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梯子峪村的結果 展開

梯子峪村

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梯子峪村

梯子峪村隸屬於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總面積1.69平方公里,由梯子峪、卧龍峪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戶籍人口150人,常住人口120人。

2019年12月25日,被評為國家森林鄉村。

村情簡介


梯子峪村[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梯子峪村]
梯子峪村[北京市平谷區大華山鎮梯子峪村]
梯子峪村位於平谷北部山區,鎮域西北部,群山環繞之中。東南距平谷區25公里,距鎮政府駐地6.5公里,沿村南行與鎮后(北宮)、西(峪)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梯子峪村域總面積1.69平方公里,由梯子峪、卧龍峪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40戶,120人,有壯族滿族、余為漢族。聚落沿山谷呈帶狀分佈,地勢北高南低,海拔220米。

自然資源


梯子峪村三面環山,土地多為溝谷台地和梯田,狀似梯子而得名,二隊卧龍峪因卧龍山而得名,兩隊之間有新修水泥路穿山而過,山路陡峭異常,整條路恰似一條白龍一般。
梯子峪村林木茂盛,植被豐厚,生態環境良好。村內有200年至500年以上古老樹核桃樹26棵,最大直徑1米多,兩人合抱而不能搭手。
梯子峪村北山上有兩個自然形成的洞穴。一個是仙人洞,另一個是金蛤蟆洞。仙人洞深30米,寬25米,高30米,傳說有仙人在此修鍊而得名仙人洞。金蛤蟆洞,傳說有一人進洞挖土鱉蟲(一種中藥),翻開石板,突然跳出一對金蛤蟆,瞬間又消失了,因此得名金蛤蟆洞。

歷史沿革


梯子峪村1952年建立黨支部,第一任黨支部書記叫陶伯春,1998年至今王玉海擔任梯子峪村黨支部書記。

人口民族


全村戶籍人口150人,常住人口120人。民族以漢為主,少數壯族、滿族。姓氏陶姓居多,另有王、高、張、喬、姚、劉等。

經濟發展


梯子峪明代成村,至今已有500年歷史,因村三面環山,土地多為溝谷台地和梯田,狀似梯子而得名。1946年,由懷柔縣劃歸平谷。土地多為溝谷台地和梯田,狀似梯子而得名,二隊卧龍峪因卧龍山而得名,
上世紀80年代,梯子峪村改變傳統種植方式,將全村所有糧食田建成果園,大面積栽植桃樹,同時發展李子柿子核桃等,成為果品專業村。2013年,全村果品總產量260萬公斤,村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梯子峪村沒有任何污染源,又有較豐富的山場資源,十分有利於綠色食品生產,
1998年村民開始養殖,自2003年,建立起支部加協會式的“大華山鎮柴蛋雞養殖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引導村民利用山場發展散養柴蛋雞,為農民增收開闢新途徑。在2004年又投資29萬元建起冷藏庫,方便養殖協會成員儲藏柴雞蛋。柴蛋雞產業的發展,為該村村民增加新的收入來源。
為更好地促進村民的收入來源,該村黨支部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補貼政策,還有專門為殘疾人制定的優惠補貼政策,為其家庭大大減輕了經濟負擔。為了緩解村民經濟壓力和鼓勵村民們養殖業的發展,村黨支部自2010年起施行“255”獎勵補貼政策(即:柴雞補貼2元/只,柴豬補貼200元/頭,柴驢補貼500元/頭),此項補貼政策至今未曾間斷。
經過幾年的發展,“大華山鎮柴蛋雞養殖協會”升級為“北京滿山找養殖專業合作社”,現年產蛋總量50萬公斤,利潤150萬元,該村的柴雞蛋註冊了“滿山找”商標,取得了有機食品認證,成為遠近聞名的柴雞蛋品牌,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梯子峪村“滿山找”品牌和讓遊客上山自撿雞蛋的旅遊模式也被北京電視台“京郊行行有狀元”宣傳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京郊新農村建設十大創意”。
為了進一步增加村民們的收入來源,2010年北京滿山找養殖專業合作社擴大了養殖規模,把柴豬和柴驢的養殖加入了合作社的經營品種,與經營單一的柴雞產品一起創造了“滿山找”野三味(柴雞肉、柴豬肉、柴驢肉)禮盒裝,一盒三種野味兒,受到了消費者們的一致好評,高峰期時柴豬存欄達300餘頭,柴驢存欄200餘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