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鄉

安徽省定遠縣下轄鄉

能仁鄉位於定遠縣西北約45公里處,這裡山清水秀,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合徐高速公路,北沿山公路(省道S311改線工程),青洛武店公路穿境而過,北與爐橋鳳陽、蚌埠接壤、西臨淮南鐵路,與投資243億元的鹽化工程項目無縫對接。

經濟


全鄉總面積54平方公里,行政村區劃調整后,原12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96個村民組,27302人。該鄉北高南低,北部為低山、丘陵地帶,南部為小塊平原,物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山石、山場和水面資源,尤其以山石資源而聞名,石灰石、大理石等儲量豐富,品位高,開採價值大,足以供年產250萬噸水泥廠生產200年;優質大理石儲量500萬立方等待開發,擁有5600畝面積的國外松樹林場資源,依託資源開發經果林業、黃牛畜牧、五早生產“三大致富”工程已見規模效益,以“浙樂採礦”為龍頭的日產4000噸的石子加工企業和全市唯一特色的大型彩瓦廠,紫砂頁岩燒磚一體化加工廠已投入生產。
秦漢時境內曾置陰陵、東城二縣和曲陽候國,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遠縣。千百年來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叱吒風雲人物。如:“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的東吳名將魯肅;明大義,敢直言,察民情,有口皆碑的南宋名相董槐等。定遠縣文墨也曾一度佳譽天下,素有“壽(縣)字,懷(遠)畫,定(遠)文章”之美譽。東吳名將魯肅、南宋名相董槐、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等均出於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羅炳輝、張雲逸、譚震林、徐海東等,曾在這裡戰鬥和生活過。
該鄉耕地面積28334畝,有效灌溉面積9200畝,農作物以麥、稻、小煙為主,花生、油菜、豆類次之。建國前由於水利條件差,莊稼靠天收,水土流失嚴重,建國后相繼修築了羅山、龍塘、丁王寺等壩及各村民組的當家塘,大部分農田旱澇保收。

行政區劃


涼亭村綠化村能仁村三塘村單庄村
前王村農科村二李村朱程村清水村

旅遊


該鄉境內有古能仁寺,始建於北宋咸淳年間,名朱寨寺,明洪武八年重修,相傳十三妹大破能仁寺即此。
以俠女十三妹故里為基礎的傳統能仁寺廟會,依託皖東最大的黃牛交易市場,皖東最大的母豬集散地和豐富的山石資源優勢,能仁鄉全力改善投資環境,以資源優勢吸引人,以良好的服務感染人,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進步,今日的能仁是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考察、投資置業,休閑旅遊理想選擇之地。

社會


發展

能仁鄉在2007年3月份的行政村區劃調整工作中結合本鄉區位、交通及自然村村莊規劃的實際,由原12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4月份的鄉鎮區劃調整中,由於能仁鄉特殊的地理區位、豐富的物產資源及悠久文明的人文環境被保留為獨立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能仁鄉的領導機構、人員組成進行了調整和落實。鄉黨委、政府全體工作人員以嶄新的資態、飽滿的熱情歡迎八方賓朋坐客、投資能人。
能仁鄉
能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