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龍

卡龍

卡龍,維吾爾族彈弦樂器。是維吾爾族彈撥弦鳴樂器。清代史籍中曾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歷史悠久,造型獨特,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離不開的彈弦樂器。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東疆哈密等地。於元代從中亞傳入中國的彈弦樂器。

簡介


卡龍
卡龍
卡龍,維吾爾族彈弦樂器。是維吾爾族彈撥弦鳴樂器。清代史籍中曾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歷史悠久,造型獨特,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是演奏大型套曲“木卡姆”離不開的彈弦樂器。
流行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東疆哈密等地。於元代從中亞傳入中國的彈弦樂器。

來源


卡龍
卡龍
卡龍的名稱最早源於希臘。卡龍最早在新疆麥蓋提流傳使用,第一位製作者是麥蓋提的毛拉曼,他使用空胡楊樹榦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張以羊腸弦而成,當時還不知其名,只稱作“有聲音的木箱子”。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弦器,傳說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后,創造發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據和田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所著《樂師史》(成書於回曆1271年,即公元1854年)以及《拜凱史》 、《突厥—韃靼史》等史籍記載,卡龍是著名的回鶻學者和音樂家艾甫納斯爾·法拉比(約870—905)創製的。他曾用此樂器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烏夏克》等大麴和間奏曲。在他所著的《音樂全書》中稱卡尤為“米茲阿夫”,當時有四十五條弦。以後流傳到阿拉伯廣大地區和東西方很多國家。公元1258年蒙古的旭烈兀西征,佔領巴格達(中國史稱“報達國”),將阿巴斯王朝滅亡,曾帶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寶玉之孫),曾隨同旭烈兀西征,《元史·郭寶玉傳》、元代劉郁《西使記》均記載此事。這種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龍傳入中國后的名稱。清代列入宮廷回部樂。清《欽定大清會典圖》:“喀爾奈,鋼絲弦十八,狀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虛,左直右曲,前廣后削,……以手冒撥指或以木撥彈之。”歷史記載
卡龍
卡龍
據史籍記載,卡龍琴是偉大的維吾爾族學者和音樂家艾布·納斯爾·法拉比(約公元870—950年)發明的,法拉比出生在阿爾泰地區(據《樂師史》 )中記載,相傳法拉比將一段粗大的楊木掏空,用獸骨做琴軸,用羊腸做琴弦,創造了第一個卡龍。後來用共鳴箱代替胡楊木殼,鋼弦代替羊腸,鐵軸代替獸骨,經過改進的卡龍琴,聲音更加優美悅耳,深得人們喜愛。他用卡龍琴演奏過《十二木卡姆》中最古老的《拉克》 、 《烏夏克》等大麴和間奏曲。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弦器,傳說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后,創造發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

沿革


卡龍
卡龍
和田維吾爾族人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寫的維吾爾族音樂歷史文獻《樂師史》記載:卡龍是中世紀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維吾爾學者艾甫納斯爾·法拉比創製的。早在1300多年前,卡龍就在西亞的巴比倫、亞述等古國出現了。民間藝人中傳說卡龍是由麥加人培爾節格創製的,培爾節格曾在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面前彈奏過它,由於演奏技藝卓絕,當時連天上的飛鳥也被吸引到教堂前聆聽。卡龍在西亞、北非改革頗為流行,是阿拉伯地區的主要彈弦樂器之一。最初只有十條琴弦,後來不斷發展。公元10世紀初,引入阿拉伯的阿巴斯王朝(公元750年—1257年)。世界著名的阿拉伯音樂學家艾甫納斯爾·法拉比(870年—950年)對卡龍進行改革,使卡龍的構造有了很大的變化,演奏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在他所著的重要文獻《音樂全書》中,曾記載了這種樂器,當時稱之為“米茲阿夫”,已有45條琴弦。公元13世紀的阿拉伯音樂家薩非·阿爾定,曾稱它為“努茲哈卜”。此後卡龍流傳到阿拉伯廣大地區和東、西方很多國家。現代阿拉伯地區流行的卡龍,琴弦多為70條左右,最少者63條,最多者達84條,三條琴弦為一組,音高同度,音域有三個八度左右。
卡龍
卡龍
卡龍是於元代從中亞傳入中國的彈弦樂器。13世紀中葉,蒙古的旭傳入中國烈兀西征,佔領了巴格達(中國史稱報達國),滅亡了阿巴斯王朝,並帶回七十二弦琵琶。元代郭侃(郭寶玉之孫)曾隨同旭烈兀西征。這一史實在元代劉郁的《西使記》中有載:“丁巳歲(公元1257年)取報達國。……琵琶三十六弦。……一伶人作新琵琶七十二弦。”在《元史·郭寶玉傳》(卷三十六)中也載有:“忽里算灘降。……得七十二弦琵琶。”這種七十二弦琵琶可能就是卡龍傳入中國后的名稱。到了清代,卡龍稱作喀爾奈,被列入宮廷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史書記載清《欽定大清會典圖》 (卷四十一)載:“喀爾奈,鋼絲弦十八,狀如世俗洋琴,刳木中虛,左直右曲,前廣后削,……以手冒撥指或以木撥彈之。”這裡的左直右曲,是根據書中附圖的位置而言。當時的鋼絲弦十八,其中十七為雙弦,最長的第一條低音弦為獨弦。清《皇朝禮器圖式》和《清朝續文獻通考》也都記述了形制並繪有圖像。卡龍最早在新疆麥蓋提流傳使用,第一位製作者是麥蓋提的毛拉曼,使用空胡楊樹榦做琴框,上面蒙以薄木板,張以羊腸弦而成,當時還不知其名,只稱作“有聲音的木箱子”。
大約在20世紀初,民間的卡龍才使用一些金屬弦。演奏時使用的揉弦器,傳說是麥蓋提毛拉曼的侄子烏拉依木·潑萬受到鳥鳴的啟發后,創造發明了揉弦器“闊西塔甫”(為“鳥兒鳴叫”之意),最初是用一段羊的腿骨,後來才改用金屬製作。20世紀30年代,上海民族音樂社團大同樂會,曾製作中國古今民族樂器一套,共有143件,其中就有喀爾奈一件,但製作時只是照原樣仿造,未作任何改進。1985年,中國著名音樂史學家陰法魯先生,在《中國音樂學》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古代中外音樂文化交流問題探討》論文,認為卡龍和中國古代曾經流傳的卧箜篌有密切關係。寫道:“新疆至今還常用的‘卡龍’,就是卧箜篌一類的樂器。”

外形特徵


卡龍音箱呈扁梯形,狀似半張揚琴,琴框桑木、核桃木製,面板、底板松木製。面板中間開一圓形音孔並嵌花朵狀音窗,右側設山口。琴左側板置拴弦釘,右側板置調弦鈕。面板左、右兩側分別置條碼、活動碼。張十六或十八組鋼絲弦,每組兩弦同音。前邊長42、後邊長72、寬 50、厚13厘米。本世紀七十年代改革製成的卡龍,外形不變,加大音箱以增強音量,張二十二對弦,最低音d,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d—d3,擴展為三個八度。
演奏時,琴置於木架或桌上,右手持竹、木製撥片或食指戴指套彈奏,左手持鐵制揉弦器(俗稱“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右手技巧有單彈、雙彈、多彈和快彈等;左手技巧有實音、滑音、顫動音、壓弦顫音等。如今已發展為雙手各執一撥片,左手兼執揉弦器演奏。主要用於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伴奏、合奏及獨奏。
現代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卡龍琴,琴身用桑木製成,共鳴箱呈中空的扁梯形,左曲右直,狀似左半張揚琴。它由琴框、面板、底板、山口、琴馬、拴弦釘、弦鈕和琴弦等部分組成。琴框是共鳴箱的四周邊框,用長短、厚度不同,寬度一致的四塊桑木板製作,其中左側框板應先行浸入水中,再烘烤出所需彎度。琴框上、下兩面分別粘以用桑木薄板製成的面板和底板。面板上開有若干個圓形小音孔並組成各種圖案,面板左側邊緣粘有曲形山口。琴馬有活動馬和條馬兩種,它們的位置不固定,都可以移動。面板左側置若干活動馬,馬峰稍尖,排列呈曲線;面板右側置一個長形條馬,馬峰較尖,其上多置一段粗鋼絲。右框板上置有拴弦釘,左框板上設有弦鈕,數量與琴弦相同,均為木製,旋轉弦鈕可調節音高。在琴箱的前框板上,多雕刻有維吾爾族風格的圖案花紋。

製作工藝


卡龍
卡龍
卡龍張有16組或18組琴弦,每組為兩條同音弦。琴弦使用金屬弦,以前多為銅絲弦,如今常用鋼絲弦。銅弦發音柔美,鋼弦音色清脆。較常見的卡龍,前15組用鋼絲弦,最後一組低音弦用一條銅絲弦。琴弦均用裸體弦,不同纏弦,依弦的直徑、長度不同而發出高低有別的音響。低音弦(近演奏者)粗而長,高音弦細且短。過去民間流行的卡龍,多為民間藝人自製自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新疆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器廠和南疆喀什樂器廠,為維吾爾族人民提供了製作精良的卡龍。琴箱框板全部採用核桃木製作,面板和底板則使用紋順質軟的松木,這種材質配合,可使共鳴箱發音靈敏、音量較大。山口和琴馬也改用較硬的梨木製作。到了70年代,烏魯木齊市依堤伯克樂器廠與音樂工作者合作,製成改革卡龍。在保持傳統卡龍外形和結構的基礎上,顯著增大共鳴箱,琴箱後邊長100厘米左右,面板採用白松或雲杉製作,中央開有一個圓形大音孔,上嵌裝飾美觀的鏤空音窗。左框板由垂直形改為上弧下直形,便於置軸調弦。採用揚琴金屬弦軸代替木製弦鈕,右側所置的條馬改置於面板中間,形狀也由直條改為與左邊框相應的曲線形。琴弦也增至22組。不僅發音清脆、響亮,音量洪大,還擴展了音域,方便了演奏技巧的發揮。在共鳴箱的前框板上,多鑲嵌著一塊裝飾板,其上雕刻出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花紋。

演奏方式


卡龍
卡龍
卡龍
演奏時,將卡龍置於木架或桌上,前邊略高,近奏者的後邊略低,琴面微向演奏者傾斜。右手拇指和食指執木製或竹制撥片或食指戴指套撥彈琴弦發音、演奏旋律,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握鐵制揉弦器(又稱“推抹”)上下按抑或左右移動,產生各種裝飾音。右手技巧有彈、撥、掃、划、雙彈、多彈和快彈等,左手技巧有實音、滑音、顫音和壓弦顫音等。卡龍的最低音定弦為G或c,按七聲音階排列,音域G—a2。改革的22組弦卡龍的音域為c—e3,達三個多八度。卡龍還常以所奏樂曲的調式音階定弦,如一個降號的樂曲,就把b定為bb,一個升號的樂曲,則把f定為#f。卡龍的音色清脆明亮、錚錚悅耳,尤其是左手演奏的吟音和滑音裝飾旋律,具有獨特的風格,適宜演奏速度較慢的樂曲。改革卡龍的演奏技法有所創新,已發展為雙手各執一撥,均可演奏旋律,左手中指、無名指兼執揉弦器配合奏出吟音、滑音,它既能演奏速度較快的樂曲,又能自如地奏出各種音程的雙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具有較為豐富的表現力。
卡龍琴彈奏出來的音樂有時象潺潺流水,汩汩而流;有時象春風中四處漫溢的沙棗香,清新柔順,沁人肺腑;有時又象潔白的鴿子在碧藍的天空悠悠的地翱翔,輕巧地翻飛;有時你又會突然聽到一聲鷹的嗚叫,悠悠顫顫,劃過長空,令人心曠神怡……表現力豐富,音色優美、輕細悠揚,委婉動聽的卡龍琴,是維吾爾樂器裡弦最多的古老民間彈撥樂器,代史籍中稱七十二弦琵琶、“喀爾奈”,形狀酷似揚琴,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近似古箏,但比古箏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樂器。它盛行於新疆的麥蓋提、喀什、和田、莎車一帶和哈密等地。

文化生活


卡龍
卡龍
在南疆和東疆的維吾爾族群眾中,每逢佳節、婚禮、盛夏之夜或豐收之後,人們常常聚集在一起,舉行載歌載舞的“麥昔若普”,表達內心的歡樂,男女青年則傳遞愛慕之情。卡龍是“麥昔若普”中演奏“十二木卡姆”離不開的樂器,更是演唱“多朗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樂器,特別是演奏“多朗木卡姆”的散板部分,最能發揮它風格濃郁的特色。
卡龍已用於維吾爾民族樂隊,它常和薩它爾、畢畢、一弦(主奏弦)多朗艾捷克和多朗熱瓦普等樂器一起合奏,偶爾也單獨演奏,有時演奏者還自彈自唱。卡龍演奏的樂曲,多選自“多朗木卡姆”和“十二木卡姆”。較著名的有《多朗舞曲》 、 《滑音》 、 《歡樂曲》 、 《恰爾尕木卡姆間奏曲》和《木夏烏熱克木卡姆間奏曲》等。著名演奏家有蘇來曼阿洪、司馬義·阿合買提等。