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樂寺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於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城西7.5公里處,建於後周顯德二年。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

妙樂寺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五代大型磚塔,2001年6月25日妙樂寺塔作為五代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設背景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位於中國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大虹橋鄉東張村,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位於武陟縣西8公里北張村北。該塔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建於唐,後周顯德二年(995年)重修,寺已早廢,唯塔獨存。
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塔身呈方形,高34.19米,為13層迭澀式磚砌建築,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徵。塔身自下而上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南壁2-13層各一龕,內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諸層檐翼角下,是有木質角梁、梁頭懸鐵風鈴、清脆悅耳之聲、數里可聞。塔頂鐵剎,由相輪和寶蓋、仰月和寶珠組成,四隅各置一個蹲鐵獅,分別系一個鐵鏈牽拉鐵剎。塔心室是方形,室壁是豎井形,每一層設樓板和樓梯。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能聽到水聲,故有塔下有井的傳說,其實為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是河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五代磚塔。塔頂上長有2株木槿樹,明趙貞吉過妙樂塔有詩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來心、寂寂留雙槿、花開不計春”。
塔二層以上南、東、西壁佛龕內置佛像,計17尊,兩鐵佛,其餘為玉佛。妙樂寺塔整體設計、砌作工藝及建材質量均屬上乘,千餘年來,雖歷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但塔體及木結構保存完好。
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妙樂由來
“妙樂”一詞來自古印度,是古西印度國的國名,妙樂寺塔又稱阿育王塔。阿育王是古印度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史載為統一江山,阿育王血腥暴力,有“暴君”之稱,晚年皈依佛門,將釋迦牟尼的佛法發揚光大,被稱為佛教“護法”。
阿育王致力於佛教傳播時期,正是佛教於漢代傳入我國的時期。可以推斷出,阿育王是佛教在我國發展的關鍵人物。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把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分成8.4萬份,造塔8.4萬座,分供於世界各地,我國有19處,妙樂寺塔因佛之舍利而建,在19處中位列第十五位。
19處佛塔中真有佛祖舍利嗎?這在1987年西安法門寺地宮發掘之前一直被當成故事。1987年,考古人員對法門寺進行了搶救性發掘,2499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同樣,鄭州超化寺塔遭破壞后據傳也曾有佛祖舍利問世。
妙樂寺塔、法門寺塔與超化寺塔皆屬19處阿育王塔,那麼,作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阿育王塔,妙樂寺塔的地宮裡有沒有佛祖舍利呢?人們給予妙樂寺塔更多的期待。在其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便可聽到水聲,因而許多老百姓稱塔下有井,井裡住著佛的真身。考古人員調查后發現,水井實則是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那被水淹沒的地宮裡到底藏著什麼,至今仍是一個謎。

歷史沿革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又名妙樂寺真身舍利塔,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五代塔之一,建於唐,後周顯德二年(955年)重修,寺已早廢,唯塔獨存。據碑載:佛祖舍利靈骨,建寶塔一十九所,妙樂寺塔其一也,序列第十五。諸層檐的翼角下,有木質角梁,梁頭懸鐵風鈴,清脆悅耳之聲,數里可聞。塔頂鐵剎,是及由相輪、寶蓋、仰月以及寶珠組成、4隅各置1蹲鐵獅、分別系1鐵鏈牽拉鐵剎。塔心室為方形、室壁為豎井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可聽到水聲、故有塔下有井傳說、實為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為河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五代磚塔。塔頂上長有兩株木槿樹,明趙貞吉過妙樂塔有詩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來心,寂寂留雙槿,花開不計春”。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妙樂寺塔整體設計、砌作工藝及建材質量,均屬上乘。千餘年來,雖歷經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害,但塔體及木結構保存完好。塔剎為銅製鎏金,高6.74米,由須彌座、七級相輪、寶華蓋、水煙、仰月、三重寶珠、剎尖組成,剎柱上有鐵鏈四根,繫於塔頂四角,由四尊鎏金銅師鎮壓。塔剎所有構件均一次澆鑄成型,沒有焊口及鉚釘,工藝精湛,實為全國罕見珍品。特別是鎏金銅師,造型獨特,面部猙獰,保存完整,堪稱文物精品。塔東北20米處現存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立巨型經幢,由13節組成,高約7米,幛頂雕四大護法神、仰覆蓮、伎樂,幢座雕八力士、八舞樂,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

建築特色


內部構造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為九級八面,正面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拱狀門。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妙樂寺塔塔身呈方形,佛龕,亦置銅佛。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欞窗形。妙樂寺塔,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

外部構造

妙樂寺塔塔頂鐵剎,由相輪、寶蓋、仰月和寶珠組成,四隅各置一蹲鐵獅,分別系一鐵鏈牽拉鐵剎。塔心室為方形,室壁為豎井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可聽到水聲,故有塔下有井的傳說,實為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為河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五代磚塔。

工藝特點

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製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卧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卧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卧木就是木筋,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接,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衝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價值意義


妙樂寺塔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觀光者,對河南焦作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這裡學修佛法或旅遊觀光者川流不息,已經接待了亞洲、美洲、歐洲諸多國家和來自全國各省市、地區學法者不計其數,旅遊觀光者更是不計其數。妙樂寺塔,這裡山清水秀,勝跡如林。唐宋詩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調元等皆留戀此地,為後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銅山遺址、南北古塔遠近聞名,萬柳逵龍、西江夜調等八大勝景。如今處處顯出迷人神韻;龍華山莊、繼光水庫、兩眉平湖、桃花仙境、更是景色醉人。古塔依山傍水:腳下,婉蜒綿長的凱江水滔滔不絕地繞寺奔騰而去;背後,巍峨的山頂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級宋代古塔直插雲霄。沿著186級兩米寬的石梯登上山頂,富饒遼闊的田野和繁華美麗盡收眼底,更兼山上涼風習習,足以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進入山門,寺內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條寬18米,長400米的仿古大街直達妙樂寺塔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條騰飛的金色巨龍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兩頭威猛的金色麒麟保護著巨大的金色法輪。法輪上方是斗大的“南無阿彌陀佛”八個紅色大字;法輪下方是釋海空上師篆寫的“如意輪金剛法祖庭”;法輪的左右各有兩個大字,一邊是“顯密”,一邊是“圓通”,標誌著該寺是一個顯密兼修的道場。照壁背面,中央有個特大的“福”字,到這裡的男女老少,總忘不了閉著眼去觸摸“福”字,都希望從此五福臨門。

周圍景觀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周圍有各種美麗的景觀,有天王殿、地藏殿、大佛殿、藏經樓和閉關室等。妙樂寺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個花壇、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兩排茂盛的箭竹整齊劃一地分列在兩邊,且配有兩頭兩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獅子,給人以特別莊重,特別清靜之感。登上十二級台階,兩邊石欄桿上的十二生肖活靈活現。孩子門最喜歡小獅子口中的活寶,爭相玩弄,竟將其模得光滑溜圓。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嘆為觀止,天王殿內的佛像更讓你心潮澎湃。開懷大笑的彌勒佛,使你倍感親切;威武的韋馱菩薩會讓你肅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寶劍,有的擒地龍,有的抓銀鼠,一個個都腳踏妖魔鬼怪。此處佛像,無論比例、造型、無論色彩、神態,可謂巧奪天工,無可挑剔,你看后定會讚不絕口。穿過天王殿,越過地藏殿或伽藍殿,徒步登上寬76米、高5米的條石保坎就可看到中國時下一絕的大佛殿。大佛殿的屋頂上是一座二十多米高的乳白色露天大佛。大佛的蓮花座下是妙樂寺塔的藏經樓和閉關室、正前為方壁上有八個金色大字“開發智慧、覺悟人生”,壁下刻有一個兩米見方、剛勁有力的大“佛”字。蓮花座下正面與兩側是供居士和遊人們仰瞻大佛的平台。平台後面是造型別緻,專為大型會期提供演出的戲台(也是重大會議的主席台)。平台的下面,正中是大佛殿,內供緬玉諸佛菩薩、十八羅漢和一千六百四十尊佛像;左右均是中國金剛法佛學院電教部,內設各種電教器材。平台的周圍是妙樂寺塔的碑林。碑林的入口處和出口處,兩座天橋將居士和遊人接上平台再送到觀音殿。觀音殿是一座高大的雙層建築物,遠看如飛閣流丹。鐵紅色的高窗亮格莊嚴肅穆,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觀音殿殿名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老親筆題寫。書有“大悲殿”三字的橫額牌匾高懸在大殿的上方中央。三樓上是大威德金剛殿和金剛法佛學院的多功能大教室,其周圍都有相通的大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