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胡果的結果 展開
- 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 十九世紀德國法學家
- 重慶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服裝設計教研室講師
胡果
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1992年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走進人民日報社。曾兼任《時代潮》雜誌副總編,2005年起任人民日報政治新聞版主編,2010年起任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在重大事件中多次發表文章,為振奮信心、凝聚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抗非典中,執筆起草任仲平文章《築起我們新的長城》,舉國矚目。抗震救災關鍵時刻,受命起草任仲平文章《災難中挺立偉大的中國》、《凝聚起民族復興的力量》,引導輿論先聲,引起強烈反響。她創辦的《聲音》欄目引領輿論熱點,短短3年成為中國新聞獎名專欄。
多次獲中國新聞獎特別獎、一等獎。全國新聞界抗擊非典先進個人、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文化新人。2008年榮獲第19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2009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聯委員、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常務理事、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常務理事。
胡果[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正如胡果所言:“經歷就是財富。當然你在選擇一種經歷的同時,也就放棄了其他的選擇。我過去當記者的時候比較多,我覺得這段經歷對我的成長很有幫助,它讓我走遍了大江南北,深入到很多平時去不了的地方,了解了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時代。同時,讓我學會了吃苦。我採訪過很多的人,他們既是我的報道對象,同時也給了我很多人生的啟發。96年,我隨著海外版南昆記行採訪組,從柳州走到昆明,常常就住在工地上,夜裡聽著老鼠的叫聲入睡,我記得在米花嶺隧道碰見了隧道局一位56歲的副總工程師,我還記得她叫譚曼怡,她給我倒了一杯水,自己的面前沒有放水杯,她說工地上女同志少,方便的問題最不方便,幾十年已經習慣了少喝水,不喝粥。我遞給她名片,她笑著對我說抱歉,一輩子追著新線跑,要留下個固定的地址還真難。她說得很隨意,但給我的震動卻一直留到今天。我一直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這是我的目的”。
胡果[人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胡果在期待一次痛快淋漓的揭露。然而小曲趕到洛陽,初步調查之後,傳來信息:網路報道與事實有出入。據了解,原文作者沒有接觸過當事人,只聽“不願透露姓名”的報料就寫了批評報道。在被網路轉載時,又將原稿中尚未作定論的“商業開發”上了標題。小曲問:“咱們的調查還做嗎?”此時,網民反應已很激烈,僅新浪網留言就有近10萬條。網路輿論也開始升級,有的要求“軍隊接管陵園”,有的探討“是否應該為共產黨打仗犧牲”。這樣一種情況下,繼續深入,會有壓力、要擔風險,然而面對事實,面對愈演愈烈的網路輿論,作為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放手就是不負責任。胡果對小曲說:“等你的稿子。搞准事實,是什麼,就寫什麼” 。胡果請前方記者頂住壓力,繼續采寫時,對稿子最終能不能公開見報,心裡並沒有底。2007年1月1日晚,胡果們正準備出新年第一塊版,小曲的稿子回來了。
上下兩篇,8000多字。胡果趕緊報總編室謝國明主任和兩位分管主任。幾位主任看后,肯定了胡果們的思路,認為採訪是紮實的,在這樣的熱點問題上,人民日報不該失語,同時提出將兩篇整合成一篇,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全貌。粗編完稿子后,胡果上網將網民的關注歸納起來,縷出近10個問題,傳給小曲,希望就原稿沒有涉及的,抓緊補充採訪,最好去實地拍些照片。二稿傳回,胡果們編成5000多字。晚上9點,編前會報題通過。順利上版。晚11點,大樣通過。11點半,謝主任走到組版平台,傳達張研農總編輯指示:必須100%吃准事實,有一絲猶豫,這篇稿子就不發了。主任接著問胡果:“你怎麼看?事實把得准嗎?”胡果心裡一沉:這個報道如果失實,責任不是胡果能擔的。遠隔千里,後方編輯又能作何判斷呢?但是,作為版面主編,這一刻胡果又必須作出回答。想了想,胡果說:第一,胡果相信胡果們的記者。人民日報的記者是堅守事實的。小曲拋開個人利害,頂住壓力,走到第一線,是為了黨報記者的責任。第二,胡果相信常識和常理。陵園尚存上級批准的商業開發用地近10畝,按照目前一年買100個墓穴的規模,20年也用不完。網路所指商業開發的區域緊挨著陵園中心建築烈士紀念碑,位於陵園的第一視覺中心,放著現成的空地不用,把這裡的烈士墓推掉搞商業開發,不合常理。這個夜班,政治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領導再三要求導向正確,事實準確,客觀公正,有理有節。稿子事實清楚,寫得也很客觀,但大家反覆斟酌,覺得還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角度,才能更全面呈現事實,更深入地回應讀者和網民的疑問。凌晨1點半,最後樣都簽發了,夜班還是決定,臨時撤版,稿子緩發。
重新組版,下了夜班已是3點半鐘。早上9點,被簡訊鈴聲叫醒:“胡果:起床了嗎?辛苦了!轉達張總意見:洛陽烈士陵園一稿,從修繕改造為何誤讀成商業開發的角度來寫,不是僅僅為洛陽辯誣,而是深入分析原因,包括陵園方面的不當作為。請小曲從這個角度改寫。方便給胡果電話。謝國明”謝主任在電話中說了三點意見,胡果趕緊撥通小曲電話,詳細商量了補充採訪:從野蠻施工傷害群眾感情、未向社會公示傷害公眾知情權、政績衝動影響決策過程幾方面分析原因,進行反思。同時,既要肯定網民愛國熱情,不激發對立情緒,又要引導他們理性思考問題,冷靜表達意願。柳暗花明,小曲很激動,胡果的感觸也深:如果說用事實說話,那麼在這個事件中,事實至少包含這樣幾個側面或者層次:一是陵園這次不是商業開發;二是陵園的商業開發不僅有,而且存在已久;三是無論這次大興土木的動機是什麼,無視公眾知情權對烈士墓野蠻施工,都足夠惡劣;四是廣大網民對事件的關注,表達了對烈士的銘記和崇高的堅守。因為引起網民強烈質疑的焦點是“商業開發”,所以胡果們之前只顧及到了前兩個側面的事實,事實雖然清楚,心裡依然發堵。
角度一調整,稿子全面了,主題深化了,情緒理順了,胡果們也主動了。稿子見報了,引起讀者強烈的反響,胡果們的思考也在延續。洛陽事件反映的現象不是個案。商業開發、野蠻施工的背後,除了種種利益驅動,深層原因又是什麼?中國其他陵園的現狀如何?管理保護好烈士紀念設施,胡果們存在哪些制度缺陷?讓類似事件不再重演,讓廣大網民真正安心,出路又在哪裡?在處理洛陽稿的同時,胡果們迅速連線中國多位記者,又通過跑口記者與民政部取得聯繫,1月9日《歌樂山烈士陵園陷入用地爭議》見報,10日, 《今天,以什麼銘記先烈?》民政部有關負責人接受本報專訪,從政策層面回答了讀者關心的一些問題,明確了“用法規明確紀念設施受國家保護”,透露了民政部正在爭取設立“烈士紀念日”, 《革命烈士褒揚條例正在修訂》,將明確保護責任。作為黨報,關注熱點最終是為了推動實踐。一篇調查引出三組報道,將問題的思考從點引向面,從表象引向深層原因,從披露問題引向探討出路。胡果們並不奢望一次報道就能有徹底改觀,但希望能夠用每一次的權威、公正、理性、負責,去推動實踐前進一點點。
版面定位確實重要,人民日報政治新聞版2008年年1月4日第一次亮相。近100天,其實只幹了一件事,就是確立版面定位,然後微調,不妥的暫停,認準的鞏固。定位可以歸結為一點,努力打造人民日報政治報道的看點、亮點和賣點。權威性與閱讀率應該統一,但是不會天然統一,把權威優勢轉化為閱讀優勢,是今天人民日報面臨的一個新挑戰,也是每一個編輯記者每天工作當中實實在在碰到的問題。想落實到版面上,就是兩個字:“好看”。這裡有幾個關鍵詞,“新聞、獨家、深度、互動”。政治新聞版摸索著對它做出自己的解讀,概括起來是兩句話——把新聞做硬,把新聞做軟。把新聞做硬,就是讓新聞回歸本位。政治、法制、軍事報道往往人覺得有些“硬”,把新聞做軟,就是要去掉冰冷堅硬的外殼,增加可讀性和親和力。從切入點和落點上,找到和普通讀者的貼近性。做了一些嘗試,比方說標題。有專家研究得出結論,能夠在讀者手裡頭停留20分鐘的就是好報紙,人民日報16個版,平均下來每個版也就一分多鐘,抓住讀者視線,就在一目之間,只有一次機會,這個機會往往降落在好的標題上。“廣東人覺得挺幸福”,說的是中國第一個城市社會變遷調查,“一年少吃80萬”,說的是某地改革公務接待制度;“半年磨出三萬字”,講的是國防白皮書背後的故事,讓政治新聞的標題口語化,好讀、好懂,好記,拉近距離,吸引閱讀,是一個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