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山

錫蘭山

古國名,也稱僧伽羅國(或師子國),現稱斯里蘭卡島,在15世紀時就是一個著名的商業貿易集散地和遠洋航行的中轉站。明朝時向中國朝貢。

歷史淵源


參考圖
參考圖
或雲即古狼牙修。梁時曾通中國。自蘇門答剌順風十二晝夜可達。知永樂永樂中,鄭和使西洋至其地,其王亞烈苦奈兒欲害和,和覺,去之他國。王又不睦鄰境,屢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及和歸,復經其地,乃誘和至國中,發兵五萬劫和,塞歸路。和乃率步卒二千,由間道乘虛攻拔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妻子、頭目,獻俘於朝。廷臣請行戮,帝憫其無知,並妻子皆釋,且給以衣食。命擇其族之賢者立之。有邪把乃那者,諸俘囚咸稱其賢,乃遣使齎印誥,封為王,其舊王亦遣歸。自是海外諸蕃益服天子威德,貢使載道,王遂屢入貢。
永樂五年,鄭和撫諭其國。八年,王不剌葛麻巴忽剌批遣使來貢。正統元年命附爪哇貢舶歸,賜敕諭之。十年偕滿剌加使者來貢。天順三年,王葛力生夏剌昔利把交剌惹遣使來貢。嗣後不復至。
其國,地廣人稠,貨物多聚,亞於爪哇。東南海中有山三四座,總名曰翠藍嶼。大小七門,門皆可通舟。中一山尤高大,番名梭篤蠻山。其人皆巢居穴處,赤身髡髮。相傳釋迦佛昔經此山,浴於水,或竊其袈裟,佛誓云:“後有穿衣者,必爛其皮肉。”自是,寸布掛身輒發瘡毒,故男女皆裸體。但紉木葉蔽其前後,或圍以布,故又名裸形國。地不生谷,惟啖魚蝦及山芋、波羅密、芭蕉實之屬。自此山西行七日,見鸚哥嘴山。又二三日抵佛堂山,即入錫蘭國境。海邊山石上有一足跡,長三尺許。故老雲,佛從翠藍嶼來,踐此,故足跡尚存。中有淺水,四時不乾,人皆手蘸拭目洗面,曰“佛水清凈”。山下僧寺有釋迦真身,側卧床上。旁有佛牙及舍利,相傳佛涅盤處也。其寢座以沉香為之,飾以諸色寶石,莊嚴甚。王所居側有大山,高出雲漢。其顛有巨人足跡,入石深二尺,長八尺余,雲是盤古遺跡。此山產紅雅姑、青雅姑、黃雅姑、昔剌泥、窟沒藍等諸色寶石。每大雨,沖流山下,土人競拾之。海旁有浮沙,珠蚌聚其內,光彩瀲灧。王使人撈取,置之地,蚌爛而取其珠,故其國珠寶特富。
王,瑣里國人。崇釋教,重牛,日取牛糞燒灰塗其體,又調以水,遍塗地上,乃禮佛。手足直舒,腹貼於地以為敬,王及庶民皆如之。不食牛肉,止食其乳,死則瘞之,有殺牛者,罪至死。氣候常熱,米粟豐足,民富饒,然不喜啖飯。欲啖,則於暗處,不令人見。遍體皆毫毛,悉剃去,惟發不剃。所貢物有珠、珊瑚、寶石、水晶、撒哈剌、西洋布、乳香、木香、樹香、檀香、沒藥、硫黃、藤竭、蘆薈、烏木、胡椒、碗石、馴象之屬。

對華關係


鄭和與錫蘭山的交往
錫蘭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人民信仰佛教,國內有許多寺廟,人民以有著悠久的佛教文化而深感自豪。鄭和等人崇揚佛祖的功德,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到錫蘭山時,都對佛寺布施豐厚的香禮並進行佛事活動,還捐錢建立了一座佛光寺廟。鄭和的佛事活動增進了中國與錫蘭山人民的深厚友誼,為以後的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於錫蘭山佛寺是各國香客、商人、使者會聚之地,鄭和等人布施錫蘭山寺的龐大佛事活動,既讓各國人士目睹了中國佛教徒虔誠向佛的真心,又擴大了中國在海外的影響。鄭和當年還在錫蘭國立碑,現保存於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中。碑文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是中斯兩國友好交往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