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經過臨床實際體會所提倡的一種論說。他所指的陰是精血,陽是指氣火,即由於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

術語解釋


朱丹溪氏認為精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不斷消耗,易損難復,故陰常不足。如不注意保養精血,嗜酒縱慾,傷戕過度,則陽氣易亢,虛火妄動,故陽常有餘。陰虛陽亢,則百病叢生。故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這是其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
其因當時人體制弱,好色酗酒導致“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提倡相火論,主用“滋陰降火”之法,建立了養陰派。提倡“戒色慾,節飲食”的養生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