18°48'59″-18°59'07″,總面積為13435.9公頃。五指山保護區是以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珍稀動植物資源及棲息地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鸚哥嶺位於海南島的中南部,因過去漫山遍野飛舞著羽毛絢麗多彩的鸚鵡而得名。2004年由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為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2014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09°11′27″-109°34′06″,北緯 18°49′30″-19°08′41″,總面積為50464公頃。鸚哥嶺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以典型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為主,集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宣傳教育、生態旅遊和可持續利用為一體等功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尖峰嶺位於東方市和樂東縣境內,因其主峰形似尖刀而得名。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始建於1956年,地理座標為東經108°36'-109°05',北緯18°23'-18°52',保護區總面積20170公頃,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霸王嶺位於昌江黎族自治縣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9°03′-109°17′,北緯18°57′-19°11′。保護區始建於1980年,面積10萬畝;1986年晉陞為國家級,2003年保護區面積擴大至44.97萬畝。保護區屬於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是海南長臂猿及其棲息地,是集自然保護與管理、宣傳教育、科學研究、生態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自然保護區。
吊羅山位於海南島東南部,跨陵水、保亭、瓊中等3縣,於1984年經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粵辦函[1984]398號批准成立“廣東白水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8年更名為“海南吊羅山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理坐標為109°45′05″-109°57′07″,北緯18°40′08″-18°49′19″。保護區總面積18389公頃。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森林覆蓋率為95.56%,植被有熱帶雨林、南亞松林、橡膠林、桉樹林、馬占相思林、加勒比松林等類型。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20科1142屬3577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坡壘、伯樂樹、海南蘇鐵、葫蘆蘇鐵、龍尾蘇鐵、台灣蘇鐵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桫欏、土沉香、降香黃檀、海南紫荊木、蝴蝶樹等34種,特有植物有尖峰青岡、霸王玉蘭、吊羅山蘿芙木、五指山含笑、海南菊、海南翠柏、雅加松等428種。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脊椎動物5綱38目145科414屬627種,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長臂猿、坡鹿、雲豹、蟒蛇、圓鼻巨蜥、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黿8種,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水鹿、黑熊、中華穿山甲、小爪水獺、原雞、白鷳等67種,海南特有動物有海南長臂猿、鸚哥嶺樹蛙、霸王嶺瞼虎、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海南新毛蝟等33種。
海南熱帶雨林是世界熱帶雨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全球重要的種質資源基因庫,是中國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在此設立國家公園,意義主要有:
一是築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的關鍵舉措。中國熱帶雨林資源稀缺,主要分佈在海南、雲南南部、台灣南部、廣西南部及西藏東南河谷地帶。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對築牢海南綠色生態屏障有必要。
二是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效途徑。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集中連片整合自然保護地,創新保護管理體制,實現統一規範高效管理,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能夠更加有效保護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從而實現珍稀自然資源的世代傳承。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三是拯救中國熱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的迫切需要。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整合多個單一自然保護地,修復熱帶雨林生態系統,建設生態廊道,有利於保護生物多樣性、搶救瀕危物種、維持區域生態平衡。
四是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路徑的具體實踐。建設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於正確把握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促進當地脫貧,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立法和政策體系,主要有《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的通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試行)》等。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國家管理機構加強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內海南長臂猿等極小種群、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和原生動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對受到威脅且原棲息地已不能滿足生存繁衍需要的物種,採取建立繁育基地、基因庫、種質資源庫或者遷地保護等拯救措施。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會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所在地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採取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經濟林退出、植被恢復、水土流失治理、調節水文狀況等措施養護水資源,有效防止、控制和減少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保護和提升熱帶雨林水源涵養功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志願者服務機制,制定志願者招募與准入、教育培訓、管理與激勵的相關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參與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解說教育、科普宣傳等志願服務工作。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周邊社區是黎族、苗族世居地,在婚姻、喪葬、節慶、飲食、居住、服飾、待客、禮節、文娛活動等方面,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裡有黎族織錦、制陶以及苗族蠟染等製作工藝,也有黎苗歌舞、海南村話民歌等,還有“三月三”等民間節慶活動。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內形成了以G9811中線高速為軸線,國道幹線公路G224 和省道S314(東河-江邊-抱由)、S310(牙叉-什運)、S215(吊羅山-本號)為骨架,縣道X705、X546等為支撐的公路網路,能夠與環島高速公路和環島高速鐵路連通,實現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與全島交通的融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霸王嶺雨林文化體驗區→五指山熱帶雨林探秘區→尖峰嶺原生風景觀賞區→大廣壩生態親水區→南高嶺森林生境展示區→吊羅山熱帶雨林休閑區→鸚哥嶺智慧科普教育區→黎母山黎族文化體驗區。
196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尖峰嶺自然保護區,2002年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尖峰嶺自然保護區是海南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1.7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99.32平方公里,緩衝區83.57平方公里,試驗區18.81平方公里。
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霸王嶺自然保護區,1988年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國務院批準保護區面積擴大至299.80平方公里。霸王嶺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唯一保護長臂猿及其生存環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有珍貴的巨蜥、雲豹、黑熊等60多種珍稀動物,以及熱帶蘭花、饅頭果、山石榴、山竹子、烏墨、青果榕、山橄欖、毛牡丹和野荔枝等珍貴植物。
1985年10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五指山自然保護區,2003年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五指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5.8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80.12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32.04平方公里,試驗區面積23.72平方公里。
1994年10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吊羅山自然保護區,2008年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吊羅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80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有海南粗榧、子京、坡壘、海南大靈貓、穿山甲、孔雀雉等。
2004年7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2014年國務院批准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面積504.64平方公里,為海南森林類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是海南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發源地。
2019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整合海南島中部山區的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個省級森林公園及相關的國有林場,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總面積4400平方公里。
2019年4月1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吊羅山揭牌成立。
2018年3月3日,住瓊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主席毛萬春的呼籲,在住瓊全國政協委員中引起共鳴。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作為第一提案人,毛萬春與其他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提案,建議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試點。
2019年1月23日,中央深改委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
2019年1月28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開始,至2020年結束試點后,將正式設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2019年4月1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
毛萬春認為,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於妥善處理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係,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在保護熱帶雨林自然資源、文化資源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科學分區管理和合理利用,可以避免資源的無序開發和過度消耗,有利於實現熱帶雨林重要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於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協同發展。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可以實現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修復,合理利用,優化經濟、社會、人口與生態環境資源的配置,維護系統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協同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日益高漲。發展生態旅遊已成為順民心、合民意的重要舉措。”建設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有利於打造生態旅遊品牌,樹立海南省良好的生態保護形象。依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整合旅遊資源,拓展旅遊方式,打造良好的生態旅遊品牌,有利於全省旅遊業的轉型升級和國際旅遊島建設的加快推進,也有利於全省旅遊對外的整體宣傳和良好生態保護形象的樹立。
一是建議國家發改委儘快將海南省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作為國家試點進行正式批複。
二是建議財政部加大對海南國家公園範圍內生態轉移支付力度,安排林業、環保等發展改革專項資金用於國家公園建設、移民搬遷及生態修復等工作。
三是建立統一的工作協調機制。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建設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多種保護區域,不但需要海南省建立相關協調工作機制,也需要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國家發改委、國家林業局、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保部、財政部等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確保通過試點的建設與管理,探索一個保護與利用相適應,統籌協調與管理機制創新,突破條塊分割的管理約束,對國家公園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保護和統一建設的新模式。
2020年11月2日,海南省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形象標識。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標識由上方的寫意五指山和海南長臂猿、中間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英文名稱和下方的紅色印章標識等部分組成,在視覺上形成了濃厚的中國風,具有很強的形象代表性。
在造型方面,形象標識源自海南名山五指山和海南熱帶雨林旗艦物種長臂猿融為一體的寫意造型。綠色的線條生動地勾勒出五指山雨林的勃勃生機。兩隻長臂猿身體並列猶如中國古篆中的“林”字。親密相擁的一雌一雄長臂猿正好位於五指山的第三峰,此創意出自《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寓意為以海南長臂猿為代表的熱帶雨林動植物生生不息、延綿不絕。造型標識體現國家和海南省對保護熱帶雨林的重視程度,象徵海南島的沃土及陽光成就了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
在色彩方面,使用代表海南熱帶雨林的4種不同的綠色,同時用深咖啡色和金黃色巧妙地描繪出兩隻雌雄海南長臂猿。(現實中長臂猿雌性為金黃色,雄性為黑色)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