漷縣鎮

北京市通州區下轄鎮

漷縣鎮,北京市通州區下轄鎮,介於東經116°43′40"~116°54′39″,北緯39°40'13″~39°48′56″之間。地處通州區東南部,東鄰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南與永樂店鎮相接,西南與於家務回族鄉相連,西、北接張家灣鎮,東北連西集鎮。鎮域面積113.6平方千米,人口68466人(2020年)。

遼太平年間(1021年~1031年),始設漷陰縣,屬析津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為漷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漷縣,屬通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漷縣併入通州直轄區。1946年,漷縣屬馬頭鄉。1953年5月,漷縣鄉屬通縣三區。1958年9月,稱漷縣管理區,屬馬頭人民公社。1961年7月,建漷縣人民公社。1983年3月,公社改鄉。1990年2月,鄉改鎮。2000年7月,草廠鄉併入,轄33個行政村。2001年11月,覓子店鎮併入。截至2018年末,漷縣鎮有戶籍人口有60206人。截至2019年10月,漷縣鎮下轄3個社區和6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漷縣鎮漷興北大街3號。

2011年,漷縣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6.2億元。比上年增長2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家,職工0.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7億元,比上年增長12%。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2家。財政總收入3.1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0.9億元,增值稅1.7億元,企業所得稅1.5億元,個人所得稅0.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9%、15.4%、79.7%、3.5%。

歷史沿革


漷縣鎮
漷縣鎮
遼太平年間(1021年~1031年),始設漷陰縣,屬析津府。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為漷州,屬大都路。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漷縣,屬通州。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裁漷縣併入通州直轄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漷縣屬馬頭鄉。
1953年5月,漷縣鄉屬通縣三區。
1958年9月,漷縣鄉稱漷縣管理區,屬馬頭人民公社。
1961年7月,建漷縣人民公社。
1983年3月,漷縣公社改鄉。
1990年2月,漷縣鄉改鎮。
2000年7月,草廠鄉併入,轄33個行政村。
2001年11月,覓子店鎮併入。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漷縣鎮下轄3個社區和6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漷縣鎮漷興北大街3號。
社區綠茵小區社區綠茵西區社區金三角社區——
行政村漷縣村中辛庄村郭庄村王樓村吳營村靛庄村許各庄村
南陽村翟各庄村馬務村蘇庄村榆林庄村長凌營村楊堤村
三黃庄村后地村沈庄村小香儀村大香儀村高庄村東黃垡村
西黃垡村馬堤村石槽村毛庄村草廠村南丁庄村東魯村
西魯村周起營村黃廠鋪村北堤寺村覓子店村凌庄村馬庄村
曹庄村侯黃庄村張庄村東寺庄村小屯村紀各庄村大柳樹村
軍屯村后尖平村徐官屯村東定安村西定安村柏庄村前尖平村
李辛庄村尚武集村龍庄村南屯村穆家墳村軍庄村邊槐庄村
梁家務村羅庄村后元化村前元化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漷縣鎮介於東經116°43′40"~116°54′39″,北緯39°40'13″~39°48′56″之間。地處通州區東南部,東鄰河北省香河縣安平鎮,南與永樂店鎮相接,西南與於家務回族鄉相連,西、北接張家灣鎮,東北連西集鎮。鎮域面積113.6平方千米。
漷縣鎮
漷縣鎮

水文

漷縣鎮境內河道屬北運河流域,有北運河涼水河、港溝河、鳳港河4條河流,總長度35.5千米,河網密度0.3千米/平方千米。其中北運河長5.2千米,由蘇庄村流入,由小屯村流出。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漷縣鎮有戶籍人口有60206人。
2021年6月23日,北京市通州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漷縣鎮人口數為68466人。

經濟


農林牧漁業

漷縣鎮
漷縣鎮
漷縣鎮共有耕地面積8.2萬畝,人均1.3畝。2011年,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2877.3萬元,比上年增長7%。
漷縣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7314噸,人均830千克,其中小麥18360噸。
漷縣鎮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34191.4噸,主要品種有葉菜類、瓜果類,其中生菜、芹菜67088.3噸,西紅柿、茄子9163.5噸。
漷縣鎮畜牧業以生豬、奶牛、肉鴨飼養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5.6萬頭,年末存欄2.5萬頭。羊飼養量1.4萬隻,年末存欄I萬隻。牛飼養量3300頭,年末存欄2600頭。家禽飼養量79.5萬羽,上市家禽75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7981.1噸,其中豬肉4209.9噸,牛肉596.8噸,羊肉253.4噸。禽蛋839.6噸,鮮奶464.3噸。畜牧業總產值14256.2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7%。
截至2011年末,漷縣鎮累計造林34萬畝,其中防護林33萬畝,經濟林9528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65萬株,林木覆蓋率35%,活立木蓄積量70.3萬立方米。
2011年,漷縣鎮共有水果種植面積1925畝,產量2130噸,主要品種有桃、蘋果、冬棗等,其中黃金桃1500噸,紅富士蘋果600噸,冬棗30噸。
漷縣鎮漁業以食用魚、觀賞魚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淡水水面1.5平方千米。2011年,魚塘養殖面積155公頃,產量681噸。漁業總產值1070.1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
2011年,縣鎮共有大型農業機械283台。農民人均純收入11838元。

工業

2011年,漷縣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6.2億元。比上年增長25.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3家,職工0.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8.7億元,比上年增長12%。銷售收入達到億元以上的企業12家。

商業外貿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商業網點256個,職工1026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6671萬元,比上年增長12%。

財政金融

2011年,漷縣鎮財政總收入3.1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0.9億元,增值稅1.7億元,企業所得稅1.5億元,個人所得稅0.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9%、15.4%、79.7%、3.5%。
2011年,漷縣鎮金融產業實現稅收5.1億元。年末各類存款餘額12.9億元,比上年增長5.7%。人均儲蓄16446元。各項貸款餘額1億元。

社會


教育

漷縣鎮
漷縣鎮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幼兒園37所,在園幼兒1400人,專任教師90人。小學7所,在校生2500人,專任教師20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893人,專任教師1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主要學校有漷縣中學、覓子店中學。
2011年,漷縣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0.9億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1%、24.5%,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附加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為99.4%,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

科技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各類科技人才122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10人,經營管理人才109人,農村實用人才403人。

文體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群眾業餘文化藝術團體9個,年演岀222場次。電影放映單位57個,年放映4949場次,觀眾達74.2萬人次。公共圖書館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藏書7.6萬冊。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金旺藝術團、黃廠鋪藝術團。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體育場地78處,體育社團3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6人。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活動有乒乓球賽、籃球賽等10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40%。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中央、北京、通州等電視台的61個頻道在本地落戶,有線電視用戶1.7萬戶,電視綜合覆蓋率97%。
漷縣鎮
漷縣鎮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衛生院2所。病床6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張,固定資產總值101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95人,其中執業醫師39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1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6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0.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註冊護士0.2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9.4萬人次,住院手術35台次,出院病人582人次。重點醫院有郡縣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覓子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1年,漷縣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9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孕產婦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均為0。
漷縣鎮
漷縣鎮

社會保障

2011年,漷縣鎮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0戶,人數143人,支出62.5萬元,比上年增長7.2%,月人均520元,比上年增長20.9%。城鄉醫療救助11人次,資助參加合作醫療66人,共支岀5.7萬元,比上年增長15.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93戶,人數1012人,支出131萬元,比上年增長16.4%,月人均350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23人,支出19.2萬元,比上年增長18.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6人,支出3萬元,比上年增長59%。農村醫療救助75人次,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96人,共支出33.2萬元,比上年增長28.5%。農村臨時救濟29人次,支出3.4萬元,比上年增長15.2%。
2011年,漷縣鎮共有國家撫恤116戶,支出193.3萬元,比上年增長11%。新增就業人員300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49人。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2000元,比上年增加3800元。各級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和仲裁機構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31件,結案31件。調解組織受理(含仲裁機構案外調解)31件,結案率100%。
2011年,漷縣鎮共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9萬人,參保率96%。

基礎設施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郵政網點2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209千米,投遞點2個,鄉村通郵率100%。全年投遞國內函件67.7萬件,國內匯票業務完成1.9萬筆,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0.7萬件,征訂報紙91萬份、雜誌2.1萬冊,業務收入338.9萬元。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7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4萬戶,比上年增加1034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90.5%,比上年提高7.1個百分點。行動電話用戶2.1萬戶,比上年增加310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34.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達2.5萬芯千米,主幹電纜達2.3萬對千米,網際網路埠總數1.3萬個,其中已佔用埠總數0.9萬個。全年電信業務收入3335.2萬元。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自來水廠3座,生產能力40000噸/日,年工業用水192.4萬噸、生活用水4.6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污水處理廠6座,日污水處理能力26000噸。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3座,主變壓器6台,總容量115.6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13條,總長度239.1千米。年售電量累計完成2.3億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5%,供電可靠率99.9%。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1.7公頃,園林綠地面積74.5公頃,其中公共綠地30公頃,綠化覆蓋率30%,人均綠地32平方米。

交通


漷縣鎮
漷縣鎮
京哈高速公路過境漷縣鎮,境內長1千米,雙向6車道,有漷縣鎮有1個出口。
103國道過境漷縣鎮,境內長14.6千米,雙向6車道,通往塘沽。
漷馬路、漷小路、覓鳳路、覓永路等市道過境漷縣鎮,其中漷馬路境內長4.6千米,雙向4車道,通往馬駒橋鎮
2011年末,漷縣鎮道路總長度31.7千米,橋樑5座,總長度3700米。
2011年末,漷縣鎮共有公交汽車線路9條,運營總里程達115.4千米。

文化


地名由來

漢代稱霍村。因遼代以後為漷陰縣(漷縣)縣治,故稱漷陰(漷縣)鎮。

地方特產

漷縣鎮名優特農產品有生菜、食用菌等,綠色環保農產品有生菜、黃瓜、西紅柿、香菇等。

獲得榮譽


2021年2月5日,被表揚為北京市2019-2020年度“接訴即辦”改革工作“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