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叔獻

侯叔獻

侯叔獻(公元1023~1076年)字景仁;江西省撫州市宜黃縣新豐鄉侯坊人。著名宋朝大臣、水利專家。侯叔獻從小胸懷大志,刻苦讀書,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中進士。始任雍丘縣尉,改桐廬縣令。所到之處,皆有政績,奸吏、豪強斂縮。后調製置三司條例司任秘書丞,參與議法。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宋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神宗即位,志在富國,決定以農為本,制訂出“農田利害條約”。侯叔獻進言:汴河兩岸原有沃土千里,因每年大汛期間汴河暴漲,衝擊河堤,使官、私之地二萬多頃變成鹽鹼地,而今用來牧馬,也不過萬頃,其餘都白白荒蕪不用。只要依汴河兩岸地勢開渠築陂壩,增設溢洪道,將黃河上游的樊山水引入汴河,沖刷鹽鹼地,使其變為良田。神宗令為開封府界常平,執行此事。后因都水監對此持異議,改調淮南提舉、兩浙常平使。

人物事迹


宋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時,侯叔獻擢升都水監,提舉沿汴淤田。他長年奔走各地,察看山川地勢,吸收群眾治水經驗,辟大湖、立新堤、開支流,引樊水和汴水淤田治理鹽鹼地,經過數年努力,將汴河兩岸荒蕪之地變成40萬頃良田。熙寧六年,遷河北水陸轉運判官兼都水監。他主持引京、索二水,開挖河道,設置河閘,調節用水,既利灌溉,又利水運。后又親自督率民工疏浚了白溝、刀馬、自盟三條河流,修復廢塞的朝宗閘,開河二千餘里,大面積改善了當地農田灌溉條件。熙寧八年,主持引汴入蔡工程,使航運暢通。

事迹成就


侯叔獻一生心血都傾注於水利事業。其治水主張,竟遭到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保守派的詆毀,說他治水破壞風水龍脈,會招來天神降災。他不為所動,堅持治水,以水利司錢召募民工修築圩堤;鼓勵農民開墾淤田,減免農稅,使墾荒者獲益很大;利用水道,溝通內外河道運輸,以至後來高麗國入貢也經由水道。宋神宗嘉獎他:“古人所謂勤於邦,儘力乎溝洫,於卿無愧。”
他長年奔波於水利事業,終因積勞成疾,於宋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病逝於揚州光山寺治水任上。宋神宗停止視朝一日,以示哀思。
王安石特作《叔獻公輓詩》一首:“江河復靚舜重瞳,荒度平成繼禹功。愛國忘家欽聖命,勞身焦思代天工。光山寺遠星辰暗,薤露歌殘血淚紅。臣子如公直不愧,兩全忠孝古人風。”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